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重点和难点1.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概念世界观哲学哲学基本问题辩证法形而上学主要原理1.世界观与哲学世界观的概念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观点和看法。人人都有世界观。世界观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作用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提是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哲学基本问题的作用: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3.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关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对立的焦点是是否承认事物内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重点和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概念物质意识运动静止时间实践主要原理: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的本质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对象和内容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物质与运动运动定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与静止及其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同时又承认在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静止定义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说明:第一种: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第二种: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但事物在产生之后到灭亡之前,其根本性质是不变的,这种质的稳定性就表现为相对静止状态。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绝对的运动与相对的静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的运动观。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过来,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则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两者都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坚持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观点。第二,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第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可能。(3)时间和空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概念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时间空间的客观性(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首先,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其次,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时间、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物质运动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决定了作为它存在形式的时间与空间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物质运动是无限的,决定了时间、空间也是无限的。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是运动着的物质无限性的表现。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时间的一维持续性是不可穷尽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空间三维的广延性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对立统一。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无限由有限构成,无限是通过有限而存在的。第二,有限包含着无限,有限体现着无限。第三,有限是局部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无限是全体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4)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5)社会的物质性重点难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重要概念:实践主要原理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实践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生产劳动进行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由不同的阶级利益引起的阶级矛盾通常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也就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实验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实验活动,而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活动。科学实验一经产生,就具有与生产实践和变革社会的实践所不能代替的特点,即自觉地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或通过社会调查),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社会本质。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社会本质。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将自己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即将其对象化,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辨证关系首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其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转化。(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见,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