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骨痛、肌无力为表现的病例引发的思考辩病患者女性,66岁,双下肢疼痛、乏力,跛行2-3月,否认骨折史,否认脑血管意外,否认下肢血管病变,否认消化道疾病史,户外活动少,阳光照射少入院时查体:扶杖进入,中等偏瘦身材,双下肢近端肌力稍减退,肌张力正常,关节无畸形实验室检查:骨密度:腰椎:-2.1标准差(SD),股骨颈:-1.5SD;全髋:-2.2SD血骨转换标志物:Ⅰ型原胶原氨基端(N-端)延长肽PINP45(15-59ng/ml),Ⅰ型原胶原交联羧基端(C-端)肽CTX309(100-650pg/ml),骨钙素BGP12.5(10-23ng/ml),甲状旁腺激素PTH68(15-70pg/ml),25(OH)D4.5(20-50ng/ml)↓↓,碱性磷酸酶AKP92(40-150U/L),血钙2.2(2.08-2.6mmol/L),血磷0.85(0.96-1.62mmol/L)↓检测发现(1)骨密度结果:骨量减少;(2)维生素D重度缺乏;(3)骨转换正常以上病例的诊断是骨软化症还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量减少)?病例思考:不能被忽视的骨软化症病例最后诊断为骨软化症,诊断依据:①维生素D缺乏25(OH)D4.5(20-50ng/ml)↓↓②临床呈现双下肢疼痛、乏力、跛行等;③生化异常:血钙正常下限,血磷降低;④骨X线征象: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征象、长骨皮质变薄,脊柱呈现轻度S形侧弯,椎体严重脱钙萎缩,数个椎体呈双凹型畸形,骨盆略狭窄,未发现假骨折线。治疗方案:给予元素钙600mg,活性维生素D0.5-1.0ug治疗后,肌无力和骨痛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钙升高,血PTH下降,骨吸收减少。在临床工作中,骨软化症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上述病例往往被误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和骨软化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虽均可引起骨密度降低,但骨密度不能反映骨质的变化及其矿化情况,因此不能鉴别骨质疏松症和骨软化症。《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2009年撰文特别强调骨软化症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等以骨痛、骨折为临床表现疾病易相混淆。因此,早期正确诊断骨软化症,加强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提高骨软化症的诊疗水平,十分必要。1.骨软化症的概念与流行病学骨软化症(Osteomalacia,OM)是指在骨骺生长板已经闭合的成人,新形成的骨基质不能正常矿化的一种代谢性骨病[2006临床诊疗指南]。OM最常见于老年人和中年妇女。20世纪80年代发表于《TheLancet》上的一篇研究报道,对英国一家老年病房住院超过1年的老年患者进行筛选,OM的患病率估计为3.7%,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80岁以上人群高于80岁以下人群。并且OM患者罹患股骨颈骨折的风险超出10倍。迄今为止,我国尚缺乏全国性的OM流行病学调查数据。2.骨软化症的病因与机制大约有50种以上的疾病,其通过降低血钙/血磷,引起骨矿化障碍进而可能导致OM.较常见的病因见表1。由于日照不足导致的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摄入不足以及肠道吸收障碍是OM最常见的病因。表1.骨软化症的病因维生素D缺乏饮食不足,日照缺乏,胃肠道疾病导致的吸收不良(如胃局部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后,慢性胰腺炎)维生素D代谢异常内源性维生素D合成不足,抗癫痫药,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骨病,某些肿瘤低磷血症遗传性、获得性或肿瘤性低磷血症肾小管疾病肾小管性酸中毒、Fanconi综合征药物铝中毒、四环素、肠外营养、双磷酸盐(如依替膦酸钠、帕米磷酸二钠),重金属,高氟摄入其他骨髓纤维化由于维生素D缺乏,一方面肠钙吸收减少,血钙磷降低,导致骨基质缺乏矿物质沉着,新骨生成不足。另一方面低钙血症刺激PTH分泌,后者作用于骨,促进骨吸收;作用于肾小管,抑制磷的重吸收,加重骨损害和低磷血症。OM患者主要表现为骨质变软,矿物质缺乏,骨变形与骨折。3.骨软化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1临床表现OM的症状是非特异性的,早期症状往往是持续乏力,骨关节疼痛和压痛逐渐加重。OM的典型表现为骨痛、骨畸形和假性骨折。除腰腿痛、肌无力、行走困难等外,负重后疼痛加重特别明显,轻微损伤碰撞或跌倒后易引起肋骨、脊椎和骨盆骨折。严重病例可有长骨畸形、胸廓和骨盆畸形、驼背。部分患者有手足搐搦和麻木。肌力减弱是OM的后期标志之一,表现为近端无力,影响至肩部、腿部和躯干,甚至活动困难。然而弥漫性肌肉疼痛可能误诊为纤维肌痛或抑郁症的躯体症状。3.2生化改变3.2.1以钙和维生素D代谢异常为病因者(1)血清钙水平明显降低,同时血磷水平也可能降低,并可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因此血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增高。(2)营养缺乏佝偻病常有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3)维生素D代谢异常(1α羟化酶缺乏)常会出现单纯1,25(OH)2D3水平降低,维生素D抵抗者1,25(OH)2D3的水平升高。3.2.2以磷代谢异常为病因者(1)血钙水平通常在正常范围,而特征性的改变为血磷水平显著降低。(2)血清25(OH)D水平和PTH水平可能在正常范围,但也有部分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可能会低于正常范围。几乎所有的OM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均会显著升高。3.3维生素D代谢维生素D,是由表皮和真皮内含有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变维生素D3或胆钙化醇而成。维生素D的量取决于纬度,季节,皮肤厚度等。钙化醇或维生素D2是植物麦角固醇的一种形式,从饮食摄取。这两种维生素D无生物活性,需要通过两个步骤羟基化激活。当来自食物及皮肤的维生素D经血液进入肝脏后,在25-羟化酶的作用下生成25(OH)D,在肾脏经1α羟化酶系统的作用下生成1,25(OH)2D后,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生物作用,其低水平提示维生素D皮肤合成不足或者摄入不足。检测25(OH)D(骨化二醇)的水平,用于评估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以及识别骨软化症前期(图1)。图1.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OM及其危险因素、生化改变3.4影像学表现OM的X线摄片表现为早期普遍性骨质疏松,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严重者成线条状。髓腔透亮度增加。骨小梁逐渐模糊,最终消失,可出现多个囊状透光区。假骨折是OM的X线特点(称为Looser线),表现为横越骨皮质的透明线,其边缘密度略高,常呈对称而多发(图2)。多见于肩胛骨、肋骨、坐骨、耻骨等。骨折处无骨痂形成和错位,日久可出现骨骼弯曲畸形。严重者表现为骨盆变形呈三叶草样改变(图3)。图2Looser线图3骨盆成三叶状变形3.5病理学检查对影像学和生化特征缺乏以及治疗无效的非典型病例,以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进行骨活检是诊断OM的金标准。骨缝宽度增加以及出现类骨质增多症不足以确诊OM。四环素骨标记显示骨前质增多,矿化前沿面缩小和矿化停滞,是诊断OM的重要因素。定量骨组织学检查可发现骨形成表面减少。根据活检结果将OM划分为三个阶段:OM前期,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轻度OM,局部骨基质矿化;OM后期,无骨基质矿化。OM伴继发性甲旁亢时,骨骼可有纤维囊性骨炎的病理改变。3.6鉴别诊断对于以骨痛、脆性骨折、骨骼畸形、活动受限和肌无力为主要表现就诊的患者,首先注意与同样存在腰背部、髋部疼痛,活动受限的一些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肿瘤骨转移相鉴别(表2)。表2.骨软化症的鉴别诊断疾病鉴别要点强直性脊柱炎青年多见,腰背、腰骶部疼痛多伴见明显晨僵,活动后疼痛减轻血清HLA-B27抗原多为阳性。影像学检查存在双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腰部疼痛多伴见坐骨神经症状腰椎CT、MRI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大多有长期或间断使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外伤病史,髋部疼痛可放射至膝部,跛行髋部MRI、CT检查可以确诊肿瘤骨转移骨痛夜间疼痛较重,持续性加剧,伴见局部肿胀、压痛,肢体功能活动障碍,病理性骨折骨骼X线检查有溶骨性或成骨性破坏表现,合并原发肿瘤的临床症状。骨质疏松症无躯干或四肢骨的弯曲变形骨小梁纤细而清晰,易合并骨折骨软化症多有骨骼弯曲变形,骨小梁模糊,常出现假骨折线4.骨软化症的治疗4.1治疗原发病OM的治疗应针对潜在的病因。尽可能地纠正维生素D缺乏,低磷血症,低钙血症和吸收不良。积极治疗原发病,肿瘤所致者,尽早摘除肿瘤;高氟摄入者应隔离氟源并行驱氟治疗;药物引起者应停用相应药物;低磷抗维生素D软骨病或佝偻病,除补充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外,还应口服中性磷制剂。肾小管酸中毒者,需要给机体提供足够的HCO3-对抗过多的H+,纠正酸中毒。可予以NaHCO3或者Shohl合剂,有严重骨骼畸形者在病情控制的前提下可考虑行矫形手术治疗。治疗期间,一旦血钙浓度、尿钙浓度和骨密度下降,需及时随访。摄入维生素D过量可能发生高钙血症。4.2维生素D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增加日照,补充适量维生素D制剂等。维生素D缺乏的预防剂量依年龄而定,一般为400~800IU/d。妊娠及哺乳期可酌情增加,一般的预防时间为3~6个月。必须注意在口服或肌注大剂量维生素D前和治疗中,补充钙剂800~1000mg/d,并定期检测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水平,注意随时调整钙剂和维生素D用量。选用的制剂可为维生素D2胶丸、维生素D2片剂、维生素AD胶丸、维生素AD滴剂、维生素D2胶性钙注射液、阿法骨化醇等。4.2.1维生素D缺乏在老年人群非常普遍,因此要重视维生素D的补充一项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的横断面研究,测定年龄50-70岁,1,819名女性,1,443名男性的血浆25(OH)D水平。结果发现,血浆25(OH)D的几何平均值为40.4nmol/L;维生素D缺乏[25(OH)D50nmol/L]和维生素D不足[50≤25(OH)D75nmol/L],分别为69.2%和24.4%。由此可见,中国中年和老年人群中,维生素D缺乏较常见[2009LuL2009]。4.2.2活性维生素D更适合老年人阿法骨化醇等活性维生素D和普通维生素D属于不同类的维生素D,但它们同D却不同质。普通维生素D要首先在肝脏代谢活化转变为25羟基维生素D3,然后通过肾脏进行1α羟基的活化最终转变为1,25羟基维生素D3才能发挥作用。阿法骨化醇是活化了1α羟基的维生素D,仅需在肝脏被100%转化为1,25羟基维生素D3后直接发挥作用。老年人因年龄增长,肝肾功能不全,特别是肌酐清除率下降,1α-羟化酶活性受损,从而使得维生素D代谢受到影响。而阿法骨化醇属于活性的维生素D,它的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普通维生素D。Francis学者对应用阿法骨化醇0.5μg与普通维生素D1000IU对钙吸收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阿法骨化醇对钙吸收的影响明显优于普通维生素D。阿法骨化醇由于已经过关键的羟化,再通过人体的生理调节,血浆内产生稳定的活性维生素D,尤其适合老年人、羟化能力减弱及D激素受体表达低下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不能简单地进行普通维生素D与活性维生素D间的剂量换算。4.2.3阿法骨化醇在老年骨软化症中的应用一项研究报道,纳入41例老年亚临床骨软化症患者,随机给予阿法骨化醇0.5μg/d或安慰剂至少三个月,结果发现,阿法骨化醇0.5μg/天治疗三个月,纠正了中老年人亚临床骨软化症。并且安全性良好,未伴有严重高钙血症或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另一项研究表明阿法骨化醇治疗1-2个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活动能力,6-12个月X线片提示骨再生。治疗后增加血钙浓度,恢复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阿法骨化醇的长期治疗未引起病理性副作用和高钙血症。4.3钙剂成人18岁~AI为800mg/d。老年50岁~AI为1000mg/d。成人饮食每日含钙量仅400~500mg,应补钙剂(按钙元素量)达AI。4.4骨软化治疗中的被忽视的问题和关键由于骨软化症为矿化障碍,应禁忌应用抗骨吸收药物,很多临床医师没有进行详细的鉴别诊断而千篇一律的给予治疗方案。只有当骨软化纠正后才能使用双膦酸盐。骨软化症在临床上主要是因骨痛、骨密度降低而到骨科门诊就诊,实验室检查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可有不同的变化,假性骨折线是骨软化症特征性的X表现。与骨质疏松症不同的是,虽然病人骨密度都有降低,但骨软化症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