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蕴章书法讲座字的奥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001-永-永字八法】永,長也。象水巠理之長。《詩》曰:“江之永矣。”凡永之屬皆从永。——《說文》永,河水长流。字形像纵向的河水源远流长。《詩经》上有诗句说:“江水长流,滔滔不绝。”所有与永相关的字,都采用“永”作边旁。——《象形字典》永,象形。小篆字形,象水流曲曲折折的样子。本义:水流长。(汉典)永,会意字。甲骨文从人,是人在水流中游泳之状。这一形象,含有在水流中游泳、水流长、水波荡漾三种意思。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永。《说文·永部》:“永,长也,象水巠理之长。”所释为引申义。本义当为在水流中游泳。永,本义指①在水流中游泳:汉之广矣,不可~思(语助词)。由在水流中游泳,引申也指②水流长的样子:江之~矣,不可方(乘筏渡过)思。又引申泛指③长(不短):乐郊乐郊,谁之~号;出门临~路,不见行车马。又引申指④时间久远,永久:匪(非)报也,~以为好也;~垂不朽;~生;~诀;~恒。又引申指⑤意味深长: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隽~。用作动词,表示⑥使延长:资富能训,惟以~年;物极其性.人~其寿。又借作“咏”。表示⑦拉长声调缓慢吟诵:诗言志,歌~言。由于“永”为“水流长”的意思所专用,“游泳”的意思便另加义符“氵”写作“泳”来表示。“水波荡漾”的意思便另加声符“羊”写作“羕”来表示。泳,从氵从永会意,永也兼表声。读yǒng,本义指游泳:冬~;蛙~;自由~。永,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水部。凡从永取义的字皆与游泳、水流长等义有关。以永作义符的字有:羕。以永作声兼义符的字有:泳、咏。——《汉字的奥秘》这个“永”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就像水的主流所分离出来的一条向右的支流。金文就更像水流的形状,“潺潺溪水”,涓涓不息。小篆形体与甲、金文字的写法比较一致。到了楷书,就变得看不出溪流的模样了。“茫茫九派流中国”的“派”字,上古就写为“”,当水流讲,是水流的象形字。它与“永”字同字,甲、金文的形体也是永的写法。到了后世,“”字仍保留“流水”的本义,并加了水旁写为“派”;而“永”字则由“长”义引申为“永远”、“永久”之义。这样,“永”与“派”有了明确的分工。“永”字的本义就是“水流长”,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就是说:长江之水长流不断。由“水流长”义又可引申为“长”义,如陆云《祖五羊二公》诗:“身乖路永。”“乖”是分离之义。就是说,身子分离路途又长。由“长”又可以引申为“永远”,如《诗经•卫风•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匪”通“非”,也就是说不是报答,而是永远要好。但是《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里面的“永”字,不是“永远”之义,而是指“歌唱”。这个“永”字后世写为“咏”。“永年”一词,在古书中常见,如“永年之术”就是“延年益寿的方法”。后世人在给长辈写信时常有“躬祝永年”的话,也是“祝您长寿”的意思。——(左安民《细说汉字》)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002-火-火字与笔顺】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説文》火,可以烧毁一切的东西。五行之中,火代表南方属性,火光熊熊气势向上。字形像火的形象。——《象形字典》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汉典)火,象形字。甲骨文像火焰升腾形。古文线条化。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火。《说文·火部》:“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本义为燃烧时产生的光焰。火,本义指①燃烧时产生的光焰:若~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有圣人作,钻燧取~。也指②燃烧:昆虫未蛰,不以~田。引申也指③燃烧发光的东西: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而视之。枪弹发射有火光,故又引申指④枪炮弹药:军~;~器。又进而引申指⑤战争:上~线;交~;开~。火焰有红色、热烈、冲腾的特点,故又用以表示⑥红色:~树风来翻绛艳,琼枝日出晒红纱;~龙驹;~狐。又比喻⑦紧急:特爱非时之物,求取~急;~速。又引申指⑧激动,暴怒:忧喜皆心~,荣枯是眼尘;发~;令人光~。中医也指⑨人身出现阳性、热性一类现象:上~;内~。古代兵制,十人共一火炊煮造饭,故引申为⑩古代兵制单位:十人为~,~有长。进而引申为⑾同伴:出门看~伴,~伴皆惊忙;同~。此义后另加义符“亻”写作“伙”,也作“夥”。伙,从人从火会意,火也兼表声。读huǒ,本义指①军营共同炊煮用饭。引申泛指②同伴:继之先已有信来知照过,于是同众~友相见。用作动词,指③结为伙伴,同伙:合~;搭~。夥,从多果声。读huǒ,本义指①多:不耻禄之不~,而耻智之不博。引申也指②多人聚集联合:~着二三十男妇,内外一抢,席卷而去。也指③多人聚合的组织:欲要投梁山泊去人~。用作量词,表示④人群:近;日上面添了一~强人。如今除表示多的意思外,其余各义也可写作“伙”。火,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作偏旁时,在字下有的写作“灬”。是《说文》部首。现今仍设火部。凡从火取义的字皆与燃烧、火焰等义有关。以火作义符的字有:灭、灯、灰、光、灶、灿、焖、灼、灸、灾、灵、炀、炬、炜、炒、炊、炙、炕、炖、炎、炉、炽、烁、炳、炭、炯、炸、炮、炼、炷、炫、烂、炱、尉、烤、烘、烦、烧、烛、烫、烟、烙、烊、烬、热、烈、熏、焐、烃、焊、烯、焕、烽、烷、烹、煮、焚、焰、黑、焱、焙、焦、然、煤、煳、煨、煌、煊、煦、照、煎、烨、熄、熔、煽、煺、熬、熙、熏、熊、熳、熨、熠、熟、燎、燠、燔、燃、燧、熹、燥、燹、爆、爨。以火作声兼义符的字有:伙。以火作声符的字有:钬。——《汉字的奥秘》“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个“火”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就像火苗上冒的样子。金文偏旁“火”(至今尚未发现金文中有独体的“火”字),从这个偏旁也足以看出火苗上冒的样子。小篆的形体还保留了一点火苗上冒的样子。楷书是直接由小篆演变而来,结构完全一致。“火”字的本义是“火焰”,如王充《论衡·言毒》:“若火灼人。”就是“像火烧人”的意思。上例的“火”字当名词用,又可以引申为动词,如《礼记·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也就是说:昆虫还没有冬眠,不要用火烧田。我们在读《木兰诗》时,会见到“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的诗句。原来古代兵制,五人为列、二列为火。即十人共一火(即一灶)炊煮,同火吃饭的称为“火伴”。(见《通典·兵一》)后世引申为生活或工作在一起的同伴。“火伴”,现在多写作“伙伴”。“火轮”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也经常见到,这可不是指后世的汽船,而是指太阳。圆形为轮,所以火红的太阳就可称为“火轮”。比如韩会《桃园图》诗:“火轮飞出客心惊。”这里的“火轮飞出”是指太阳已升得很高的意思。“火”字是个部首字。凡由“火”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火、热或火的作用有关,如“赤”、“炎”、“黑”、“焚”等字。——(左安民《细说汉字》)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003-必-书法的定义】必,分極也。从八弋,弋亦聲。——《説文》必,分成两极。字形采用“八、弋”会义,“弋”也是声旁。——《象形字典》必,会意。从八,从弋。弋亦兼表字音。“八”表示“分”,“弋”即“杙”,小木桩,合起来指用木杆做标记。本义:区分的标准。(汉典)必,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从弋(木撅),从八(表示分),会以木撅分界之意。弋也兼表声。篆文文字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必。《说文·八部》:“必,分极也。从八、弋,弋亦声。”本义为分界的木撅。必,由分界的木撅,引申为①标杆,标准。又引申为②确定,肯定:无参验而~之者,愚也。用作副词,表示③一定:~有所成~需;~须。必,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心部。凡从必取义的字皆与标定等义有关。以必作声符的字有:泌、宓、秘、毖、铋、秘、盘、瑟。——《汉字的奥秘》“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这个“必”字本为象形字。金文的形体,其上部的缺口处,可以捆绑斧头,其下为弯曲的斧柄。小篆的形体根本看不出斧柄的样子了。《说文》:“必,分极也。”此说不妥。因为“必”字本为“柄”的象形字,实际上也就是“柲(bì)”字的初文。“柲”就是兵器的“柄”,如杜预注《左传·昭公十二年》:“柲,柄也。”因为兵器的柄一定要固定牢,所以“必”字又可以引申为“定”义,这就转化为副词“必定”、“一定”、“定然”等,如《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大意是:治世并不只有一种方法,对国家有利也不一定要去效法古代。由“必定”又可以引申为“果真”义,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也就是说:王果真没有人可派,那么我愿意拿上璧出使秦国。——(左安民《细说汉字》)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004-右-选笔】右,手口相助也。——《説文》右,用口声援、用手相助。字形采用“口、又”会义。——《象形字典》右,会意。从口,从又(手)。口手并用帮助别人。本义:右助。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佑”。(汉典)会意字。右是祐的初文。在甲骨文中是一人双手揪碎祭品弃置于示(神主)前进行祭奠以求保佑之意。或省去人身和一手,另加一“口”,以强调祈求保佑之意。金文简为一手一口。篆文整齐化并分化为二体。隶变后楷书写作祐与右。《说文·又部》:“右,手口相助也。从又(右手),从口。”这是就篆文所作的解说。本义当为神保佑。右,本义指①神保佑:既~考烈,亦~文母。引申为②帮助:岂~其为霸哉!后借为“又”,表示③右手:左牵黄(狗),~擎苍(鹰)。又指④右边,西边(坐北朝南时右边在西方):靠~走;山~。古以“右”为上,引申又指⑤等级高的,强的:无出其~;豪~。用作动词表示⑥崇尚,重视:~贤尚功。特指⑦政治思想上保守的:~倾;~派。“右”为借义所专用,保佑之义便又加义符“礻”(示)写作“祐”(从礻从右会意。右也兼表声)来表示。帮助之义则另加义符“亻”写作“佑”(从亻从右会意,右也兼表声)来表示。如今简化,此二义皆用“佑”来表示,读yòu,表示①保佑:天~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保~。又表示②帮助:高祖为亭长。常~之;~助。右,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口部。凡从右取义的字皆与保佑等义有关。以右作声兼义符的字有:佑、祐。——《汉字的奥秘》“右”字本为象形字。甲骨文就像一只右手之形,所以在上古“又”字就是右手。金文的形体,在“又”字之下,又增加了“口”字,变成了一个专当“右手”讲的“右”字了。小篆的形体是由金文直接演变而来。楷书的形体把其中的一大撇的方向改到左边了。“右”字本为“又”,是个右手之形。后因“又”字被用为“再、更”之义了,所以就在“又”下增加了一个“口”字,表示“赞助”之义,如:“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左传•襄公十年》)也就是说:天子所赞助的,我也赞助之。后又因“右”字被用为“左右”之“右”,那么当“保佑”、“赞助”或“照顾”讲的“右”就只好在其左增加了个单人旁,新产生了一个左形右声的新形声字“佑”来加以区别。这样一来,“右”与“佑”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在古代是以右为上的,如“右姓”就是指世家大族;“右职”是指重要的职位;“右戚”是指与帝王亲近的亲戚;“右族”是指古代有声望的大族。请注意:古代的东方和西方,往往用左方和右方代之,如钟会《檄蜀文》:“姜伯约屡出陇右。”所谓“陇右”就是“陇西”,这与我们现在地图上标的方向正相反。现在看地图应该是右东左西。——(左安民《细说汉字》)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005-有-执笔】有,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説文》有,不合理的持有。《春秋传》上说:“日、月有吞食它们的日食、月食现象。”字形采用“月”作边旁,采用“又”作声旁。——《象形字典》有,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汉典)象形字。甲骨文像牛头形,用牛头表示占有财富。或借“又”表示。金文改为从又(手),从肉,用手中有肉会持有之意,成了会意字。篆文承接金文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有。《说文·有部》:“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这是根据篆文“有”所作的解说。本义当为持有。有,本义指①持有,与无相对:~无相生,难易相成;他手中~枪;树~一人高;很~道理。又表

1 / 7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