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电视专题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电视专题片本章概论题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创作者必须熟悉、深入生活,对生活进行选择、发掘。题材具有多样性。作品主题受创作者、时代影响很大;主题从题材中提炼出来,必须深刻、新颖、集中;主题作为作品灵魂,必须以屏幕形象、事件、社会形态等具体实体来表现。结构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主题掌握世界、观照人生的方式,作品的结构要做到“凤头、猪肚、豹尾”。作品的结构可以分传统式和非传统式,或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时空复合结构,或散文式、小说式、戏剧式、综合式等。结构可以以时间、空间或时空交叉为线索。结构的精神是秩序、和谐,结构的气韵是变化。细节使专题片血肉丰满。细节可以分为动作细节、神态细节、物件细节、环境细节等四类。细节可以起到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情感和内心、揭示主题、交待环境、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细节可以通过画面、解说、叙说、画面与解说相结合等形式来表现。节奏使专题片“活”起来。节奏产生的条件是,一个力的量,一个时空的尺度,一个时空的过程。内部节奏是情节发展的内部联系或人物内心情绪起伏,以及创作者思绪波澜产生的节奏。内部节奏决定专题片的基本节奏。外部节奏指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摄像机运动、画面剪接等而产生的节奏,可分为视觉和听觉节奏。节奏的秘密在于运动。节奏表现为平稳、流畅、对比、重复、跳跃、停顿等。节奏应和谐。第一节题材一、熟悉生活文艺作品的创作源泉存在于沸腾的社会生活,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基础的电视专题片,更是直接取材于社会生活。古语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社会生活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会自动走到我们创作者面前来。要获得丰富、有典型意义的题材,编导者必须发挥主动性,投入到生活中去,熟悉生活、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社会生活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库,编创人员扎入其中,耳闻目睹,“纳千顷汪洋,收四时烂漫”,胸中有丘壑,胸中藏竹万根,将社会这个大金矿移植到自己心中,便能随时提取,做到有如囊中取物。所以,王国维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最后的山神》创作者孙曾田花了不少时间去熟悉鄂伦春族人的生活,他对片中主人公老萨满孟金福是熟悉的,不仅熟悉他的世俗生活,而且理解他内心的宗教虔诚。《龙脊》拍摄时间达半年以上,并非天天都在摄录,更多时间是在熟悉、观察与了解,与拍摄对象融为一体。这一方面可以使孩子、村民们失去生疏感,便于自然流露情感,另一方面也是熟悉、了解生活。中央台与山西台在正式拍摄《歌魂》之前,编导就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早在1992年拍摄《太行山》系列片时,二位女编导就发现了后来成为片中主人公的老太太李改籽和老大爷乔乃荣的故事。1993年夏天,编导又专程去左权县调查,采访了两位老人,寻找了有代表性的民歌手,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所以,创作者对自己的人物非常了解,拍摄时便得心应手。只有熟悉、深入生活,创作者才能感同身受,在心中碰撞出创作的灵感火花。生活不仅仅是材料矿藏,还是灵感的刺激物。创作过“湘西三部曲”的刘学稼,曾在《历史――迈着沉重的脚步》中说:“一开始,我并没有认识湘西人(自然,就是现在也没有认识),我不过为张家界、索溪峪的风光所倾倒,我的内心亦如一位普通的游人那样新奇、那样轻松。因而,我拍摄的第一部湘西片《索溪情》,尽管也收获了几句赞许,但那实在是一部浅薄平庸之作。我没有读懂那些人,那些水,我甚至完全把湘西人忘在一边。只有当我在那里逗留的日子长了,和那里的人民接触多了,对那里的昨天和今天了解得细了,我的感触和体验才一天比一天丰富,认识才一天比一天深刻,感情才一天比一天深沉。”二、选择生活(简答或论述)生活是一个永不枯竭的汪洋大海,面对眼花缭乱的题材,编导者必须进行严格选择。首先,应选择那些自己体会最深、了解最透彻的题材。这样才能做到有感而发,而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所谓“骨鲠在喉,不得不吐。”选择是一种发现,它是创作者感悟能力、敏感性、智慧、审美趣味的综合体现。创作是主体的审美行为,只有“见之者真,知之者深”,情动于衷,才能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诗序》中说:“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如果说舞蹈者以形体表达强烈情感,我们电视编导们则是以眼睛发现、以画面剪辑、选择题材来舞蹈,最重要的便在于那题材已经让我们自己“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选择的题材还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受群众欢迎,不能仅仅是创作者自己的孤芳自赏。亚广联评委对《沙与海》的评语是:“有利于本国发展。”《龙脊》一方面展示了龙脊村的贫穷、落后、闭塞,另一方面展示了村民的纯朴和孩子们的聪明、可爱、强烈的求知欲望,还展示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两相对比,给观众以较强的心灵震撼,从而唤起人们对失学儿童的关心和对希望工程的积极参与。《回家》揭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出当代人的一种愿望;而熊猫的顽皮、可爱,则让观众领略到一种快乐。像早一点的《土地忧思录》、《少年启示录》、《住房见闻录》等,更因直接触及现实,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三、深入开掘熟悉并选择好题材并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所谓“玉不琢,不成器”。选择好的题材,还必须经过深入开掘,找到本质,使之提高和升华,成为打磨后的璞玉,晶莹闪亮。“和氏璧”当年蒙垢多年,楚王和一般人不能慧眼识珠固然首当指责,而和氏未能将之雕琢,使其放出光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说熟悉、了解题材是潜入生活海底,那么,选择与发掘则必须浮出海面,站在岸上,居高临下地俯视生活,全面掌握生活本质。“入乎其内”,还得“出乎其外”,否则,难识“庐山真面目”。四、选材要视野开阔需要说明的是,(选题的多样性)题材是多种多样的,大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小到一山一水、一人一事,均可纳入专题片中。题材规模有大小,但题材规模并不能决定思想内容的深刻或肤浅。规模大的题材,当然更易表现深刻思想,但也可能浅显。相反,反映日常生活、普通人物的题材,规模虽小,也可以表达深刻思想,如《沙与海》、《龙脊》、《回家》等。关键在于创作者的选择视野是否开阔。我国电视专题片,特别是纪录片,整体上大致向两个价值取向选题。一部分与时事、政治紧密相连,注重道德、价值观念的开发和功能的实现,比较注意舆论引导。另一部分则注重与国际纪录片接轨和对话,争取在国际上获奖,题材主旨在寻找社会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人们心灵的沟通,比较注重深层的文化意蕴。第二节主题一、提炼主题物质决定意识。题材从生活中来,主题则从题材中提炼。主题作为思想,它不能凭空编造,也不能无依无靠悬在空中。它必须取自并且依赖题材而存在。题材是主题提炼的基础和依据,一定的题材只能提炼一定的主题。题材的发现、选择、取舍过程便是主题提炼的过程。《歌魂》的编导作了大量采访,听了很多民歌,访问了许多歌手,特别是了解了老大娘李改籽和老大爷乔乃荣的故事与他们唱的歌,在这些题材基础上,才提炼出这样的主题;真正的歌来自人民,他们不是为唱歌而唱歌,而是歌唱自己的爱情、不幸与向往,歌是生命与情感的体现。《西藏的诱惑》,以西藏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宗教艺术为题材,以四代宗教僧侣虔诚跋涉在宗教朝圣之途和四位艺术家虔诚跋涉在艺术的朝圣之途为表现对象,提炼出“人人心中有真神,不是真神不显圣,只怕是半心半意的人”这一深刻主题。如果没有西藏的生活作题材,没有左权县丰富的民歌和有关歌手作题材,上述主题又去何处提取呢?二、主题要深刻、新颖、集中(简答或论述)在主题提炼中,编导者应做到主题的深刻、新颖、集中。深刻就是不能停留在表面作肤浅的现象罗列,而要作深度的开掘,寻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题的深刻一般表现在哲理的渗透。主题的新颖对一部作品的成功来说相当重要。新颖就是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使作品以完全崭新的面貌出现。主题的新颖往往体现在视角的奇特,即所谓换一种角度来看世界。集中是指一部作品的所有思想、所有构成因素都必须以主题为中心,为主题服务,不能过于枝蔓。说到主题的集中,需要与主题的多义性区别开来。主题的多义性,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观众自己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做出多种解释,得出多种结论。编导者强调让观众看到现实生活的直接再现,不是给观众一个分析完毕的现实,而要让观众自己去分析现实。另一种情况是,编导者对自己所要反映的社会现象虽有强烈的感受,并迫切地想把它搬上荧屏,然而自己对这一现象还难以解释清楚,于是请观众和他共同思考,以期得出一种或多种结论。三、主题的体现主题思想作为作品的灵魂,并无实体,它是通过一系列电视画面来实现的。具体表现为屏幕形象、事件、社会形态等形式。形象大于思想。“任何规律都是狭隘的、不完全的、近似的。”(列宁语)电视、电影与所有艺术作品,都应以形象生动地表述思想。主题必须鲜明,其表现方式却必须含蓄。主题表明了创作主体的倾向和爱憎,它越隐而不露越好。即使是政论片,也应讲究“形象化政论”,切忌口号式、不加证明地直接灌输。观众看电视,是轻松愉快的活动,应让观众在审美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主题思想。形象本身是意义的承载物,主题应该自然地隐藏在形象中。第三节结构电视专题片的结构(名词解释或简答),是指专题片的组织方式和内、外部构造。编导者根据对生活、对历史的认识,按照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运用电视思维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等,分别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组织和安排,使其符合生活规律,达到艺术上的完整、统一、和谐。简言之,结构就是布局,是对具体材料的组织和安排。一部专题片的结构优劣,对其成败常常起很大的作用。一、结构体现生命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结构,结构是事物存在的方式。高山、大海、平原,其结构是宏伟的。一棵树有挺拔的枝干、繁茂的绿叶,一朵花有细细的茎、鲜艳而形态好看的花瓣,其结构是优美的,不管雄壮还是秀丽,都是事物的结构形式。人体主要有头、躯干、四肢,离开这些结构的支撑,人也就难以生存。结构不仅是事物的骨架,本身就是内容。结构是生命的体现,不能想象会有没有结构的电视专题片存在。二、结构内容(论述)电视专题片的结构形态,虽无固定模式,但在具体的内容表现上,仍有其内在规律可循。一部电视专题片,都有开头部分、中间部分、结尾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作品结构的具体内容。一部好的专题片,如同文章一样,其结构要求做到“凤头、猪肚、豹尾”。开头的方法很多,但总括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开门见山”,平实、自然,多用于纪实性专题片中;另一种是“先声夺人”,以形象、生动的艺术手段,一下子抓住观众的心,较多运用于创意性专题片中。结尾作为为专题片的结束,方法也数不胜数,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总结全篇,深化主题;二,饱含哲理,发人深省,委婉含蓄,余味无穷;三,自然地收尾,按事件发展,该结束或到了一定段落,不作任何评判。专题片的主体是中间部分,它是开头部分的延伸与深入,结尾的依据,需要浓墨重彩,尽情抒写。因作品风格不同,这一部分结构会千差万别。三、结构类型电视专题片结构的归类并无固定划一的法则,具体划分时,往往有不同的着眼点。从历史沿革来分类,有传统式结构和非传统式结构。从时间、空间结构入手,有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时空交错结构。从叙事方式或视点的角度归类,又有主观叙述格局和客观叙述格局之别。从各类艺术的相近关系区分,以其他类艺术被电视专题片借鉴吸收的方式、被渗透融合的程度进行辨析,则可以归纳为散文式、小说式、综合式以及戏剧式等诸多结构形式。尽管标准不一、种类多样,但通常最常见的主要是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时空交错复合结构。时间结构,以时间为轴线,按事物进程的自然次序组织、安排材料。这种结构一般着眼于表现外在情状和外部动作。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其动作、事件均取线性发展,有环环相扣的因果联系,具有严格的生活逻辑。这类结构,脉络清楚,结构单纯,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和顺序,易为观众接受。第四节细节一、细节的重要性如果说结构是专题片的骨骼,细节便是专题片的血肉,二者都是专题片不可缺少的最基本因素。仅有骨架,专题片只是一堆僵死的“骷髅”;仅有细节,专题片只是散沙一片。结构与细节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专题片这一“生命”实体。所谓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二、细节的类别(简答或论述)细节大致可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