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技术学概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教育技术学概述第一节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一、技术与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主要指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无形技术既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又包括其中所蕴含的教学理想、理论等。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二、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出版了《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该书是在AECT主持下,通过美国众多教育技术专家的积极参与,并举行一系列专题学术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历时5年时间,最后由巴巴拉-西尔斯(BarbaraB.seels)和丽塔-里奇(RitaC.Richey)总结成文。AECT’94定义:InstructionalTechnologyisthetheoryandpracticeof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andevaluationofprocessesandresourcesforlearning.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促进学习。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有关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五个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它们既是工作过程,也是工作方法。三、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在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逐渐产生的一个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具体地讲,教育技术学主要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世界各国教育技术的发展都有相同的经历:从强调硬件建设到软件制作乃至过程和资源。当教育技术发展到过程和资源的层次时,就会逐渐积累起一整套有关技术用于教育、教学的理论、方法、策略和模式,它们构成了反映教育技术内在规律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知识体系。四、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一)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分支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因此,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在教育研究中存在三种不同的研究层次,即教育哲学层次、教育科学层次和教育的技术学层次。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哲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问题的层次和目的的差异。教育哲学的研究在于对教育本身进行反思,探讨教育的本质、价值、目的,提出、设计和描述人的发展理想。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关系和规律。教育的技术学层次在于探索如何分析、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办法,获取改善教学的处方,并且强调能够在相同教学情境中重复使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体现了技术的本质----可重复性。教育技术学和教育哲学、教育科学的比较(三)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是影响并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在于达到既定目标(即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采用的方法——系统方法,所着重研究的是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方法及方法论。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方法”。所以,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五、教育及数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类别内涵教育哲学教育科学教育技术学目的探索教育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教育的价值、目的教育规律有关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主要方法思辨思辨、文献、实验、质的研究文献、实验、开发、系统分析、行动第二节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一、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技术主义和人本主义在构成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知识中,有关技术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阐述,特别是两者关系的论述是教育技术学最深层次的哲学基础。二、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一)系统论1、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指一切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揭示自然界和社会、无机界和有机界、非生命界和生命界等物质运动普遍联系和规律为研究目的,包括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在内的一组横向学科群,它是20世纪40—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组新兴的科学技术群。•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系统科学是“三论”和“新三论”的总称,是现代科学研究共同的一般方法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具有特定的功能、环境适应性和目的性。系统科学的基本内容: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美国数学家、工程师香农(C.E.Shannon)创立•狭义信息论是研究在通讯系统中普遍存在着的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一门通讯理论。•广义信息论被理解为使运用狭义信息论的观点来研究一切问题的理论。信息论的内容•信息就是指消息中所包含的新内容与新知识,作用是减少和消除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信息是一切系统保持一定结构、实现其功能的基础•信息论认为,系统正是通过获取、传递、加工与处理信息而实现其有目的的运动的。控制论:创始人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控制论是研究机构、有机体和社会中的控制和通讯的科学,研究对象是控制系统,以揭示不同系统的共同的控制规律为理论目的。教育控制论:是研究教育系统中,运用信息反馈来控制和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出发点和归宿在于教育最优化。优化的关键就在于“信息反馈”系统论: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郎菲(L.V.Bertalanffy)创立•一门逻辑和数学领域的科学•目的是企图确定适用于普遍系统的一般原则•研究一切客观现实系统共同的特征、本质、原理和规律系统论的内容•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以来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几乎都是有机整体,且又都自成系统、互为系统。每个系统都是在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变化发展,并能保持动态稳定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保持一种有序状态教育系统论•教育系统论把教育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施以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三论引入教育技术领域的意义:信息论为解决教学信息的分析与处理,教育教学系统中信息传播特点与规律的分析等问题提供思路与方法。控制论对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及建构优化的教育教学系统有重要的使用价值。系统论促使我们以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系统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整体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三原理引入教育技术领域的意义:整体原理:注意发挥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功能,更注意各要素的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反馈原理:重视对反馈信息的收集、处理,并用以实现对教学系统的控制。有序原理:重视教学系统内各要素的合理组织,注意教学系统与环境的关系。2、系统方法教育技术的系统方法•定义:一种在系统科学和教育实践基础之上产生的,指导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思想和方法。•目的: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教学以及相应的实践活动的目标,而对系统构成的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教学教育环境和教育教学的控制机构的分析与设计的技术。(二)传播理论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贡献是它对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以及教学传播基本规律的归纳。由于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所以,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三)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产生代表人物:巴浦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巴浦洛夫(IvanPavlov)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就是建立在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试验基础上。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成功教会了鸽子在玩具钢琴上用嘴啄出简单的曲子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基本特点: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注重外部行为的研究。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代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2)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即顿悟,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3)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4)学习是凭借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5)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基本特点:重视智能的培养;注重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重视知识的结构性和概括性3、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社会文化背景)下,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其基本理念是:情景是学习的一部分,脱离情景的学习是错误而缺乏成效的;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其主动探索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情景”“协作”“会话”“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情景中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以学习者为中心:(2)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3)学习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建构: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新信息的意义构建(4)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5)强调学习的情景性(在尽量符合真实情景的环境中学习),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6)强调资源对意义构建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依据建构主义观点,教师不应该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应该使用能够让学生进行具体操作或进行互动的方式,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1)重视教学情景设计。设计多维度的教学情景,使学习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概念原则,进而发展问题解决、决策和创新能力。(2)强调学习者主动积极的角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以激发学习者学习时所需的心理状态和先前知识。辩证看待三种学习理论:(1)各种理论的互为补充(2)建构主义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3)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催化剂、必要条件四、教学理论(一)教学理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的活动。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二)课程论主要研究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课程的体系,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三)课程教学论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教学理论着眼于如何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开发新的课程,以达到提高学习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课程教学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教育技术的起源: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很久远的古代。教育技术作为新的领域,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觉教学运动。教育技术,从一个教学改革实践中的运动(视听教学运动)到形成为一个专门的实践领域(运用教育技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领域),进而发展为一门专业与学科(教育技术学)第一节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