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古代港口的兴起和演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古代港口的兴起和演变合浦自秦汉始便是我国对外贸易口岸,是中国古老港口之一,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1年)设合浦县算起,至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由古代合浦港到近代北海港,约历二千年。古代合浦港口主要由廉州、乾体、大观港(大风江)、冠头岭内(今北海港)、北湾(今北海港)、白龙港、永安港(今铁山港)等处组成。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抵港船舶吨位的增大,以及受海岸地势上升的影响。港口主要位置由南流江河口南移到水深的海岸,由乾体移至今北海港一带。第一节宋代以前港口的形成和发展古代合浦是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地区,自秦代开凿灵渠和马援率师修凿桂门关后,商贾可以从中原溯湘江,过灵渠,沿桂江,经浔江、北流河,再过桂门关,沿南流江抵合浦出海,与东南亚各国进行上交通和贸易来往。这是古代中国一条沟通南北,利用南海,联系海外的天然水道。“合浦”的含义,就是江河汇集于人海口之处。先秦时期,合浦一带已有了航海活动。两汉时,合浦成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东汉初,合浦郡治从徐闻迁至合浦县,隶属交州刺史部。合浦县不但一度成为岭南的政治、经济重镇,而且是南海市舶要冲。宋朝以前,合浦县沿海的永安港(今铁山港)、海门(今乾体至冠头岭一带水域)和大观港(今大风江港),是船舶主要寄碇之所,曾成为中国对外通商的主要港口之一。一、原始港口的出现从北海市地貌特征来看,为沉降海盆地质结构,属第四纪更新冲积层。远在寒武纪(五六亿年前),这里原是一片汪洋。在三叠纪末期(一亿八千万年前),我国西南和印支半岛发生一次强烈地壳活动。受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影响,北部湾盆地北部边缘间歇性地回升,北海市一带上升为陆地。受地壳间歇性上升的影响,形成北海市口岸四至五级海蚀阶地及海蚀崖的海岸地貌观。其中,以北海港、铁山港和涠洲岛的海岸最为明显。进入新生代(7000万年前)以后,由于地球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有过海浸。铁山港口南部至营盘镇黄稍、白龙一带,西村至大冠沙、银滩一带,都沉积了滨海砂堤沙地。受近晚期的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的影响,北海港及附近曾发生火山喷发活动,形成了涠洲岛、斜阳岛,岛上全是火山灰类堆积。在北海半岛东南和西南方海底各有一条深槽,属北东向的南流江区域大断裂带,分别由北海港和铁山港口直通北部湾。现代海岸地貌学认为,今北海市海岸地貌主要是一万二千年前,“地球最后一次冰期的冰水大规模消融所发生的海浸,在各种海岸动力因素(波浪、潮流、河流等)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今北海市区的石子岭和冠头岭等处原是残丘,其余原是港汊,古人亦谓这里为“泽国”。二千年前的海域,比现在更深入内地。由于北海半岛间歇性地上升,以每10年上升l至3厘米计算,二千年来北海市海岸平均上升2米至6米,有的地方甚至10多米。加上南流江挟带大量泥沙送往大海,在河El处沉积起来,日积月累,堆积成550平方公里的南流江三角洲,推进和石子岭、冠头岭一带连成一片。今北海市区的珠海路、海角大道、银滩大道、红坎村,以及营盘镇政府大院附近和党江、乾体一带的地面,都复盖着10多米厚的海积层,就是昔日为海底的明证。市区的地角匙羹岭和铁山港区的北窖岭西沙坡遗址,也是古代港口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逐步形成的历史见证。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地越人就.在合浦境内依山傍海从事农耕和渔猎活动。1957和1978年在合浦县境内出上的新石器,有石锛、石铲、砺石等十五件。石锛是我国百越文化的特征,而百越文化的创造者主要是越人。今市区的地角、铁山港区营盘镇黄稍村西面的北坡,白龙村委西北的红沙田村附近和沙田镇大坡岭山岗,以及地角匙羹岭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除了出土石锛、陶网坠,也出土了罐陶片。这些遗址一般都位于港湾出VI处,其附近为海岸冲积台地,对先民们从事渔猎生活十分有利。从这些出土的石器可以证实,最晚在新石器时代,史称百越族系之一的西瓯越人,在漫长的岁月中,用自己辛勤劳动开发了合浦沿海港口。当时,海域曾深入到今合浦县廉州镇一带。沿海港口是越人从事“半渔猎半农耕”生活的地方。先民在“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基础上,开创了航海活动。处于南流江下游的故城旧州至廉州镇的河口,以及今北海市沿海的港汊、泻湖,最早成为当地独木舟寄碇之所。据《逸周书》记载,商汤(公元前17世纪)夺取天下后,下令广西境内的先民进贡珠玑、玳瑁、象齿等物。周成王十年(约公元前11世纪)交趾南面的越裳国(今越南中部),向周朝进贡。与此同时,“四方贡献,南海贡鱼革、珍珠、大贝”。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越裳等国由今马来半岛抵中原,合浦沿海是必经水道。春秋战国时期,越裳国改为“朝贡百越”,与今中国南方沿海的越人来往。此时合浦所产的明珠,已和南洋的象牙、翡翠等珍品一起流入中原。同时,中原的物产也经合浦郡销往南洋。当地的骆越人素善航海,很早就与南洋地区发生经济联系。《越绝书》谓当地越人“水行而山止,以舟为车,以楫为马,行若飘风,去则难从”。这些记载,正是先民航海活动的生动写照。港口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先民在沿海劳动生息,并利用船只航行与南洋各国不断来往中逐步形成的。又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经略岭南,目的“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运人中原。这些宝物,大都是南洋的舶来品。可见在秦汉前,合浦沿海一带已有“朝贡”式的海外贸易,原始港口已在这里出现。泻湖是原始港口变迁的历史见证。今海城区的外沙内港,银海区的侨港、咸田港、高德港,铁山港区的白龙、婆围港,合浦县的沙田港都属泻湖。泻湖由沙堤增长,围堵分割浅海而成,有缺口与外海连通,可作天然避风港。在今海城区,古泻湖的踪迹到处可见。从红坎村至爱生院、垌尾村菜园、红沙电影院、旧青少年宫和劳联大厦一带,是古泻湖的遗迹,也都是古海港所在地。据最早的地方通志《广东通志》(嘉靖)一百零九卷记载:“冠头岭在合浦城南八十里,穹隆如冠。西南临海,南北皆粤海船舣焉,潮长撼石如雷。相传交趾黎王葬此,交趾人每岁望海祭之”。冠头岭的南面,即为南澫港和引水锚地。明洪武八年(1375年),当地商贾已在此建镇海庙。冠头岭的北面,即今外沙内港、地角避风塘、装卸锚地和红坎村一带。正如《廉州府志》(嘉靖)卷六记载:“冠头岭俯视六池,为廉门户”。从地方志记载和出土文物的考证,冠头岭、地角一带沿海,也是古海港所在地。《汉书》关于汉武帝遣吏从合浦出海贸易的记载,说明在长期的航海活动中,合浦沿海港口在秦汉之前已进入早期孕育发展阶段。古港位置,主要在产珍珠的永安港(今铁山港水域)、白龙港、乾体、冠头岭一带(今北海港水域)和大观港。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合浦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为了开发岭南,“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从转饷,又以卒凿渠,而运粮道,以与越人战”。据《淮南子·人闯训》记载,其中,秦第一路军即由湘江,经越城岭,沿桂江抵苍梧。第二路军由湖南经萌渚白芒岭,达广西之贺县,至苍梧与第一路军会合,再沿南流江抵合浦。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蜀王子乘乱取象郡,秦赵佗由合浦率兵征讨。据《方舆纪要》记载:“在廉州府西北四十里有糠头山,一名军头山,相传秦尉佗驻军于此”。赵佗以合浦为军事要地,兼并桂林、象郡后,自称南越王。今合浦县东门外的东山寺“相传为南越王赵佗行宫所改建”。可见,秦时由于军事需要,合浦已成为通往交趾要道,开发蛮夷之地的中心。秦征西瓯,开凿灵渠,将湘江与桂江相连接,沟通了中原与岭南的联系,加快了珠江流域的开发。当时,南流江与北流江的分水坳很低,由北流河经桂门关可进入南流江。秦征西瓯不但加快了合浦的开发,而且为中原开辟了出北部湾傍通交趾的水道。处于南流江下游的旧州(今浦北县境内),一度成为合浦县的主要内河港。因来往船只较多,旧州的商业较为当地其他城镇兴旺,故成为汉代合浦县的政治、经济中心。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征集“楼船十万人”,水陆并进,“会至合浦,征西瓯”。又据《水经注》卷三十七记载,路博德到合浦,“赵王令二使者,牛百头,酒千钟,及二郡民户口簿诣路将军,乃拜二使者为交趾、九真太守”。由于汉朝对当地百姓实行安抚政策,因而使西瓯的40余万人口归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郡治徐闻县,后移郡治合浦县)、交趾、九真、日南等七郡。此七郡向皇朝的进贡,大都从海道。九真、日南、交趾是汉朝最南边的郡治,此三地的朝贡商船只能沿岸而驶,合浦沿海港口便成为其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汉代合浦处于江海之交,水上交通甚为便利,县治附郭,以南流江为干流。城北的百诸山为分水坳,山北面的榈门、漆桐、狼丽诸江。“至九汉汛合流通舟楫,经上久墟北三百里至贵县境入郁江”,“西境乐民诸江流经灵山、奈何江经横县博白境人郁江”。百诸山以南,“古榄、张黄、武利、洪潮诸江皆西南会廉江人海”。合浦境内河流水网交织,舟辑可通。南流江全长250公里,流域9545平方公里,发源于广西容县,经玉林、博白,然后汇张黄、武利诸水合为廉江。至府城之北,析之为四,其第一支称州江,流入县城,“水势至此萦洄环绕停蓄”,成为由廉人海要道。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合浦郡包括合浦、徐闻、高凉、临允、朱庐五县。当时,合浦县辖境包括今广西横县(南部)、容县、玉林(南部),博白、北流、陆川、钦州、灵山、浦北、合浦,北海市区,面积约33200多平方公里。合浦地势北高南低,面海背山,川流回抱,海上交通甚为发达。由于冠头岭(今北海港锚地)一带水域,处于南流江人海口之南,扼船舶入廉州湾之口,故自古便成为合浦县的主要门户。汉朝使者和商船,大都由此启航出洋。外国使者,亦在此登陆,合浦便成为中外闻名的港口。汉代中西交通,一是通过陆路,经甘肃出长城往西域,到达印度,即后世所称“陆上丝绸之路”。二是通过航海,由徐闻、合浦、日南,经南海诸国,到达印度半岛,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西汉桓宽《盐铁论》记载:蜀郡的货物运到南海交换珠玑、犀、象等珍品,中国的丝绸,亦由徐闻、合浦、日南等处出口,在海上卖给大夏、安息、天竺(今印度)的商人,然后转售给大秦(罗马)。中国与大秦之间的贸易,中间被波斯人操纵而博取厚利。所以罗马人便急于从海上打通与中国的通道。由于当时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的限制,船只规模不大。在航海中,载重五六十吨的船只在装载货物后,再装船员的生活资料就极其有限,商人需要沿途取得粮食和淡水。因而商船只能沿着大陆岸边行驶,合浦便成为通行东南亚和印度洋的必经之道。中国在南海的出航地点,主要有徐闻、合浦、日南等地。据《汉书》、《旧唐书)、《太平环宇记》等史籍记载,东吴以前,凡通西南海上西蕃诸国常称某国在徐闻、合浦、日南以南若千里。例如“黄支国,汉时通焉,去合浦、日南三万里”。但在两晋以后,则常说去广州若干里。从史料我们可以看出,晋代以前合浦沿海港VI是南海市舶要冲。正如梁嘉彬的《广东十三行》考证:“东吴以前,盖俱以徐闻、合浦、日南为南海市舶要冲路。晋以后,始以广州为交通海上诸番之主港也”。合浦之所以成为汉代南海市舶要冲之路,是因其地理位置“控蛮夷之襟要”,扼西蕃抵中国之航路。并且以南流江为依托,可沿北流河北上,溯桂江、过灵渠,直抵中原。尤其是东汉前朝,匈奴占领河西走廊以西大部分地区,因此西域陆路一度不通,以至南方海道显得格外重要。合浦县与东南亚各国和西方国家的海上交通和贸易来往,在汉代十分频繁,最详细记载的是《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黄支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琉璃、奇石、异物,斋黄金杂缯而往……。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遣黄支国,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这是史籍中关于中国至印度洋之间海上航路最早的官方记载。都元国在今马来半岛,或在今苏门答腊岛。邑卢没国在今缅甸萨尔温江人海口西之直通。湛离国在缅甸蒲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