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成熟期:0—18岁学前时期:0—6岁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1、学前阶段是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的开端。2、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发展过程: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2、发展过程并非孤立进行,受遗传,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1、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一)发展心理学(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的心理发展。1、主要研究对象: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2、心理的发生发展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的心理)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二)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1、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三)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1、第一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2、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莱尔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揭示发展规律,为早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以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效率。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论原理。一、客观性原则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二、发展性原则•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三、教育性原则•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举止言谈,都必须考虑对学前儿童产生的影响。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一、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1、纵向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长者可达几十年,短则可以是几个月。2、短时的纵向研究一般只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儿。3、时间的间隔应该固定,间隔的长短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年龄越小,心理的发展变化越大,间隔的时间应越短。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待点。1、横断研究应特别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应慎重确定研究对象的年龄及年龄组的划分。要使研究对象达到足够的数量。并且照顾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教育背景。2、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年龄组内的儿童年龄差距应越小,这样有利于发现心理发展的质变和关键年龄。纵向研究的优点:可以比较系统、详尽地了解同一个或一组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缺点:费时较长,不易同时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横向研究的优点:取样较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完成研究课题。缺点:难以了解到某一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二、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第三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测验法四、间接观察法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第三章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一节人生的第一年•人出生后的第一年,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一、初生到满月(新生儿期)(一)适应新生活(二)依靠无条件反射(三)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1、最初的条件反射是儿童为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新机制。2、条件反射即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3、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1)大脑皮层出于成熟健全而正常的状态。(2)具备基础反射。(3)条件刺激适当的强度和出现的时间。(4)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多次吻合。4、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5、心理的发生(儿童出生第一个月,心理已经发生)(四)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二、满月到半岁(婴儿早期)(一)、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二)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动作混乱阶段——无意抚摸阶段——无意抓握阶段——手眼不协调的抓握——手眼协调的抓握(四)开始认生1、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2、认生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一方面表现为: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也表现为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三、半岁到周岁(婴儿晚期)(一)身体动作迅速发展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2、坐、爬、站、走的发展(都是6—12个月这个阶段学习的)(二)手的动作开始形成1、五指分工动作的发展;2、双手配合;3、摆弄物体;4、重复连锁动作(三)语言开始萌芽(四)依恋关系日益发展第二节1—3岁一、学会直立行走•1—2岁孩子独立行走还不自如1、头重脚轻,走路时难以保持平衡。2、全身的骨骼肌肉比较嫩弱。3、脊柱的弯曲没有完全形成。4、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二、使用工具•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有一个发展过程,大致经过四个基本阶段1、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2、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3、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4、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三、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四、出现独立性1、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2、独立性的出现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它表明,儿童心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特点: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语言交际,能进行想象和思维,有了自我意识。第三节3—6岁(学前期——幼儿期)一、3——4岁•3—4岁时学前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一)、生活范围扩大1、生理的发展2、3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3、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幼儿园已经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地猜测他的意愿。(二)认识依靠行动(三)情绪作用大(四)爱模仿二、4——5岁•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主要在于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地开始发展。具体如下:(一)活泼好动(二)思维具体形象•具体形象性这种特点在学前中期最为典型。(三)开始接受任务(四)开始自己组织游戏三、5——6岁•5—6岁是新的特点继续巩固和发展的时期。(一)好问、好学(二)抽象能力明显萌芽(三)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四)个性初具雏形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原始的感知阶段——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一、视觉敏度的发展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1、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2、儿童的视力障碍:远视;近视;弱视。3、早期矫正有效果,学前期是治疗弱视的最佳期。二、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1、颜色视觉的障碍:色盲;色弱。2、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已出现。3、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4、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第四节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一、儿童听觉的发生(一)胎儿的听觉反应(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三)听觉发生的指标:“大动作反应”、“机体内部变化”、“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关键在于:一、发生的声音是持续的;二、要使新生儿处于能处于能自由转动头部的位置。三、幼儿听觉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儿童听觉的个体差异很大第五节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一、儿童触觉的发生•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二、口腔的触觉1、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后来才是手的触觉探索。2、通过口腔的触觉探索可以进行学习。整个人生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一种探索手段。三、手的触觉探索(一)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二)视触的协调四、听觉和触觉的协调•婴儿期也出现听觉和触觉的协调五、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痛觉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六、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第六节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1、很小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不同的形状。2、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有程度上的差异。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1、苏联的研究认为,6个月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三、幼儿对物体属性感知标准的掌握1、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发展到了系统化阶段。2、幼儿逐渐学会按社会通用的感知标准去反映物体的属性。第七节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一)方位知觉的发展1、儿童出生后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2、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活动进行方向定位。3、儿童先学会辨别上下方位——前后方位——左右方位。(二)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1、距离视觉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2、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3、婴儿已经产生距离知觉。(三)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1、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2、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3、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4、生活制度在幼儿对时间的定向上起决定作用。5、日历和钟表是成人时间信息的主要来源。第八节幼儿观察的发展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的发展意味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进入一个较完善的阶段。一、观察的目的性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意性可以分为三级水平:1、根据观察任务,有目的地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细致观察;2、能根据任务有目的地观察,但遇到困难或不能克服,不愿坚持;3、不能接受任务,东张西望,或只看一处,或任意乱指。二、观察的持续性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在教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