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心理学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各个分支的研究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①认知;②情绪、情感和意志;③需要和动机;④能力、气质和性格。上述心理现象可以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属于心理过程。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特征,它们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第二单元人的心理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只有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心理。动物心理发展经历感觉(无脊椎动物)、知觉(脊椎动物)、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三个阶段。只有人类才有思维和意识,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一论断得到了人们生活经验,临床的事实,以及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和主观性。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和活动。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19世纪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的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二、学派的纷争1.构造心理学创始人:冯特、铁钦纳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2.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查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3.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学,建立完形心理学,也叫格式塔心理学。4.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心理学应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的心理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后又提出前意识,即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依据1.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发挥人的潜能。2.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3.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研究包括脑与行为的演化,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心理活动的脑物质变化(大脑的物质代谢)。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一、神经元及其功能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神经元)三种。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包括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唤醒)和副交感神经(安静)。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其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间脑、小脑和端脑(大脑)构成。1.脊髓: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中枢。2.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三部分,是脑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延脑中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中脑有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3.间脑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构成。丘脑: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下丘脑: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皮层下调节自主神经活动的直接中枢。4.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以沟和裂为界限分为四个叶:额叶、枕叶、颞叶、顶叶。1.颞叶:听觉中枢2.枕叶:视觉中枢3.顶叶:躯体感觉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以上属于皮层躯体感觉中枢。4.额叶: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5.前额叶皮层和皮层联络区与复杂的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6.边缘系统: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的调节中枢。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基本对称,功能不对称,这种功能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右利手:左半球语言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1860年,布洛卡发现大脑左半球额叶受损伤导致运动性失语症,证明了左半球的言语优势,人们把左半球主管语言的区域叫“布洛卡”区。20世纪60年代,斯佩里“割裂脑”实验再次证明了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语言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第三节感觉和知觉第一单元感觉概述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二、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来源)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的种类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绝对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英文缩写为j.n.d。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1.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公式:△I/I=K(△I:差别阈限;I:原来的刺激强度;K:常数,韦伯常数,韦伯分数)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下限附近韦伯分数增高,上限附近韦伯分数下降。2.费希纳定律: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他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增长。公式:S=KlgR(S:心理量;R:物理量;K:常数,不同感觉通道K不同)费希纳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第三单元感觉现象一、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明适应、暗适应、嗅觉适应、温度觉适应等。明适应快(1-2分钟),暗适应慢(30-40分钟),戴上红色眼镜能保护对暗适应。二、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以后,还能暂时保持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正后象:后象和刺激物性质相同。负后象:后象和刺激物性质相反。三、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各种感觉通道出现的对比分别较视觉对比(明度对比、色调对比)、嗅觉对比、味觉对比和温度对比。四、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第四节记忆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一、记忆的定义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所谓过去的经验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记忆是信息输入大脑,在大脑中储存,并从大脑中提取的过程。二、记忆的种类(按记忆内容分)形象记忆:感知过的事物形象。情景记忆: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任务和情节的事件。情绪记忆:自己体验过的情绪情感。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动作记忆: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三、记忆过程1.识记: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2.保持: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3.回忆/再现: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也叫再现。4.再认: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叫再认。回忆(再现)和再认都是从大脑中往外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只是形式不一样罢了。识记是记忆的开始,保持是识记和回忆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四、遗忘及遗忘规律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用艾宾浩斯的实验数据,以间隔的时间为横坐标,以保存量为纵坐标,画一条说明遗忘进程的曲线,叫保持曲线,也叫遗忘曲线。从这条曲线来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启示:为了取得好的记忆效果,要及时复习。第二单元表象一、表象的定义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实际上表象就是在记忆分类中所讲的形象记忆。二、表象的特征和作用1.直观形象性: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2.片断不稳定性。3.可操作性:表象的形象可以在我们头脑里放大、缩小、翻转,表象的可操作性使表象成了想像的素材。4.概括性:初级概括。表象既具有直观形象性,又具有概括性,这使它起到了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作用。第三单元三个记忆系统一、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并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作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二、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联系1.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一般把视觉的时间记忆叫图像记忆,把听觉的瞬时记忆叫声象记忆。瞬时记忆的特点:(1)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它以感觉后象的形式加以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瞬时记忆容量大,保留时间很短。声象记忆保持的时间可以超过1秒,但不会长于4秒。(3)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了。2.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特点:(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即记忆广度。(2)文字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材料主要是形象的记忆;也有少量予以记忆。(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时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不管是机械复述,还是精细复述,都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信息。长时记忆的特点:(1)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2)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3)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如果不有意回忆,人们是不会意识到的。(4)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系列开头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觉首因效应或首位效应;系列末尾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近因效应或新近效应。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像第一单元思维概述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思维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无脊椎动物只有感觉;脊椎动物有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