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h1936年以前西方金融理论概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现代货币金融学说一、研究对象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二、研究内容三、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四、主要参考书研究内容(课程结构)§1导论:1936年以前西方金融理论概述§2凯恩斯的货币金融学说§3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4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金融学说§5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6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7弗莱堡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8瑞典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9货币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10供给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11合理预期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12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课程结构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货币金融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西方宏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这些经济过程的相互联系的系统理论,也是有关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理论体系。现代货币金融学说:它是研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的理论。主要侧重于有关货币理论流派的学术观点(思想)的介绍和评析,因而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主要参考书目1、[美]米什金(FredericS.Mishkin):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美]托马斯(LloydB.Thomas):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3、盛松成、施兵超等:现代货币经济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4、胡海鸥、祝小兵、周延军:当代货币金融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章导论:1936年以前西方金融理论概述第一节货币本质观第二节货币数量说第三节信用利息理论第四节金融制度与金融周期第五节维克塞尔对现代金融理论的贡献本章小节P23~24……第一节货币本质观一、货币金属观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斯塔福德、托马斯·孟)的货币思想: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的内容和实质价值。二、货币名目观主要代表人物是尼古拉斯·巴本、贝克莱、孟德斯鸠、克纳普等,基本观点:货币本身没有实质价值,它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要素,是一种价值符号。三、两种货币本质观在20世纪的交替发展第二节货币数量说一、早期货币数量说二、近代货币数量说(20世纪初开始)㈠现金交易数量说(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1、甘末尔的交易方程式2、费雪的交易方程式㈡现金余额数量说(着眼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1、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2、庇古的“剑桥方程式”三、现金数量说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影响一、早期货币数量说如何解释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早期货币数量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16世纪的重商主义时代:博丹[法]、托马斯·孟[英]、达凡查梯[意];17~18世纪:洛克、坎特罗(最早论述货币量增加如何引起物价上涨过程,首先认识到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完全对等比例关系)等;19世纪:大卫·李嘉图(但亚当·斯密为“反货币数量论”者)、约翰·穆勒等。甘末尔的交易方程式甘末尔是近代货币数量说的先驱,他就货币与物价的关系给出一个公式:MR=NEP或P=ME/NE式中M表示货币的流通数量,R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N表示所交易的商品数量,E表示商品的交易次数,P表示商品的价格;MR表示货币供给,NE表示商品供给,NEP表示货币需求。这是运用数学工具表示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最早公式。甘末尔在分析了货币数量与价格的关系之后,还分析了信用交易对物价的影响。并给出了包括支配信用在内的总的通货数量方程式:sssssENRMP费雪的交易方程式费雪认为物价决定于三个因素:(1)流通的货币平均数量M;(2)流通货币的效率(即流通速度)V;(3)商品的交易数量E。以P作为加权平均后的一般物价水平,T表示用货币进行交易的社会总商品量。则:E=PT,MV=PT或P=MV/T在分析了货币之后,费雪又把存款通货引入以上公式,并用M’表示了存款通货的总额,以V’表示其平均流通速度,公式则变为:MV+M’V’=PT或P=(MV+M’V’)/T这样,直接影响物价水平即货币购买力的因素就变为五个,其中最活跃、最多动无常,因而最为主要的因素是货币数量M。P=MV/T费雪认为,物价水平P与货币数量M、货币流通速度V和用货币进行交易的商品量T的关系:(1)与货币流通数量M作正比例的变动;(2)与货币流通速度V作正比例的变动;(3)与用货币进行交易的商品量T作反比例的变动。费雪认为指出:在以上三个关系之中,第一个关系特别值得强调,正是这个关系构成货币数量学说。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量随流通货币数量的变动而正比例地变动。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马歇尔认为货币与通货一词相通,是指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手段和商业债务的清偿手段,而且是不经任何审查即可普遍流通之物。他把货币或通货分为金属铸币与纸币两种。马歇尔认为,货币的价值与其他商品一样,是由供给与需要所决定。供给为当时存在的通货量,需求则为人们对于货币的需要量。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全国居民用通货保持的实物价值与信用货币数量的比例:若货币数量不变而实物价值变动,则货币的价值随之作正比例变动;若实物价值不变而货币数量变动,则货币价值便随之作反比例变动。他把人们用通货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称为“实物余额”,把与保持的实物价值相应的通货数额称为“现金余额”。因此,马歇尔的这种表述被称为“现金余额数量说”。庇古的“剑桥方程式”庇古在马歇尔分析的基础上,把现金余额理论用数学方程式予以解释,庇古给出了一个公式:P=KY/M其中,P为单位货币的币值,M为货币供应数量,Y为全部财富,K为用货币形态保持的财富与总财富之间的比率,KY为货币需求量。按照该式,如Y与M不变,则单位货币的币值P与K的变化成正比。因为币值越高,物价越低,物价与K的变化成反比。所以,货币的币值或一般物价水平决定于现金余额系数K,也即马歇尔所说的“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全国居民欲以通货保持的实物价值与该国货币数量的比例。”由于庇古的K是依据马歇尔的理论所假设,因此人们一般称为“马歇尔的K”。此外,庇古还分析了现金余额变化引起物价变化的传导中介是货币流通速度。现金数量说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影响货币数量说特别是近代货币数量说对当代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影响很大。许多人对货币理论的定量分析就是建立在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基础上的,特别是现金余额数量说,开创了研究货币需求的四个新视角并成为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先驱。⑴从货币对其持有者效用的角度,发展为研究经济主体持币原因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⑵从持币机会成本的角度,发展为揭示K这个行为变量的货币需求决定与影响因素理论;⑶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发展为研究数量与结构的货币需求分类理论、平方根定律、立方根定律、资产组合理论、货币需求函数理论等;⑷从货币供求相互关系的角度,发展为研究货币供求函数交互作用和货币供求均衡理论。第三节信用利息理论一、信用理论㈠信用媒介论㈡信用创造论二、利息理论㈠西尼尔的“节欲论”㈡庞巴维克的“时差论”㈢新古典学派的均衡利息论信用媒介论形成于18世纪,盛行于19世纪前半期。主要观点:信用媒介论认为,银行的功能,在于为信用提供媒介;银行必须在先接受存款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放款。因此,银行的负债业务优先于并决定着资产业务。银行通过充当信用媒介,起到转移和再分配社会现实资本、提高资本效益的作用。信用媒介论者关于信用作用的有关表述:⑴信用可节约资本家必须保有的准备金和社会流通的金银货币;⑵可把节约下来的准备金和金银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以扩大再生产;⑶可通过资本的再分配,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⑷能为有才干的产业人才提供条件。信用创造论主要代表人物:约翰·劳(先驱者)、麦克劳德(将银行称为信用制造厂,更甚说成“银行就是金矿”)等。主要观点:信用创造论认为,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超过其所接受的存款进行放款,且能用放款的办法创造存款。所以,银行的资产业务优先于并决定着负债业务。银行通过信用的创造,能为社会创造出新的资本,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西尼尔的“节欲论”主要观点:“节欲论”,把利息看成是货币所有者为积累资本放弃当前消费而“节欲”的报酬。西尼尔认为,“利润的定义是节制的报酬”。由于资本来自储蓄,要进行储蓄就必须节制当前的消费和享受,利息就来源于对未来享受的等待,是对为积累资本而牺牲现在享受的消费者的一种报酬。庞巴维克的“时差论”奥国学派的庞巴维克发展了“节欲论”,提出了“时差利息论”。即把利息看成是人们对商品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评价而产生的价值差异。庞巴维克的利息概念是广泛的,他把剩余价值的各种形态都称之为利息。认为一切利息都来自于商品在不同时期内由于人们评价不同而产生的价值差异,又叫价值时差。他把物品分为两类:“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人们对于等量的同一物品,在现在或将来两个不同时期内,主观评价是不一样的。现在物品通常要比同一种类等量的未来物品具有更大的价值,二者之产的差额就叫价值时差。当物品所有者延缓对物品的现在消费而转借给他人消费时,就要求对方支付相当于价值时差的贴水。以货币形态表示,这种贴水就是利息。所以利息是对价值时差的一种补偿。新古典学派的均衡利息论“均衡利息论”者,是从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分析利率的形成和决定的。他们承认利息是等待的收益,是牺牲“时间偏好”的报酬(即获得现在消费的人对延期消费的等待者支付的报酬),但认为等待或延期消费只能形成储蓄,仅仅构成资本的供给。与之对应的另一面是资本的需求。资本的需求取决于投资机会和投资收益而不取决于“等待”和“节欲”。资本边际生产力越高,投资吸引力越强,对资本的需求就越大。正如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供求决定一样。资本的价格或使用资本的报酬——利息率则是由资本的供给(储蓄)与资本的需求(投资)二者之间的均衡来决定。一般来说,利率随储蓄与投资之间比例的变动而涨跌:当投资大于储蓄时,资本供不应求,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当储蓄大于投资,资本供过于求时,利率就会下降。因此,储蓄与投资这两大因素的交互作用与均衡,决定了利率的水平。马歇尔总结道:“利息既为市场上使用资本之代价,故利息常趋于一均衡点,使得该市场在在该利率下对资本之总需求量,恰等于在该利率下资本之总供给量。”第四节金融制度与金融周期一、货币发行制度㈠通货主义者的观点和主张㈡银行主义者的观点和主张二、经济周期三、货币数量与经济周期通货主义关于货币发行制度的观点和主张通货主义者(主要代表人物奥维尔斯顿)继承了大卫·李嘉图的货币数量学说,不再简单地把货币数量看作是物价变动唯一因素,而是认为物价变动还取决于货币的效率(流通状况)和商品方面的因素。通货数量对物价的影响,视时间与程度而定,若就倾向或最终结果而言,通货数量的增减,对物价有重大的影响,若就短时期可引起的效果而言,通货数量就不是唯一的原因。通货主义者对货币数量学说给予了很大的修正和发展,但就基本点来说,他仍然是把货币数量看作为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在这种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主张对银行的发行必须实施调节。他们认为,银行券的发行应随黄金量的增加而增加,并随黄金量的减少而减少,以使银行券的流通恰如纯粹金属铸币流通时一样。由于通货主义者把通货的概念理解为金属货币和银行券(不管兑现与否),而排除其他形式的各种信用形态(如汇票和存款等),因此,他们主张的对通货的调节就只限于对银行券的调节(因为金属货币的调节是自发的),认为银行券调节好了,其他信用形态自然得到控制。如何对银行券进行调节呢?通货主义者认为应该改革银行券发行制度。银行主义关于货币发行制度的观点和主张银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图克(ThomasTooke)、富拉顿(J·Fullarton)等,在理论上,他们坚持了亚当·斯密的主张,认为通货数量由社会交易的商品价格总额所决定。他们把可以兑现的银行券与不能兑现的纸币进行了区别,认为银行券是根据商品流通的需要而发行的,发行银行在这个过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