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四、论述题1、请阐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请论述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3)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的过程;(4)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5)教学媒体。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产生影响;(6)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3、有人认为:“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教育心理学。课同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请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原因如下∶(1)有些老教师从未学过教育心理学,却可以做好教学工作,是他们在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摸索的结果。(2)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发挥极大的作用。作为一门科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此外,教育心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不是普通心理学原理的简单应用,也不是与教育有关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简单组合,它的研究成果能为科学地进行教与学提供指导,促进学校教育实践。(3)教师如果学了教育心理学,就会大大缩短自我摸索的过程,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4)对于那些以前没有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来说,本身的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可以弥补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缺乏,从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应当将教学实践和理论知识相互结合,并且将这些理论具体应用于实践当中。经验丰富教师也应当积极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以备后人借鉴。因此,对于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是必备的,对于教师来说是必须掌握的。4、试述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三种过程。(1)学与教的过程包含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及评价/反思过程。(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3)教学过程指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五、案例分析题案例中的学生的表现与它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见不得别人好,也就是说妒忌心强。而对出众的学生他们表现出排挤的态度。这种环境(同学之间关系)给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以至于他不愿承认他有擅长。昆特女士应该私下鼓励他,如果有能力可以帮他发表,因为嫉妒只发生在小的差距人之间,大的或是悬殊的就会变成羡慕。在对孩子们的认识加以引导,因为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六、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认知差异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试大%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而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提高因材施教的效果:(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2、论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不管什么社会,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1、家庭教养模式。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等三种教养模式。不同的教养模式对儿童人格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不太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事,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堆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3、同辈群体。与同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索,并发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发展。一方面,同辈群体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另一方面,同辈群体又为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3、论述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一)性格的概念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二)性格的差异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差异是指一个人身上所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它有多种分类,主要有:外倾型和内倾型、顺从型;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第三章六、论述题1、试述建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⑴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⑵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3、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答: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2、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第四章学习动机1、论述应当怎样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2、简述成败归因理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共三个维度:原因源,可控性,稳定性和六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心境和其他。来划分归因的。而且他还从人的认知,行动,情感的归因来描述后继行为。1、归因理论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人们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人们会把成败归结为不同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今后的行为.理论要点如下: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他又把人的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第五章学习的迁移五、论述题1、论述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要点。(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而得到训练的官能又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等人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后来相同要素被改为共同要素,即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3)经验类化理论。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则强调了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至于两种学习活动中所存在的共同成分,它们仅是迁移产生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则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4)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问的关系的理解。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和推广,迁移就越普遍2、试述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2)原有的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