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本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Jaspers)把人类精神的这一突破时期称为“轴心时代”,约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中国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其间产生了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的传统。印度出现了最早的哲学文献《奥义书》和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佛教典籍。希腊哲学的诞生和繁荣也发生在这一时期。第一节希腊哲学的非宗教精神一、希腊神话世界观的特征第一,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希腊神话表达的是自然神的多神崇拜观念,自然的运行和人的命运全部归之于神的主宰。第二,神人同形同性。奥林匹斯诸神与凡人有着相同的体态相貌、七情六欲;他们的个性十分强烈,行为受灼热而不可遏制的感情与意志支配。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都没有自身的秩序和规则,在世界中起决定作用的只是神的情欲和意志。第三,迷狂的宗教精神。希腊神话对神和英雄的激情和意志的无度的推崇,激发出迷狂亢进的宗教追求。第四,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希腊人从来没有“从无到有”的创世观念,神的意欲行为和自然的生成变化被不加区分地交织成一幅世界图式。早期的荷马神话用“命运”来概括神也不能逃脱的决定性。二、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早期哲学家思考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总和的自然界,它的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nature),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因此,亚里士多德后来明确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义是“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本原”的这两层意思,分别被译作“基质”和“原则”。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界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世界”或“宇宙”:一是指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总和,更重要的是指这些事物的秩序。哲学家虽然提出不同的本原学说和字宙图式,他们都认为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虽然有时自然被等同为神,但这不是神话里与人同形同性的神,而是统摄世界的最高抽象原则。并且,作为本原的自然是运动变化的自因,就是说,世界依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这种看待和研究世界的方式,与神话的虚构、传说和笃信的运行方式大相径庭。自然哲学家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思考世界的原因和秩序,这标志着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他们不仅是最早的哲学家,也是第一批自然科学家。第二节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一、诧异与思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第一句话是:“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他接着说明,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诧异就是好奇心。最早的哲学家出于追根问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哲学家对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感到诧异,他们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实用目的,而只是为了获得心灵的满足。亚里士多德正确地把“闲暇”作为哲学思辨的必要条件。希腊贵族祟尚的高尚活动是战争、游猎和思辨。最后一项风尚造就了一批职业哲学家。从词源学上看,希腊文“闲暇”(shule)派生出西文“学校”。二、希腊哲学思辨的特点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的特点概括为五:静观、辩证、演绎、理智和实践。1.静观。首先使用“哲学”这个词的毕达哥拉斯曾有这样一个比喻: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有兜售商品的小贩,有努力竞技的运动员,也有静观人生场景的观众;哲学家就是静观者。原因是他们所思辨的对象是变化世界的不变的本原,是杂多现象的单纯本质,是流逝往复事物的永恒原因。希腊哲学家习惯于用不变的原则统摄运动变化的世界,万事万物都被归结为静止的、永恒的存在。尼采把希腊哲学视为日神精神的嬗变,希腊文化中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归结为追求变动和苦难的“酒神”和追求静止和快乐的“日神”这两种精神的对立。2.辩证。希腊哲学的基本范畴,如一和多、静和动、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永恒和变化、存在和生成、原因和结果、纯粹和杂多、理智和感觉、形式和质料,等等,都是对子。对子就是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是辩证法。辩证法是用一统摄多,以综合克服矛盾的艺术。3.演绎。希腊哲学的样板是欧几里德几何学。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科学都是证明科学,而证明科学的最高成果是几何学。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虽然包含有归纳的成分,但它的基本形式是演绎。演绎逻辑是几何公理体系的形式化。4.理智。“理智”是希腊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理智”即希腊文的“奴斯”,译作“心灵。第一个雅典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首次提出,心灵是万物运动的本原,苏格拉底对此大加赞赏,再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提倡,理智主义最突出、最明显地体现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与传统宗教的“灵魂”观念相比,理智更纯粹,有更高的思辨性,而无人格的禀性。5.实践。希腊哲学家虽然推崇为知而知的纯思辨,但也并非不关心实践。希腊哲学家都以“善”为价值取向,善是好处,当然有功用实效。希腊哲学家把追求智慧的思辨作为神圣的活动,它使人获得神的知识,使人接近神。哲学的实践精神还表现为理性伦理学,苏格拉底的名言“德性就是知识”表达了理智主义的实践精神。哲学对于希腊城邦政治和后来的罗马大一统政治尤其重要。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第一节伊奥尼亚派一、水本原说泰利斯以渊博的学识被列为当时希腊“七贤”之一。泰利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他的回答是:水是万物的本原,并试图借助经验观察(水可以滋养万物)和理性思维(天上及周围都是水)来解释世界。二、无定说阿那克西曼德看到水本原说的局限性,认识到世界万物及性质的多样性不能被归结为某一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他认为:“在火、气、水、土之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生成万物。”生成万物的本原被称作“无定”因为它没有任何规定性,好像《周易》描述宇宙那种“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的混沌状态。阿那克西曼德把“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当作生成,把与之相反的万物归复于“无定”的过程当作消亡,生成与消亡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补偿原则”:一些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第一次明确地表达出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第一次表达了古希腊人循环往复的因果观。三、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是本原。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它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气稀疏为火,浓聚则依次为云、水、土、石。这种生成观是典型的转化生成观,与阿那克西曼德的分离生成观形成鲜明对照。四、火本原说1.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一切皆相同的东西)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在这段话里,需要注意“本原”的两个意思:一是火的活动状态(活火),即火的燃烧和熄灭;二是世界秩序,它是永恒不的原则,决定着火的活动的分寸,并在所有事物之中保持着自身的同一。赫拉克利特的意思似乎是这样的: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火与万物之间的循环转化被说成是火的运动:更重要的是,火的运动是符合自身本性的运动,或者说,受一定的原则的支配。2.逻各斯学说。就逻各斯是世界的本原而言,它又可被理解为“原则”、“规律”、“道”等。赫拉克利特并没有把逻各斯看做与火不同的本原,逻各斯与火是同一本原的内、外两个方面。首先,逻各斯即上述引文里谈论的“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其次,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但是,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自然喜欢隐藏自己。”3.生成辩证法按照逻各斯的原则,一切事物都像火那样变动不居,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状态。当一事物生成另一事物时,意思是“生成”。关系有四:一是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万物皆变,无物常驻,如同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二是和谐的关系: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比如,不同的音调造成动听的曲调,琴弓和琴弦之间的张弛配合。三是同一的关系: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比如医生治病所用的恶的手段(割、烧等)和善的效果、圆周上的终点和起点都是同一的。四是相对的关系:事物的性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海水相对于鱼是有益的,相对于人却是有害的。生成中事物的转化、和谐、同一和相对的关系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的一般表达形式是:“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第二节毕达哥拉斯派一、灵魂观根据这种古老的灵魂转世说,一切生物都有共同的灵魂,灵魂是不朽的;为了不失去灵魂,或死后重新获得灵魂,人需要净化自己的灵魂。毕达哥拉斯派把哲学思辨作为净化灵魂的一种活动。毕达哥拉斯派认为,“灵魂是一种和谐”。净化灵魂的手段是音乐和哲学,因为音乐是和谐的音调,哲学是对事物间和谐关系的思索。二、数本原说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本原是单一的,可变的;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二:第一,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就是说,数的规定性比物理属性更加普遍,一个事物可以缺乏某一种物理属性,但却不能没有数的规定性。第二,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他们的基本想法是:一切事物的形状都具有几何结构,几何结构则与数字相对应:是点,是线,是面,是体。从体产生出可感形体,产生出水、火、气、土四种元素。第三节爱利亚派一、理神论正如泰利斯首先提出的“什么是本原”的问题突破了神话世界观的窠臼,克塞诺芬尼对神人同形同性论的批判动摇了神话世界观的基础。神话里的神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想象出来的,各民族有不同的外表和性格,按照自己形状和性格想象出来的神的观念是相对的,更有甚者,神被赋予人的性格,指出了与人同形同性的神的观念的荒谬性。克塞诺芬尼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是绝对的。神是惟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在“原则”的意义上所说的本原,“神”只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除极少例外,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神都是统摄世界万物的、非人格的原则、原因或实体,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对象。二、“是者”意义的辨析巴门尼德借正义女神之口,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巴门尼德把“是者”作为真理的对象。“是者”是代替克塞诺芬尼的“神”的概念;虽然两者都表示“不变的一”,但“是者”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更适用于理性论辩。巴门尼德利用“是”动词的普遍用法,说明“是者”的普遍性。他说,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另一条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我要告诉你,此路不通。”这句话说明了“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和“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相当于后来建立的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两者的对立也和排中律一样,并无太深奥的哲学道理。当巴门尼德说“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走不通时,他的意思是说,“非是者”是不能思想和表达的。因为,“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这句话通常被缩写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巴门尼德的理由是,思想内容需要由“是”来表述,思想对象即“是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巴门尼德通过思辨规定了是者的性质,这些性质包括:不生不灭、连续性和完满性。1.不生不灭。“是者生成是者”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非是者生成是者”也是不可能的。“是者既不是过去又不是将来,因为它全部是现在。”2.连续性。巴门尼德说,是者是“连续的一”,这是指时间和空间中的连续性。他说:“是者的东西不可分割,它是完全相同的是者。3.完满性。当巴门尼德说是者是一,其意义包括两个方面:连续的一和整体的一;当他说是者是不变的时,其意义也包括两个方面:不生不灭和静止不动。巴门尼德所说的“是者”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滚圆的球体。巴门尼德则说明,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是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辩所把握的“是者”。他的思辨和论辩达到了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是者”后来超出自然哲学,成为形而上学的中心范畴。第四节元素派一、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