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一、概述清朝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是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政权,按其社会性质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以1840年为限,前期为封建社会,后则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畴。我们要讲述的主要是鸦片战争前期的清朝。1、历史分期清朝前期的历史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入关前是明朝统治下的女真族,明朝设立建州三卫进行统治,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并在统一的过程中创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并与明朝进行了战争,皇太极即位后,1636年为消除汉族对金的反感,改为满洲,改国号为清。第二阶段:1644年,顺治帝入关,进入中原,直到1912年在辛亥革命中灭亡,共经历268年,也可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清兵入关到郑成功收复台湾,(1644--1662),清朝通过镇压各地的抗清斗争,并逐步采取一些汉族制度,从而确立了其对全国的统治。第二个时期,从康熙帝即位到乾隆末年(1662--1795)经历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共130多年,这是清朝的盛世时期,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版图扩大,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地丁银制度,资本主义萌芽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发展,封建文化也有建树,成为亚洲头等封建强国。第三个时期,从嘉庆到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是清朝统治的衰弱时期,各族人民纷纷反抗,起义不断发生,再加上闭关政策,使中国停滞不前,落后于西方,而面临着资本主义的侵略威胁。2、需要掌握的问题(1)关于清初社会的主要矛盾。(2)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有三个明显特色:一是没有藩王问题,二是根绝了宦官专权,三是满族入主中原,有明显的民族特色。2(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巩固和发展。这是清代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方面,清王朝基本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密切了中央和地方,边疆的关系,使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这种局面又是在清朝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政策下实现的,因此有民族高压和武装屠杀的过程,要了解清为加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作的努力。(4)清朝的文化成就。3、参考书郑天挺《清史简述》戴逸《简明清史》第一节入关前的满族一、后金的崛起与清朝的建立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有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三大部分。明朝先后设建州卫、建州左卫及建州右卫,授建州女真首领为指挥使,以加强对东北的统治。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活动。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先世是明初册封的建州左卫的指挥使,幼年丧母,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后来世袭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为报祖父被杀之仇,后统一建州女真,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并即汗位。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黄、白、红、蓝四旗;规定300人为一牛录(大箭);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旗)。各级首领分别称牛录、甲喇和固山额真(主)。万历四十三年(1615),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加以标志。每旗(满语“固山”)下辖五参领(“甲喇”),参领辖五佐领(“牛录”)。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八旗是一种军事行政合一的组织,它为统一女真和全国起了积极的作用。3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开始与明朝发生激烈的战争。1619年二月,爆发萨尔浒之战。结果,努尔哈赤以少胜多,打败明军。从此,后金发起了更大的攻势。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兵围攻宁远(今辽宁兴城),被明将袁崇焕用炮火击成重伤。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皇太极仿明朝建制,设置六部和内三院等机构。又将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以后因人口增殖,佐领数逐渐增加,旗数则仍不变。到17世纪30年代后期,皇太极统一东北各地,还征服了蒙古各部,为此后清军入关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清兵入关与各地的抗清斗争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进入关内。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一日,福临入居北京。这是清朝定鼎中原的标志。1、清军入关初期的笼络政策清军进入北京后,为了减少阻力,对汉族地主采取拉笼联合的政策,以取得民心:率先投顺者,加官晋爵,凡在京的明朝官吏,按名录用,归顺的地方官各加爵一级,提倡尊孔读经,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对崇祯以天子之礼改葬,令官民服丧3日,派人保护明皇陵,宣布要报君父之仇。废除明末三饷加派等苛捐杂税,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以争取民心。同时严明军纪,严禁贪污,严禁宦官专权,革除厂卫等弊端。以上措施,使清廷受到了北方汉民族官僚地主的支持,因此,入关初期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联合蒙汉地主和各族上层统治者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封建统治的政权。2、随着清廷对全国统治的建立,又推行了民族压迫的政策颁发“薙发令”,限日薙发,以示真心归顺,违者格杀;企图从精神上征服汉族人民。“圈地”;圈占汉人的田地为旗地,以解决八旗子弟的生计问题,圈田所至,田主立时被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强迫汉人“投充”,严申“逃人法”,威肋汉人投其门下,为其种田,成为满洲贵族的农奴。为防止逃跑,制定了逃人法,逃人被捉,鞭一百仍还原主,逃亡三次则处4死,隐匿逃人者处死,邻里官吏知情不报者以重惩。这种做法激起了各地人民的激烈反抗。对此,清王朝采取了严厉的屠杀措施,出现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悲剧。在清初各地的反抗斗争中,既有南明福王、鲁王、唐王及桂王政权的抗争,也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屈反抗,产生了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第二节、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代奠定了中国统一的疆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的行动是从康熙开始的,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从1654—1722年,在位61年,他名爱新觉罗玄烨,即位时年仅八岁,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臣为辅政大臣,15岁时,利用一批少年侍卫,智除鳌拜,开始亲政。1、平定“三藩”之乱(1673-1681)“三藩”系指清朝入关之后分封的三个降清的汉族藩王,清初分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守云南;尚可喜为平南王,守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守福建;称为“三藩”。三藩割据一方,尾大不掉。拥兵自重,广植党人,吏部不得过问,并派西选之官。康熙十二年(1673),清政府“撤藩”,吴三桂遂叛,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次年称周王。耿精忠、尚可信等先后反叛,势力波及半个中国。1676年后,耿、尚二人相继降清。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不久病死。其孙世璠在贵阳继位,后败走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世璠兵败自杀,“三藩之乱”平定。“三藩之乱”表面上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实际上是统一与分裂的斗争。由于吴三桂代表分裂势力,得不到人民支持;由于三藩互不团结,各有心算;由于军事指挥失误;特别是康熙帝代表的统一势力得到了人民支持,加之他措置得当,指挥得宜,因而“三藩”的失败是必然的。“三藩之乱”的平定具有重大意义:(1)使我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抗御外敌能力;(3)有利于国内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此后,清政府对整个南中国的统治便确定下来。2、收复台湾(1681-1683)51661年3月23日,郑成功亲率队伍进军台湾。在台湾汉族、高山族人民的支持下,多次打败荷兰殖民军。1662年初,荷兰殖民长官揆一被迫在投降书上签字,结束了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这一事件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它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因此,郑成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死后,台湾岛内政治逐渐腐败。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率清水师二万攻取澎湖。不久,郑氏势力投降。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及下属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福建省,并在台湾、澎湖设总兵驻防,驻扎军队。从此,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维护了祖国的统一。3、平定新疆的叛乱清朝前期,蒙古准噶尔部势力逐渐强盛。噶尔丹自立为汗,占领了天山南北,势力达到青藏地区,并与沙俄勾结,企图占据更多的地区。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皇帝曾先后三次亲征。康熙三十六年(1697),噶尔丹败死。清政府在科布多(今蒙古国科布多)和乌里雅苏台等重镇设官驻军,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地区的管理。后来,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又走上了叛乱的道路。康熙五十六年(1717),叛军进入西藏拉萨。两年以后,康熙帝派兵入藏,迅速驱逐了叛军。雍正元年(1723),青海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清政府派兵镇压叛乱后,加强了对青海的管理。乾隆时期,清政府先后平定了准部贵族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发动的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率兵分驻要地,从而加强了对天山北路的统治。4、对西藏的统治清朝入关前,曾与西藏达赖喇嘛有一定的联系。顺治九年,五世达赖亲赴北京朝见顺治帝。清廷赐以金册金印,并敕封“达赖喇嘛”封号。康熙皇帝派兵驱逐入藏的准噶尔叛军后,分兵驻藏。雍正五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地方事务。乾隆十五年清政府镇压西藏朱尔墨特叛乱后,废除藏王制,在达赖之下设置噶厦,具体管理西藏地方政事。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今尼泊尔)入侵西藏。次年,清政府派军驱逐廓尔喀侵略军。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统治,清政府颁布《钦定西藏章程》,规定驻6藏大臣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确定驻藏大臣管辖、任命各级地方官员和管事喇嘛的权力,以及监督财政、对外事务等职责;达赖、班禅及其它“灵童”转世时的“金本巴瓶”掣签仪式,也必须在驻藏大臣监视下进行,再报请中央批准。5、云贵地区的“改土归流”清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清雍正时,云南总督鄂尔泰建议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于是便在云南、贵州等省推行这种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6、平定大小和卓木及张格尔之乱乾隆二十二年(1757),大小和卓木(博罗尼都和霍集占)在天山南路地区发动叛乱。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派兵将这次叛乱镇压下去。不久,清政府在喀什噶尔等地设置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加强了对当地的管理。嘉庆二十五年(1820),张格尔在英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煽动维族上层反动分子武装叛乱,遭到西部各族人民的反对。清政府派杨遇春等率大军屡败叛军,收复失地。道光七年(1827),清军俘获张格尔,最终平定了叛乱。7、在东北抗击了沙俄的侵略,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康熙两次打败了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侵略者,并于1689年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两国的东部边界,条约规定两国以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外兴安岭为东部边界,其中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地区待议,俄军撤出雅克萨城及中国境内的所有据点,这是第一个对外的平等条约。这些战争的胜利,清政府在边疆地区确立了封建统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各族人民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8、清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南到南沙群岛,东到台湾及附近的钓鱼岛、赤尾屿,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的辽阔版图。使五十多个民族的国家得到了加强。第三节清朝前期中央集权统治的强化7清军入关后,重新恢复了明朝因农民起义打击而破坏的封建制度,由于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的封建王朝,又是外族所建,为防止中国政治史上循环出现的宰相擅权,母后专政,外戚和宦官专政,朋党倾轧的状况,在清前期改革吏治,加强集权,使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推上了历史的顶峰。清朝政权的性质是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因此,其统治机构实行了以满州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复职制度,实行首崇满洲的政策。具体措施如下:一、强化中央和地方统治机构1、建立和完善各级统治部门在中央的中枢部门,依明制设内阁和六部,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下设六部。但清初真正的权力中心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