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字第二节汉字的演变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案首页第2次课授课时间2011年9月22日课程名称古代汉语年级11中文08初等专业层次高职任课教师宋巍授课方式讲授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文字第二节汉字的演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汉字演变的若干方面理解:汉字演变的历程掌握:古文字阶段的代表字体及其特征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理解和把握能力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其他1、建立起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2、为将来学生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重点汉字演变的历程教学难点隶变、古文字阶段的代表字体及其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分析法教学手段常规授课教后记汉字演变的问题是学习文字这一章的重要内容,难度较大,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相对较难,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逾期的教学效果没有很好的实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进一步探讨科学有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导入新课】汉字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其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授课内容】一、汉字的演变历程古文1.殷商文字殷商文字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它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少量的刻在陶器、玉器上的文字,其中又以甲骨文为代表。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代统治者迷信尚神,事无巨细,均要进行占卜,以问凶井。他们把每次占卜的内容有时连同应验的结果都刻在特制的龟甲兽骨上(也有少数是非占卜的纪事刻辞)。这些特殊的文字资料随着殷商王朝的灭亡和殷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夷为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直到1899年才被人发现。之后经过多次发掘,到目前为止,从安阳出土的有字甲骨已达十万以上。甲骨文字的单字据孙海波《甲骨文编》统计,多达5949个(其中多有同字异构,据最新研究,约为3500在右)。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上古史、古汉字和上古汉语等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新材料。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记录了大量上古汉语、比较早期的汉字。它虽然已成体系,但字形还多不规范,因而具有不同于成熟阶段汉字的特点:(1)象形、象意字多,形声字只占很小一部分。这些象形、象意字虽然对所象之物都经过了高度的抽象,与图画已有本质的区别,但也还有不少字依然保留着很强的图画性,比如:(鹿)、(象)、(鼎)、(电)、(虹)、(云)等皆其类。,,,,,,(2)字无定格,异构特多。有的正反无别,如:人字;有的字笔划可多可少,如:帝字;有的偏旁部首的位置可以移易,如:陟字;有的会意可因某些义符表意的相同或相通而更换义符,如:奚字有的可在原象形的基础上增加义符或声符,如:遘字;有的把两个、三个字合写在一起为“合文”,比如:祖乙;等等这些现象说明,甲骨文时代汉字的构形还处于比较活跃的阶段,异体字、繁简字特多,因而造成了这一时期汉字的诸多歧异,以至给我们今天的辨识带来了困难,不过也为后来汉字的逐步定型化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字样。(3)异字同形。就是一个字形同时代表两个字完全不同的字。如:甲、七这大多由于象形字在高度抽象化以后变为简单的线条结构而造成形体混同的结构。这种不多见的现象与文字的本质是矛盾的,所以在汉字后来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消亡了。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2.西周文字现在所能见到的西周文字有金文、甲骨文、陶文等,其中又以金文为代表。在青铜器物上铸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作为一个时代独具风格的字体,这里主要是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可以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墙盘等重器铭文为代表。西周金文与商代甲骨文比较,具有如下特点:(1)直观表意的象形、象意结构形态减弱,便于书写的符号形态增强。例如虎、马、犬等字。无论是单独成字还是作偏旁部首,几乎都不再用甲骨文那种以双线条勾勒躯体的写法,也不再追求形象逼真,只注意突出最具特征的部分,以便字形的区别罢了。(比如:虎突出大头与利齿、马突出长鬃、犬突出卷尾)。这就把象形字向符号化推进了一步。不过西周金文中的极少数字,特别是族徽性的文字,甚至还保留着比甲骨文字更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2)趋向定型化,但异体依然不少。趋向定型化的主要表现是:第一、形旁之意相通而混用的现象大为减少。如甲骨文中的牧字,有从牛、从羊、从马等同种形,西周金文则只用从牛一体,淘汰了另外两体。第二,偏旁部首的位置比较固定。例如“彳”旁,甲骨文置于左右都可以,西周金文则基本上固定在左边。第三,异字同形、合文、反书等现象大为减少。从总体上看,西周金文是朝着定型化方向发展的,不过同字异构的现象依然不少。(3)形声字大量增加。一是在原独体字上增加形符和声符,使之变为形声字;二是新造的字多为形声字。例如:《金文编》食部收19字,除4个甲骨文已有之外,新造15字,有13个是形声字。有人曾统计,甲骨文形声字只有20%左右,而金文形声字则已达到50%以上。(4)在书写形式上,越来越注意字形与铭文整体的协调、美观。由于铭文是器物所有文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作者对每个字的结构、用笔和整体章法布局都极尽精美之能事。如果说契刻文字的讲求书法,在甲骨文中表现得还不够普遍、明显的话,那么在西周文中则是处处可见。过去有人说先秦三代写字“不计工拙”,是毫无根据的。3.春秋战国文字这一时期,除秦国外的山东六国,出现了风格不同,形态各异的文字,这就是所谓的六国古书。春秋战国之际,秦国推行的文字是大篆。战国文字的品类很多,有用毛笔写在竹简上的简册文、写在缯帛上的帛书、写在玉片上的盟书墨迹,有铸(或刻)在铜、铁、器物上的铭文、符节文和货布文,有刻于石上的石刻文,有镌为公私印章上的玺印文等等。这些都是可见于出土文物上的战国文字真迹。此外,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古文和籀文、三体石经中的古文、郭忠恕《汗简》中所收的古文等,也都是当时人们所见到并笔录下来的战国文字。战国文字的材料众多,字体也极为异样,因而无论哪一种附著物上的字体,都不能代表这一时期的所有文字,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字不像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那样以其附著物来命名,只好以时代来标称,统称为战国文字。形体歧异多。由于群雄割据,“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已而皆去其典籍”(《说文解字》),再加上连年战争,诸事急迫,被御用的文化人不能像西周大一统天下时那样从容不迫地精心制作,于是写字作书每每越出常轨、任意省改、草率从事而求急就,因而造成了严重的“文字异形”的局面。同一个字不仅在不同的地区构形有歧异,就是在同一个地区不同书手的笔下也每有不同。由于这一时期汉字的随意性过大,因而字体出现了大量无规律可循的省变或讹变,比如“马”“安”,“为”等,即是典型的例子。不过从总体上看,战国文字还是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小篆、古隶的。某些金石器物上的文字依然保持有西周金文的遗风。比如:秦国的石鼓文、新郪虎符铭文即明显地表现出与西周的虢季子白盘、墙盘铭文相接,下与秦始皇时代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的小篆相通,是古汉字从西周金文演变为秦代小篆的过渡桥梁。另外,某些简册文,例如包山楚简。其形体的变化与用笔的特点,已有隶书笔法的滥觞。秦汉之际流行的古隶即与之一脉相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战国文字的多歧,又反面促进了秦代对文字的统一和改革,也为后来汉字形体的突变----隶变准备了条件。4.秦汉字秦灭六国以后,小篆是秦制定的标准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为了尽快改变战国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小篆是古文字的终结,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法,基本上做到了定型化。二是书写形式要求整齐划一。笔划不论横竖曲直,一律用粗细等匀的线条,字的结体这样一来,古文字中的象形象意字就被进一步抽象化、线条化、规整化,从而也更加符号化了。原有的“画成其物”、“视而可识”的直观表意功能继金文之后进一步减少,以至在许多字中已经完全消失。三是整个构形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强。汉字的构形系统从甲骨文开始就具有了,它是以定数量的基本构件为基础、以构件的一定置向为外部平面组合的模式、以构件在内部的不同层次组合为构形理据而形成的。经过全面整理的小篆,其基本构件更加纯净,外部的平面组合和内部的层次组合调整得更为合理、规范和完善,从而使汉字的整个构形系统得以巩固和加强,为后来今文字(隶书、楷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秦始皇利用政权的力量统一文字,推行小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很快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字异构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这对增强汉字的社会职能,促进民族的团结统一,对文化、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二)今文1.两汉文字汉朝通行的文字是隶书。早期的隶书叫古隶,成熟的隶书叫今隶。在汉字史上一次最剧烈的变革叫隶变。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小篆虽然整齐规范,但其形体曲屈回环,极不便于书写。相传秦始皇时代有个叫程邈的人,得罪下狱成了徒隶,在狱中对小篆进行改革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对此很欣赏,给他免罪升官,于是把他拟定的字体称为“隶书”。其实,据现在已出土的文字资料来,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民间早已有隶书的萌芽,即便程邈真有其人其事,也不过是作了些收集、整理和加工的工作罢了。正如《荀子·解蔽》对文字产生所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程邈也是这种传播者。晋·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所为隶人,殆为衙门中专掌文书的书吏;所谓隶字,即是这些人在日常工作中所习用的字体。秦王朝在推行小篆的同时,为了“以趋约易”,确实大量地使用隶书。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大量秦简就是最好的证明。隶书在演变过程中,其设计构形和笔道(点画)形态有很大变化。在初创阶段,构形因篆书而变,多数字尚带有浓厚的篆书意味,点画用笔的特点不很突出,尤其是波磔不明显。后来经过长期使用,特别是经过汉代文人的加工、改造和美化,隶书才从根本上改变了篆书的构形和笔道形态,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字体。后人称初创阶段的隶书为古隶或秦隶,称成熟阶段的隶书为汉隶。2.魏晋以后的文字魏晋时期,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楷书。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演变慢慢蜕化出来的,在它成为一种新字体的相当长时间里,还或多或少带有隶书的意味,所以楷书在历史上也被称为“隶书”和“今隶”。楷书与它的母体隶书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隶书以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从篆书的严密束缚中解放出来后,又出现了构形自由、同字异形的倾向。不少字既有因承篆书、略带篆意的构形,又有解散篆体、重新结构的构形,例如曹字,在汉隶中就有三种写法,之字有两种写法。隶书中繁简字也有很多。这种异构字很多,且又同时流行,无疑是对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反动。楷书流行之后,在摈弃带有篆书意味而不便书写的隶书构形时,也尽力排斥这种构形“自由化”的倾向,每个字的构形尽可能单一化。唐人作《干禄字书》,做的正是楷书标准化的工作。第二,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楷书不仅比隶书增加了斜勾(隶书用波磔)、挑(隶书是横画斜写)、折(隶书是横画与竖画的自然结合)等基本点画,而且每种基本点画的“个性特征”都比隶书鲜明。隶书除了波磔、捺、点具有较为突出的持点之外,其他笔画(如横、竖)都依然不同程度地沿用篆书的线条,只是同时充分利用毛笔富于弹性、能粗能细、能方能圆的特点,写出品式众多、情状各异的点画形态来。二、汉字演变的若干方面(一)表意方式的演变汉字的特点之一是字形可以表意,但表意的方式却在不断演变,总体的趋势是由象形表意发展到符号表意。(二)字体的演变所谓字体,是字的整体态势即字的总体风格。它是由字的构形材料和构形方法决定的。古文字的构形材料是线条,今文字的构形材料是笔画;古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