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__对卡辛斯基与新卢德主义的反思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对卡辛斯基与新卢德主义的反思第一节对反科学思潮的甄别一、西方科学主义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科学主义思潮主要流行于英美国家,其共同特征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哲学的任务是为科学提供方法论,研究科学发展的规律性。(一)科学主义思潮是西方哲学理性传统的延续1、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希腊理性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斯宣布“水是万物的本原”时,泰勒斯就在运用他的理性来分析和判断问题,“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个判断无疑是一个理性判断。因为在这个判断中,不仅包涵了一个抽象的能够作为哲学范畴的概念——“本原”,而且涵盖着一种认识论基础和秩序:即世界上存在着无数的物体和事物,这些物体和事物的总和构成一个整体世界,这个整体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统一,它统一的基础便是“水”,“水”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原因与产生一切事物的本源。2、理性的异变和复归——中世纪的理性神学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亚里斯多德哲学把希腊理性发展到了顶峰,在他的哲学中,人类的理性与世界的本质到达了形而上学划一整合的相通,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理性主义使真、善、美融合为一,理性不仅肩负着解释宇宙的意义,也负载着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意义。随着古代社会的衰落、奴隶制日益腐朽、社会激剧动荡的现实使人们对同一个世界和同一的社会现实产生了不同的根本相反的看法,许多人对传统哲学产生了怀疑,对理性的作用和功能产生了动摇,于是,在古希腊的晚期和罗马时代怀疑主义哲学、神秘主义哲学应运而生。这些怀疑主义和神秘主义与在罗马帝国晚期崛起的宗教意识合流,造成了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希腊理性的异变。宗教哲学家歪曲亚里多斯德哲学关于神的存在、上帝的存在的论证。人类的理性被上帝剥夺,异变成了上帝的理性,上帝成了真善美的化身和宇宙的本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十四、五世纪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生长和发展起来。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人类理性必然向宗教信仰宣战,人类必然要从上帝那里夺回属于自己的理性。16世纪初,德国爆发了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运动,严重地打击和动摇了作为封建势力基础的天主教统治。这次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人类理性对信仰的公开反叛。马丁·路德将圣经从拉丁文译成德文,并主张教徒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圣经。这样就使普通人的理性获得了解释圣经的权利,反对盲目的信仰,使理性成为一切宗教论争的最高裁夺者。如果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揭开了理性向信仰反击的序幕,那么由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开始到18世纪法国哲学则把这场理性反击信仰的斗争推到了高潮。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的重大特征,即首先把矛头指向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的蒙昧主义,提倡科学,大胆思索,鼓励人们对宗教经典和神学教条大胆怀疑。但是,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局限性的烙印:一是他们把反映自身生活的时代理性加以绝对化,鼓吹一种超时代、2超民族、超文化的抽象理性,把在历史中发展变化着的理性僵化;二是启蒙思想家宏扬人的理性是为了反对神恩和天启,但为了抗衡宗教的禁欲主义,又要伸张人的感性,抬高人的原欲。这样,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必然造成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便孕育着理性自身的内在分裂。3、理性的内部分裂———经验理性与天赋理性与启蒙理性形成的同时,理性在哲学世界观上又萌生和发展着一种内部分裂,这就是经验理性与天赋理性的对立。随着生产力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对理性的来源和基础的研究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开辟了认识研究的新方向。于是,随着关于认识的来源、范围和客观有效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和体系,这就是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主要产生于英国,这不仅因为英国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祥地,而且在哲学上它又有唯名论的历史传统。英国经验论在本质上是一种经验理性,这就是说,它企图用经验来界定理性的范围,把理性的涵蕴封闭在经验的范围之内,洛克有一句名言:“凡是在理智中的,无一不是经验中”。洛克的这句话成为经验主义的旗帜和口号。英国经验论从培根、霍布斯经洛克、贝克莱到休谟的历史发展,深入地论证了感觉经验在人类认识中的作用,从一个方面大大拓展了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内涵。但是由于经验论固守经验的壁障,无法解决人类认识的普遍必然性、科学有效性和逻辑确定性的问题,经验理性论又必然是一种片面的理性论。经验理性论所遗留的理论空间由大陆唯理论所填补。大陆唯理论由笛卡尔揭开序幕,经由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形成了一种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认为,感觉经验所提供的知识是个别的,只具有或然性,感觉经验无法提供普遍的必然的知识,无法确保知识的逻辑确定性,因此,感性知识不能称为科学知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逻辑确定性不能在感性中寻求,只能在理性中寻求,只有理性才能提供科学知识的逻辑确定性、普遍必然性和科学有效性。因为理性的功能是发现统一性,只有把人类的所有知识放在理性的尺度上重新校正才能形成真理的体系。但是,理性如何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逻辑确定性呢?唯理论者认为理性这种能力不能来自感觉经验,而只能是一种天赋能力。笛卡尔认为,理性的这种天赋能力在观念系统中产生一种“天赋观念”,这是一种最重要的观念。斯宾诺莎认为,理性的天赋能力自然获得与外部对象必然相结合的“真观念”;莱布尼茨则认为,“天赋观念”早就潜藏于人的理性之中。因此,我们可以把唯理论者所揭示的与经验理性相对立的“理性”称为天赋理性。“天赋理性”论着重考察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逻辑成分,从另一个面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特征。但是,“天赋理性”论由于轻视感觉经验的作用,无法确保知识的客观有效性和拓展知识的新领域,它同样是一种片面的理性观。“经验理性”论着重归纳法,主张认识必须从感性经验上升到普遍原则;而“天赋理性”论则重视演绎法,主张认识必须从普遍原则出发下降到经验世界。“经验理性”论和“天赋理性”论在近代欧洲哲学史上长期争斗与角逐,但由于双方所固有的片面性,在历史上必然走向绝境。4、批判理性———康德的理性观康德高举批判理性的大旗,把“经验理性”和“天赋理性”融合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全面探索科学及形而上学能够成立的条件,他说:“哲学的对象,乃是3寻求理性用来获得关于事物的真正知识的种种原理。”他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定从经验开始,但不能从经验中发生,形成科学知识还有赖于人类思维主体的先天条件,这就是构成一切知识的先天形式。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三部分,全面细致地探索了人类认识的先天形式,在西方古典理性主义面临绝之时,发动了一场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式的哲学革命,喊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口号,进一步弘扬了人类理性的伟大功能。但康德哲学又是一个矛盾体,他的“批判理性”论在考察、研究、分析人类认识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综合了“经验理性”论和“天赋理性”论关于人类认识与探索的优秀成果,在人类认识史上建构了一座以理性为中心的主体论认识大厦。但另一方面他的“理性怀疑”论最终动摇了人类理性的至上性与绝对性,否证了理性的无条件的认识能力,为信仰非理性主义洞开了哲学之门。5、思辩理性——黑格尔的理性观黑格尔认为,康德的批判理性之所以使理性重新陷入困境,原因在于康德割裂了理性与现实的关系,使理性与现实处于不可调和的冲突与分裂之中。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只能认识和把握存在的现象,而不能认识和把握存在的本质,这就把现象和本质对立起来,将认识论和本体论对立起来,造成理性和现实的冲突,思维不能达到自在之物的彼岸,自在之物对人说来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谜,不可知的黑洞。黑格尔认为,康德之所以产生这种哲学的错误,在于他没有深刻地发掘人类思维功能的内在统一性,只留在思维的较低阶段———知性领域,没有上升到把握全部现实的思辨理性。只有思辨理性才能立足于“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使思维把握全部现实,从而克服了康德哲学中“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克服现象与本质的分裂,使它们在对立统一中得到理解,是黑格尔批判康德的突破口,可以说,黑格尔在批判康德的所有形而上学命题时都发挥了深刻的思辨精神,阐明了他的辩证法。辩证法使黑格尔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思维的能动性和它内在的统一功能,这种统一功能将各种知识吸收入理性的形式之中,使黑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建构了一个庞大的思辨理性体系。这个思辨理性体系以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为轴心,把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结合起来,达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同一。但是,黑格尔这一切理性思维都是建立在唯心论基础之上的,他在批判康德时,一方面宏扬了理性思维的辩证功能,另一方面又把理性思维的能力片面地加以夸大,抬高到包罗一切的绝对境地。在他的思辨理性体系中,他企图把历史上一切哲学派别唯心主义化,化成完全脱离物质的观念。甚至有感性肉体的人,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也变成了纯粹精神的东西。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黑格尔的思辨理性是一种“无人身的理性”。这种思辨理性体系虽然一方面宣称把全部现实包溶于自身之内,但在最终意义上却远离了现实,却变成了一种空中楼阁与虚无飘渺的烟云。虽然黑格尔哲学完成了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大综合,但由于它那不食人间烟火的醉熏熏的思辨,又必然敲响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晚钟。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一般讲,哲学是由黑格尔完成了:一方面,因为他的哲学体系是集以往的哲学全部发展之大成;另一方面,因为他本人————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切实认识世界的途径。”黑格尔的思辨理性最终完成了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演绎。在黑格尔之4后,西方哲学沿着两条道路继续发展:一是以叔本华(德国哲学家)的唯意志论为代表的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非理性主义思潮抓住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漠视,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欲望、意志、情感等问题,攻击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宣扬反理性主义思想,他们认为“事物的无理性正是事物存在的条件”。非理性主义思潮反对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理性观念,认为事物的规律性和真理是无法把握的。显然,非理性主义思潮具有反对社会进步和辩证法的本质特征。而只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才全面地批判和继承了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积极成果,把科学精神、辩证法思想和真善美的追求溶合在自身的体系之中。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科学地继承西方古典性主义的理性精神,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二)现代科学主义思潮是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现实的反映现代西方科学主义思潮,是指由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到批判理性主义所组成和延续下的思潮。从它的源头来讲,这些哲学流派以研究科学方法论为共同特征,标榜自己是科学哲学。1、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等提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是实证主义形成的标志。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来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实证主义的影响: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一个半世纪都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2、马赫主义马赫主义,又称“经验批判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产生并流行于德国、奥地利以及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以其创始人马赫(奥地利哲学家)而得名。马赫主义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把感觉经验看作是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认为作为世界第一性的东西,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觉经验。从这一立场出发,强调一切科学理论都不过是假说,它们只有方便与否之分,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别。马赫主义曾吸引了不少哲学家和科学家,其思想直接影响了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并在当时的工人运动产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