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三大文明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与互动规律第一节三大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一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和要素在拉丁文中,“civilis”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作为一种社会成员的公民所特有的素质和修养;二是指对公民有益的教育和影响,在西方,英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写就的《利维坦》一书,较早提出了“文明社会”的概念。他所说的文明社会是指与战争状态相对立的和平状态。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把文明视为民主、自由和平等,与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对立起来。摩尔根的社会发展学说则将史前社会分为“蒙昧”、“野蛮”两个时期,与“文明”时期合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时期,人类从蒙昧、野蛮时期通过各种物质创造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最终发明了文字并利用文字记载语言而进入文明时期。“文明”一词在我国古籍中,最初见于《周易·乾卦·文言》中“天下文明”古文中,文明总是与文雅、光明相联系,指走出蒙昧、黑暗,进入开化和昌明的境界;现代汉语中,文明一般看作是人类水的发展和进步状态,其主要含义是:一是指与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相对立的文明时代;二是指教化、开化的结果;三是指良好的生活方式与风尚。概言之,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态的标志,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来讲,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我成果的结晶。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美好、发达等诸因素的总称。人类社会脱离野蛮越远,文明程度越高。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十分重视文明发展问题。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仅从第1卷至30卷,使用“文明”一词即达260多次。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理论集中体现在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文明时代的考察和阐明上。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考察了文明时代的起源、文明时代的主要特点、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以及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暂时性。在考察文明时代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文明的基本内涵、文明的本质、文明的基本特点和文明的发展规律。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和要素人类文明滥觞于原始社会,它是随着人类的产生、演化而开启的。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不断地与大自然进行抗争,通过各种生产工具的发明与采集、狩猎经验的积累,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另一方面,原始人类在改变其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地改变着人自身,人的体质、思维与认知能力随着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而日益进化,进而组织起氏族部落社会,并开始了文化领域的初始性创造。原始人类的文明尽管还十分低下与粗陋,但它毕竟为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从此拉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序幕。(一)人类的形成人类的形成是人类文明萌发的开端。世界文明史的酝酿,就是人类从动物界中演化而来后开始的。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人类社会文明。正是由于人类的形成,才开启了世界文明历史长河的端绪。在人类还没有形成之前,整个动物界都只是大自然的恩赐的被动接受者与简单索取者,不可能对自然和自身的问题进行复杂的思考,当然也不可能进行文明的创造。而自从人类与动物界分离后,人类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体,自然界也就成为人类开拓与改造的客体对象;同时,在用自己的意志与力量向自然界挑战的过程中,人类也逐渐联合与成熟起来,在创建出其需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相应的有机体的社会组织机构。因此,人类的形成其实正是人类社会文明萌发的标志,是世界文明史的开端。(二)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原始社会共发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又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这次大分工之后,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原始社会化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从事生产,指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并促使高利贷产生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分工的日益科学化,不仅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的进步,也呼唤着道德、法律和其他制度的建设。在现代社会中,要使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必须重视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制度文明的全面建设。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必将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三)文字的诞生文字的产生和应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成果,是社会进步的又一重大标志。原始社会没有文字,原是社会后期,才出现了绘画符号,这是文字的萌芽。文字的真正发明和应用是在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语言是文字的最早形式,但是这种交流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在有了文字以后,人们的交往和联系才超越了语言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人类丰富的时间提高到理性的程度,并使一代又一代人得到了文化遗传,知识和技术水平得到了丰富和提高,同时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文字的产生和使用,使人类真正进入文明时代。文明的构成要素文明作为人来社会的进步状态和标志,是由多个因素构成的,这其中主要包括物质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哲学等要素,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首先,物质生产力是文明的最集中体现。文明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成果最重要体现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事实,就形成了人们的历史的联系,就形成了人类的历史。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力量,成为社会发展和变迁的根本动因,也是形成其他文明成果的基础。其次,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方面,并且渗透于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科技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彰显。马克思主义是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的,把它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方面。他把科学技术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再次,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纪录。文学艺术是人类改造世界和自身的精神文明领域的重要体现,它以生动地或凝重的形式表现者、记录着人类文明的成果。文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中,也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思想、意识、观念,并且直接通过文学艺术的感性形式加以表现。这些东西在文化的传承和对民族文化在世界领域的超空间传播、在历史领域的历时态继承和沿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非常重视哲学,在他们看来,如果说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那么哲学又是人类思维之花中最美的一朵。哲学的思想是深刻的,哲学的语言是凝重的,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反思的,哲学家的目光是深邃的和洞穿时空的,因此,马克思说,哲学已经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作为活的灵魂,哲学是不死的。二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与结构正如恩格斯所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666页)。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即主体与自然客体之间双向作用过程;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双向作用过程;创造精神生活的实践即主体与精神客体之间双向作用过程,包括人们的精神活动与精神生产。这三种基本的实践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既有物质文明建设,又有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精神文明建设。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人类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人类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这三大文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随着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三大文明”也在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所以,人们在衡量社会进步的水平时,常把这“三大文明”所创造的成果作为一种标志。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方面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态,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也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生产方面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方面的提高。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9年版41页)所以,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实践。人类正是通过劳动实践,才改变了自然形态,也改变着自身,使其与其他动物有了根本区别。动物是和他的生命直接同一的,他们没有自己和自己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人则不同,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从而,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所进行的物质生产实践方面的进步,以及物质生活的改善,便成为社会物质文明的诞生地。精神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态,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也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是指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进步,和理论、思想、伦理道德等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实践中,同时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所取得的肯定性成果,是人类精神生产进步和精神生活内容以及生活方式丰富发展的总和。精神文明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卫生、新闻、出版等事业的发展程序,以及相应的物质设施、机构的发展规模等;二是思想道德。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风貌以及理想、情操、信念等。精神文明的思想方面,直接决定于社会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精神文明的科学文化方面,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直接相联,并反作用于物质生产与社会经济生活。一定社会的精神文明,是一定社会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有机统一。政治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文明是指包括阶级社会的政治文明和非阶级社会的政治文明;狭义的政治文明是特指阶级社会的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反映了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水平,反映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变化和进步状态。政治文明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言,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的建设。它主要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社会结构的问题,一方面对其它两个文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保证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政治文明在结构上一般包含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四个层次。从观念层次上看,政治文明体现为现今的政治思想;从制度层次上看,政治文明体现为合理的政治制度;从主体层次上看,政治文明体现为进步的政治组织;从实践层次上看,政治文明体现为积极的政治活动。其中,政治思想是对人类政治活动及其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政治制度、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是政治思想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政治思想反过来从政治制度、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的具体实践中吸取营养。在人类社会有机体的“三维结构”中,物质文明是基础,反映了人类生存的能力和水平,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物质保证;精神文明是灵魂,展现着人类的社会思想主流和精神面貌,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杠杆”、精神文明的“依托”,它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与进程,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正确方向、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如果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文明系统有机体的“血肉”与“灵魂”的话,那么,政治文明则是社会文明系统有机体的“骨架”。三三大文明的特点与实质当代社会文明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大要素构成的系统。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中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政治文明即人类在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中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为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精神文明则是人类在创造精神生活实践中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