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第四节20年代文学论争第五节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文学革命兴起的时间: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了讲清文学革命的来龙去脉,先讲一下新文化运动。因为文学革命是包括在新文化运动里头的。所以我们先介绍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是,由于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了。(孙中山)1915年,袁世凯称帝,复辟帝制。这个复辟的阴谋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是1917年又发生了张勋复辟。张勋把清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又请出来了。为了给这些复辟活动制造舆论,当时社会上尊孔的声浪甚嚣尘上。袁世凯自己就出来搞祭孔活动,演出祭孔丑剧。(鲁迅在教育部)康有为在1916年就上书当时的北洋政府,提出要把孔教做为一种国教,写到宪法里去。可见,当时思想战线上的逆流是很严重的。这种逆流也从反面给人们以教育,我举一个例子: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的骨干钱玄同,他在袁世凯称帝时二十八岁,是一个青年人。他当时讲了这样一段话:我过去年轻的时候都象发昏、做梦,自从洪宪纪元,始如一个响霹雳,震醒迷梦,始知国粹之万不可保存,犹如粪之万不可不泄。这段话表明他从袁世凯复辟中觉悟过来,认识到思想革命的重要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西方新思潮早就对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有影响,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有了坐标和参照。(比如进化论)形势:国际:西方列强忙于欧战。十月革命。国内:钱理群“辛亥革命后大约十多年的时间里,封建皇朝大一统的思想统治局面已经瓦解,走马灯似的军阀政权一时又无力实施严密的思想控制,这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2有的思想统治比较松动、相对比较自由的一段时间。既混乱而又比较自由的氛围,有利于突出常规的独立思想,有利于容纳多元的外来思潮,有利于对传统大胆的反省。知识分子的文化视野空气拓宽了,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条件也就成熟了。”1916年袁世凯死,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顾不上文学。有空隙。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致力于唤醒民众。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反袁,被捕。认为:以往的历次运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而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现代强国,需要一场自下而上的普遍的国民思想革命。(陈独兽、毒蝎)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一个知识分子,他也是从袁世凯复辟的活动中觉悟到思想革命的意义。他曾经说过,袁世凯的复辟是果而不是因。因是封建思想,有封建思想的存在,就会发生象袁世凯复辟这样的事情。他创办《新青年》,就是要批判封建思想。当时,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吾人最后之觉悟》。在这篇文章里,他把人的觉悟分成了两种,一个叫政治觉悟,一个叫伦理觉悟。政治觉悟就是从政治上知道不能搞封建帝制,要搞民主立宪制,搞共和国制度。但是,如果在伦理上面还保守着封建等级制度,那么这是不可调和的。思想上还是封建的那一套,虽然政治制度已经变成共和国了,还是有复辟的危险。因此他提出伦理的最后的觉悟。为此,要开展新文化运动。这就是新文化运动怎样开始的简单的情况。1916年第2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迁北京。(因蔡元培是北大校长,请陈独秀任文科学长。沈尹默,汤尔和推荐,陈和汪孟邹出差北京)北京大学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一字孓民,浙江绍兴人,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不是新文学运动的发起人,但却是这场运动最有力的支持者。1916年,蔡元培到北京大学担任校长。他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改革,实行教授治校,鼓励学术研究,为新文化运动开辟了一个宽广良好的言论空间。办学方针: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实际上为新思潮、新文化开拓了阵地。上一节教员西服革履,下一节课教员则长袍马褂。在蔡元培这位国民党元老的“平等空间”里,实际获益的乃是一批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领导人。人文荟萃,或旧学深厚,科举;或新学,胡适七年博士,他布衣秀才。当时英语系傅斯年、罗家伦,法科政治系张厚载。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罗章龙、许德珩等。3老师辜鸿铭(英文教授,母亲洋妞,皇上在世,天子万岁,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电影院碰秃脑壳肥胖洋佬,敲脑袋,点烟。国家没有皇上,天上没有太阳。英国博士,清廷破格赏过进士)黄侃,章太炎处湖北,陈安徽;刘师培刘文典陈汉章每个人都有一堆故事。新派周作人、沈尹默、刘半农、钱玄同、朱希祖《新青年》杂志创办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批判封建思想,它把矛头首先对准了孔孟之道,因为孔孟之道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被作为正统观念。为了反封建,《新青年》杂志高举“科学”与“民主”的两面大旗。提倡“民主”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提倡“科学”是为了反对封建迷信等一些愚昧观念。民主(拥护德谟克拉西)、科学(赛音思)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会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在文学革命里,语言上的革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这就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当时有一些人看到在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过程中,民族语言的统一曾经起到很大作用。因此也出来提倡国语。国语也就是白语文。要用白话文来代替文言文。文言文这种文字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应用着,越来越脱离口语。结果造成一种什么现象呢?人们讲话和书写要用两套语言。讲话是一套,写文章又要有一套。而且由于文言文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妨碍了文化的普及。另外,它本身也有不精密的地方。这种缺点对于表达现代的思想,现代的是不利的。因此,为了社会的进步,语言上必须有一个革命。这一点,早在五四之前已经有人发出文字改革的呼声了。而且白话的一些报刊在五四以前已经有了。不过,那个时候仅仅把白话作为一种普及文化的工具。或者认为可以用它来写一些应用文。但是搞创作还得用文言文。文言文被称为美文。胡适,和梅光迪、任叔永、杨杏佛留美,韦莲司、陈衡哲(莎菲)大处是徽州,小处是上庄,绩溪县(朱熹、戴震、江永、俞正燮)(胡雪岩、锦涛)在安徽这块旧文学的正宗——桐城派的风水宝地上,却产生了两位旧文学的掘墓人。(大学者出题孙行者下联)1917年1月,胡适在陈独秀的鼓励之下,在《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提出了4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八件事情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反对文言文。从内容到形式因为那八件事情实际上正是文言文里常常遇到的毛病。胡适后来还写过一部《白话文学史》,这部著作就是要论证白话是中国文学的正宗。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陈: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发难之作,五四新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第一,要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第二,要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第三,要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篇文章超过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文章的重点只是反对文言文,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从总体上对封建文学作了批判,并且提出了我们所要建设的新文学的目标。(推倒的是仿古的文学。对《诗经》里的国风、楚辞“斐然可观的”,魏晋以下之五言直到元曲、明清小说的充分肯定,魏晋以下之五言,改变堆砌之风,在当时可谓文学的一大革命,韩柳崛起,一洗前人纤巧堆砌之风,元明剧本、明清小说,“乃近代文学之粲然可观者”。他主要批判的是六朝的靡丽文风,明代一味仿古的前后七子,以及桐城派的一些人物,称这些无病呻吟的人为“十八妖魔”。表明“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的实际意义并非全盘否定古典文学,锋芒指向桐城派等“仿古主义”,既认为文学是革命‘利器’,又有独立存在之价值,和梁启超工具论反驳。)〖贵族文学,藻饰依他,失独立自尊之气象也;古典文学,铺张堆砌,失抒情写实之旨也;山林文学,深晦艰涩,自以为名山著述,于其群之大多数无所裨益也。其形体则陈陈相因,有肉无骨,有形无神,乃装饰品而非实用品;其内容则目光不越帝王权贵,神仙鬼怪,及其个人之穹通利达。所谓宇宙,所谓人生,所谓社会,举非其构思所及。5自从胡适、陈独秀的文章发表以后,文学革命运动就开展起来了。陈独秀以及其他参加文学革命的先驱者是怎样批判封建旧文学的呢?大概说来,有下面这些内容。陈独秀在文章里提出要反对文以载道这种文学观是唐代的韩愈在提倡古文运动的时候提出来的。古文运动是一个复古的运动,当时,流行的是一种骈体文,骈体文讲究对偶,有的每句四个字相对称,有的是六个字对称,所以又有骈四俪六之说。(四六句子)骈体形成了一种形式主义,不管你的内容是什么,都要利有骈四俪六的方法来写作。追求表面上的一种华丽、对称,而往往内容上比较空虚。韩愈为了反对这种骈文,提出了古文运动,要回到汉代以前的古文去,汉代以前的散文比较自由,不拘句子的长短。同时,韩愈还在古文运动里提出要恢复古代儒家的道统,要用儒家思想来巩固封建统治,反对当时流行的佛老思想。这样,他就提出了文以载道。这里要说明一下,韩愈搞古文运动是一回事,文学革命批判文以载道又是一回事。这个时候所批判的文以载道是反对文学去表现封建的伦理道德,反对把文学作为一种代圣贤立言的工具。过去的封建文人认为写文章只能替圣贤立言,不准许有你自己的思想。这种文以载道成为一种封建的文学观念,陈独秀他们把它做为批判的重点。(古代文学集大成是安徽人,开现代文学先河的也是安徽人。)同时,也还批判桐城派的古文和选学。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胡适瞧不起。后留学)钱玄同《寄胡适之》1918年7月2日(1917年,钱30岁(1887——1939)自称疑古玄同,浙江吴兴人,文字音韵学家,刘26岁(1891——1934),原名刘复,江苏江阴人,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们都在北京大学任教,刘半农虽然较钱玄同年轻4岁,但他的社会经历似乎更为复杂一些。他曾在辛亥革命军中做过文书,后到上海,当过上海,当过记者、编辑、投稿于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沈尹默1913年就在北京大学任教。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只有胡适一人是在美国留学的学生,1917年回国北京大学任教,26岁)桐城派是清代中叶的一个散文流派,因为它的代表人物多数都是安微桐城人,所以就叫做桐城派。这一派主张写文章要有义法,义指文章的内容要符合儒家的道统,符合封建思想;法是指写文章要讲究章法,他们追求文章的雅洁,有很多清规戒律,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也缺少生气。到6了清代未年,曾国藩提出桐城中兴,要把桐城派的散文恢复过来,其目的也在于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所以新文学运动把批判桐城派做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桐城派,是方苞创始、刘大(木魁)继之、姚鼐确立的清代文章流派。(三祖)康、乾年间。中兴曾国藩。后来有吴汝纶,道光20年光绪29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游日本。严复校长、林纾(都是福建闵县人),还有康、梁、谭、章士钊。义理(程朱理学)、考证(对事物、史实、文字等考订、核查)、文章(即文之序也,如“谋篇之术”、“表达之法”),三者兼善选学,指的是古代一部文学集子叫《文选》,《文选》是南北朝时候梁朝的太子萧统编的一部文章选集,名字就叫《文选》。这是我国第一部文章总集。由于魏晋以后骈文流行,追求一种标准,讲究词采的华丽,注重文字的形容、比喻,还注意使用典故、成语,其中不少骈体文,后来,这部书就成了许多人写文章的一种范本,叫做选学,说明成了一门学问了。后来,骈体文流行的很文广,一直到五四,不仅写文章,甚至于发电报,政府出一个公告,也都要用骈体文,形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此外,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们还反对江西派的诗。江西派的诗指宋代以黄庭坚为代表的一个诗派。这个诗派也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他们认为一些好诗没有一个字不是没有来源的。古代的一些好的诗歌每一个字都是出自前人的某一篇文章里。他们要把一些旧的语言翻成新的意思,所以文字往往非常冷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