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优秀教师的成长一、教学目的:(一)为学生理解名师成长的规律奠定基础。(二)掌握教师成长的专业知识。二、教学重点:(一)名师成长的共同规律。(二)教师的知识结构。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名师讲授的意义。1.为树立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确立基础。从平凡教师成长为名师,是每位教师的渴望;不甘平庸而有所作为,是每位教师的追求。成为名师,对于教师自身来说,可以极大地提高知名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学生来说,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名师教育下,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亲其师,信其道,效法名师的举止风范、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形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发展方向;对于学校来说,名师荟萃,有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学校的美誉。没有名师也就谈不上名校,一流的名师支撑起一流的名校,一流的教育呼唤着名师辈出。2.寻找名师的成长规律,为自身的专业发展寻找宝贵的经验。3.借鉴名师教学艺术,提升教学水平。第二节名师的界定。名师就是知名度高的教师,即一个教师因其具有德、识、才、学的总体或其中某些方面的优势,而在其所在的地区或系统中,为同行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肯定和褒奖,具有极高的名气和威望。名师是教师群体中的精英,是一种高级的人才资源,是一个具有魅力的品牌。名师之谓,是一种积极性的社会评价,他们往往获得较高层次的荣誉称号,如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劳动模范,甚至教育专家等。一个教师是否是名师,判断的标准主要是:(1)一套有学术地位的教育理论系统;(2)一套与教育理论系统相适应的教育专业技术;(3)教育理论与技术的效能获得证实与认可;(4)教育专业知识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5)具备忘我主义;(6)具备客观的服务态度,服务公正不偏。1.名师是质量型教师。名师作为一种品牌,其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他的教学效益高,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人一筹。名师具有极高的教学水平,课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巧妙,富有艺术性,每一节课经得起学生的提问、质凝,同行的挑剔、评论,教学效果堪称一流。名师教学质量的取得,成本花费很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教学“不布置课外作业,不搞期中、期末考试,两年时间完成初中三年的教学任务,但是每年参加全区初中统考,成绩均名列第一”。2.名师是智慧型教师。亚理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就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名师的教育智慧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景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善于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能用机智和巧妙的方法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随机应变。23.名师是个性化教师。个性就是差异,差异显示特色。个性化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作为名师标志自己的品牌,必须有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具有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它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如李吉林情景教育法,于永正形成“五重”教学法特色,李庾南独创“自学、议论、引导”数学教学法。一个教师没有自己的个性,学无专长,教无特色,照搬照抄参考资料,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是注定成不了名师的。4.名师是研究型教师。会不会科研、搞不搞科研,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对名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名师往往对日常工作保持着敏感和探索的习惯,经常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名师发现并获得改变自己的力量——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成长。5.名师是示范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名师是学生的楷模,同行的榜样,社会上广为传诵的模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既传授学业,是“经师”;更言传身教,是“人师”。名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和最直接效法的对象。对于同行来说,名师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具有榜样的力量。第三节名师成长阶段及其特征一、新手阶段:刚从大学毕业从事教师职业的均处于这一阶段。他们刚走过学生时代,熟悉学校环境,但现在却要重新认识学校、课堂环境,要仔细地对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在懂得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亲自从事教学实践以了解教学的真实情景并获得教学经验。在这个阶段中,新手教师通常对学校与社会关系的看法较为开放化、理想化。但这种开放化与理想化随着实际教学的增加会逐渐消失,在现实中他们会渐渐意识到实际的教学与理想中的大相径庭,学生并不具有他们想象中的对学习的热情渴望,资历颇深的同事也并不能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交流经验,教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得心应手。他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而不免产生失落感。他们尚需要适应教学,并积累经验。二、优秀新手阶段: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及对教学活动的适应,新手不断地成熟发展成为优秀新手,许多具有两年和三年教龄的教师大约处于这一阶段。这时的教师可以从教学活动中积累经验,意识到教学情境的相似性,能把过去所学的知识与现在所遇到的情境与问题相联系,使现在的教学超越过去。但在这阶段,他们对教学还缺乏信息,当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提出挑战时,他们便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重新树立自己的威信。经验在这时会影响教师的行为,但优秀新手往往经验不足。新手和优秀新手的工作都十分认真,但他们的教学却不是很成功的,因为他们常常仅仅恰守原则,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缺乏对不同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不能及时总结经验。三、胜任阶段:在拥有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并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后,大多数优秀新手可以成为胜任教师,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达到这个水平。大多数工作了三、四年的教师都能达到胜任水平。此时他们的特点是: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并制定教学计划,知道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讲课时,他们能让学生轻易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并且能对课堂环境和学生的听课情况进行分析,较好地把握课堂教学。为了对课堂进行更有效地控制,他们会注意对所需教学信息作相应的分析。这样,他们对教学更有责任感,并以更强烈的感情对待教学,以期教学的更大成功。四、熟练阶段:大约到第五年,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便进入熟练水平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直觉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教师对教学情境已产生了直觉感受,并且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分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上发现教学情境的相似性,并对此加3以有效地分析,能够对新的教学情境进行预测,并预测的明晰性、准确性不断提高。五、专家阶段: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可以发展到熟练阶段,但是达到专家阶段的就为数不多了。专家水平的教师凭直觉把握教学,他们对于教学是轻车熟路,十分自如。专家教师见闻广博,能够成功地鼓舞别人,指导别人,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技能十分娴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之中学到很多知识。对于专家教师,时间和经验都很重要。有研究表明,教师至少在积累了十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室里讲述10000小时的课,在此之前至少当过15000小时的学生之后才有可能发展到专家水平阶段,每位专家教师都有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第四节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水平发展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中小学教师职业是培养人的神圣岗位,教书育人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教师的自身教学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方式和水平决定着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作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知识生产、再生产有哪些基本方式?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知识生产与生产能力?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是教育学形不成理论科学的基本原因:教育培养目标包括人的知识、能力、技能、心理、品格等,在教育目标的多元论中,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技能,知识与心理,知识与品格到底是什么关系?知识到底是什么?人的指示呈现什么样的结构?教育学能否建立在科学的概念与命题体系之上?一、知识是什么?(一)知识是什么问题,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一直在探讨和应用的基本问题之一,在现代社会,人们从各个学科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位讨论知识的含义,就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所谓知识就是人们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二)知识与信息的关系,是有关知识概念的核心。从物资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理论观点看,物质是客观存在唯一本源,物质有五种存在形式,即质量、时间、空间、能量和信息。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资离不开这五种存在形式。信息与事物统一存在,信息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信息也是客观存在的,信息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信息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来源和中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自身所具有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动觉等感觉器官对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信息的反映。信息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唯一来源。人类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就是人的头脑对客观事物信息的反映、储存、加工、组织过程,事物的信息和人们对事物信息的反映是沟通人们的认识和客观事物的中介。没有事物的信息和人们对事物信息的反映,人们不可能认识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知识的定义:所谓知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信息的反映以及对信息的储存、加工、提取的产物。人们在环境活动中对事物信息的反映、储存、加工、组织、提取的过程就是知识形成、传播的过程,人们对事物信息的反映形成的知识是感性认识,信息加工和提取所形成的知识表现为理性知识。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能结晶。可以通过信息心得抽象的观念,标准作业程序,多元化的文化信息的技术等方式。二、中小学教师知识的结构目前在国内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中小学教师的知识主要有三类,即本体性知识、条件4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即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知识,这种分法、方法简单明了,但存在着简单化问题,还不能科学全面的反映教育事业,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人的知识结构:就人的知识结构来说,存在知识的形式,知识的层级,知识的的形态、知识的性质、知识的内容等五个方面,相应地区分为形式知识、主体知识、形态知识、性质知识、内容知识等五类中小学教师知识,也相应分为五个方面。(一)中小学形式知识的三种类型1.陈述性知识:是能被人们陈述和描述的知识,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例如我们可以陈述某些事实或现象,描述某些事件及客体。2.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如何从事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3.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感知、如何记忆、如何思维等方面问题的知识,即有关学习策略或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陈述性的知识是可以言传的,可以通过回忆、再忆、再认、应用以及其他知识的联系等方式来表现,可以通过听讲座,读书本,看电视等方式获得,比如说“中国的首都在北京”这个陈述性质命题是可以言传的,可以通过言传而获得。很多程序性知识不能言传只能身教。陈述性知识却不同,很多程序性知识不能言传,只能身教要通过完成各种操作步骤来表现,比如,很多人会骑自行车,但却不能把这种技能言传给他人,只能通过他人练习而习得。策略性知识,隶属于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感知、如何记忆、如何思维的知识;是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的能力的知识,是关于认识知识的知识,即元认知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如何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技能来控制自己的学习与认知过程的知识。人们把策略性知识单独提出来做为知识形式的一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知识的本质,有助于引导学会如何学会学习。陈述性知识的掌握: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必须首先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一系列程序性知识,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单纯靠陈述性知识的灌输和学习是不能使中小学生的品德得到健康的发展的,这就是中小学品德教育必须是养成教育的理论根源。程序性知识的获得: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以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为前题,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获得过程就是陈述性知识向技能的转化,练习是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大人的人格品德大多是通过大量的社会行为实践养成的,对小孩子来说,对良好品格行为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