生理完整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绪论一、概念:新陈代谢: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神经调节:多细胞生物体通过反射活动而影响其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负反馈: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二、问答题:1.反馈、反应、反射的区别。1)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反馈2)反应:是指由刺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3)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2.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特点及其意义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1)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特点是迅速、精确而短暂,并主要调节肌肉和腺体的活动。2)体液调节:特点一般较为缓慢、持久而弥散,且主要调节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活动。3)自身调节:特点是调节的幅度和范围较小,但仍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对神经、体液起一定的辅助作用。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试述细胞膜中脂质和蛋白质各自的功能1)脂质:a屏障作用:脂质可阻止水溶性分子自由跨膜扩散;b传递信息:细胞膜上的磷脂酰肌可生成IP3和DG,在跨膜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2)蛋白质:a转运物质:载体、通道、离子泵;b传递信息;c免疫标志2.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1)单纯扩散:a扩散速率高b无饱和性c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d不需要另外消耗能量2)载体转运:a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b不需要另外消耗能量c特异性d饱和性e竞争性f浓度和电压依从性3)经通道蛋白的易化扩散--通道转运:a通道具有门控性b通道对离子有高度选择性c通道转运离子的速度很快d通道转运只能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3.比较物质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异同被动转运:不耗能,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主动转运:需耗能,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24.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及其激活方式1)本质:Na+-K+泵又称Na+-K+-ATPase,简称钠泵2)作用:每分解一分子ATP产生能量,可将胞内的3个Na+移至胞外和将胞外的2个K+移入胞内,形成并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分布。3)激活方式:5.跨膜信号转导有哪几种方式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4)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6.试述G蛋白耦联受体的信号转导的主要方式及其信号转导过程?1)受体-G蛋白-AC途径:参与的G蛋白是Gs和Gi家族。其中Gs四激活型,而Gi是抑制型。信号转导有放大效应:即:一个配体-受体复合物可激活100个Gs蛋白分子,一个Gs分子可激活一个AC分子,后者可催化生成许多cAMP。2)受体-G蛋白-PLC途径:该受体通常与Gq或Gi耦联而激活PLC,PLC再分解膜脂质中的PIP2为IP3和DG。其中IP3引起内质网释放Ca2+,DG为第二信使,激活蛋白激酶C(PKC)。两者引起细胞内生物效应。7.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1)静息电位:a膜两侧的离子分布不均,存在浓度差;b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c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8.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刺激必须使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才能产生动作电位?条件:1)膜内外存在[Na+]差;2)膜受阈刺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即电压门控性Na+、K+通道激活开放9.局部兴奋有何特征?局部兴奋是组织受到阈下刺激后,在刺激局部的细胞膜上由少量Na+通道激活产生的去极化膜电位波动。例如,发生在肌细胞终板膜上的终板电位和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等。特点:(1)等级性电位,即其幅度与刺激强度相关,而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2)衰减性传导,局部电位以电紧张的方式向周围扩布,扩布范围一般不超过1mm半径;(3)没有不应期,反应可以叠加总和,实现空间和时间总和。10.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导过程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Ca2+通道开放,膜外Ca2+流入膜内→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终板膜对Na+、K+,尤其是Na+通透性升高→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311.前负荷和初长度如何影响骨骼肌收缩1)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愈大,初长度愈长,收缩力愈大;2)最适初长度时:肌肉收缩能使肌肉产生最大张力;3)前负荷过大:初长度过长,收缩力降低。第三章血液1.试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种类: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生理功能:1)形成血浆渗透压,保持部分水于血管内;2)延长某些激素的半衰期:血浆蛋白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等结合,避免其过快经肾排出;3)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及一些异物;4)参与血流凝固、抗凝和纤溶;5)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6)营养功能等。2.血液有哪些功能1)运输功能:血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将营养物质运至全身各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产物运至排泄器官;2)缓冲功能:血液中含有丰富的缓冲物质,主要是NaHCO3/H2CO3缓冲对,对血液的酸碱中和起缓冲作用。3)免疫功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都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4)防御功能: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抗凝物质、血小板等在机体凝血、止血和抗凝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一种防御功能。3.血浆渗透压如何形成?有何生理意义?1)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2)意义:a.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b.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4.试述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鉴别方法5.造血干细胞有哪些基本特征1)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又称复制:干细胞有丝分裂后代细胞仍保持母代细胞的全部特征;2)多向分化潜能:分化:干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能由于基因发生重排或易位,使细胞特征发生改变,与母代细胞特征有所不同;6.试述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及正常RBC的生成条件生理特性:1)可塑变形性:正常RBC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a.与表面积和体积呈正相关;b.与红细胞的粘度呈负相关;c.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2)悬浮稳定性:以红4细胞沉降率(血沉)来表示悬浮稳定性,血沉越快,悬浮稳定性越差。二者呈反比关系。3)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一种特性。渗透脆性大,细胞膜抗破裂的能力越低。条件:蛋白质、铁、叶酸、VitB12、氨基酸、VitB2、B6、C、E、微量元素铜、锰、钴、锌7.缺乏铁、维生素B12和叶酸引起的贫血有何不同?为什么?1)缺铁: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即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VitB12: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系;3)叶酸:参与DNA合成。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3~4个月内导致贫血。8.试述EPO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及其调节机理[作用]1)主要促进CFU-E的增殖,并向原RBC分化;2)抑制CFU-E的凋亡而促进RBC的生成;3)加速幼RBC的增殖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促进网织RBC的成熟和释放;4)对BFU-E的增殖与分化也有促进作用。[机理]1)EPO可抑制细胞程序性死亡;2)EPO通过诱导细胞内Ca2+、cAMP、花生四烯酸的增加来诱导分化。9.简述各类白细胞的功能1)中性粒细胞: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2)单核细胞:a.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b.单核——巨噬细胞合成释放多种细胞因子;c.单核——巨噬细胞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3)嗜酸性粒细胞:a.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b.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4)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a.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b.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c.趋化因子A:吸引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5)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T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10.试述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1)血小板在受损伤部位通过血小板膜表面的糖蛋白GPⅠb/Ⅸ、血浆中vWF与内皮下成分胶原结合,黏附于胶原纤维上,同时血小板被激活释放ADP,TXA2引起血小板凝集,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子,暂时封闭伤口。2)血小板具有促血液凝固的作用,其表面吸附部分凝血因子,使凝血因子在受损伤局部凝集,有利于凝血的发生。血小板活化后还能释放某些凝血因子,特别是血小板活化后暴露出的有效磷脂表面,为FⅩ和凝血酶原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收缩还能是血凝块回缩,挤压出其中的血清而成为坚固的血栓,牢固的封住伤口;3)血小板还可以释放TXA2,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能使局部血管收缩,限制和减慢血流以利于生理止血的顺利进行。511.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基本过程]1)生成凝血酶原激活物;2)凝血酶原激活物使凝血酶原激活成为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生成纤维蛋白[影响因素]:1)加速凝血:a.加钙(Ca2+在凝血过程中,不仅具有催化作用,而且参加形成催化激活凝血的复合物);b.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利用粗糙面激活FⅫ和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c.应用促凝剂;d。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应);2)延缓凝血:a.除钙剂;b.降低血液温度;c.应用抗凝剂;d.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12.外源性凝血系统和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何异同点【异】内源性凝血:1)凝血启动因子:血管内膜下胶原纤维或异物激活因子Ⅻ开始;2)凝血因子存在部位:全在血浆中;3)参与凝血酶的数量:多;4)凝血时间、速度:约需数分钟、较慢。外源性凝血:1)凝血启动因子:损伤组织释放出组织因子Ⅲ开始;2)凝血因子存在部位:存在组织和血浆中;3)参与凝血酶的数量:少;4)凝血时间、速度:约数秒钟、较快。【同】13.血液中有哪些抗凝因素1)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FⅫ,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Ⅲ,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2)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3)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14.简述纤溶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15.简述ABO、Rh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ABO:血液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的种类与有无来划分血型。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上仅有A凝集原为A型;红细胞膜上仅有B凝集原的为B型;红细胞膜上有A和B凝集原的为AB型;红细胞膜上无A和B凝集原的为O型;Rh:依据是否含有D抗原而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Rh阳性的红细胞膜上含有D抗原,Rh阴性则无D抗原。16.简述输血的原则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坚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输血需坚持同型输血。即使在ABO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输血,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进行配合实验,称交叉配血主则;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交叉配血次则。主侧、次侧都不发生凝集,配血相合可以输血;主侧发生凝集则配血不合禁止输血;主侧不发生凝集而次侧凝集,在紧急情况下可少量、缓慢、慎重输入,即异型输血。异型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受血者的情况,如发生输血反应,必须立即停止输注。6第四章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