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一、茶文化的起源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叶功效、栽培茶树和制成茶叶的国家。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据陆羽的《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氏是公元前2730年神农时代的象征,由此可见,茶的起源当然更早,而茶被人类发明和利用也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了。茶的利用最初是在野生采集活动中形成的,关于神农氏发现茶之可饮,古代有这样两种传说,一种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是说神农在采集草药时,为了验证各种草木的药理功效,必亲自品尝,有一天他碰到好几种有毒草木,感觉口干舌麻,五内若焚,遂意识到这是中毒的征兆。正当他躺在大树下休息之际,树上飘落几片树叶,神农信手取来放入口中慢慢咀嚼,但觉其味苦涩,渐渐地感到麻木消除,舌底生津,且气味清香,食后能提神醒脑,他意识到这种树叶具有解毒的功效,于是采叶而归,定其名曰“荼”(即茶)。另一种是传说神农时代没有医生,人们生病了只得找些草药煎服。有一次,当神农在大树下生火煮水,准备给病人煎药时,有几片茶树叶子落入锅内,却见水色微黄,便取水饮之,发现此水味带苦涩,喝后回味香醇甘甜,并能解渴生津,振奋精神,因而捞叶剖析,肯定了茶的药用价值。传说虽然不能尽信,但是至少有一点信息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它的某些药用之性。这些反映的是远古时代的传佚之事。从文字考证来看,我国最早利用茶叶的记载始于殷周。周成王时期,周公旦的《尔雅﹒释木篇》中记载:“槚,苦荼也”;《礼记﹒地官》记载:“‘掌荼’、‘聚荼’仅供丧事之用”;《中国风俗史》记载:“周初至周之中叶,饮物有酒、醴、浆等,此外犹有种种饮料,而茶其最著者。”由此可见,殷周之时,我们的祖先对茶的利用,已经摆脱了最初的药用,不但作为祭品,而且还发掘出它的饮用功效,茶开始成为一种日常饮料。茶在战国以前,其种植和使用还仅限于巴蜀地区,至于其他地区,除去一些达官贵人靠接受贡品和馈赠获得以外,寻常百姓是很难享受到的。秦统一中国,茶的使用、普及与种植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并且,开始将茶烹制成羹饮来食用,但这时的羹饮与后世的将茶作为饮料不同,而是将其烹制成一种菜汤,作为食品用的,然而秦朝流传下来的有关茶的史料并不多见。到了西汉,已经有了关于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而饮茶的起始时间应该比这更早一些。两汉三国时期,文人、宦官之家已形成饮茶之风。西汉宣帝时,王褒所写《僮约》第一次明确提到了茶叶贸易。说王褒去成都应试,暂住在一位已经亡故的朋友家,亡友之妻杨惠热情招待,常让家中奴仆便了为其做事。便了不愿为王褒服务,就到杨惠丈夫的坟前哭诉。杨惠与王褒对此十分恼火,便商议将便了卖给王褒为仆,并写下一篇有关服务内容和作息时间的契约,即《僮约》。《僮约》中提到茶事的有两处。一处是“烹茶尽具”,是说便了的日常工作中,包括为主人煮茶,并且在主人用茶后,清洗干净茶具。可见,在汉代已经出现了专用的茶具。另一处是“武阳买茶”,这一句则清楚的道出了西汉时期已经把茶叶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了。武阳即如今的成都以南彭山县的双江镇,那里是著名的产茶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将茶烹制后当作一种饮料,而不再作为药材或是羹饮了。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在这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著名医学家华佗在《食论》一书中,明确提出茶的保健功效:“苦荼久食益意思”,说明了茶的提神健脑作用。而到了三国时期,盘踞东南部地区的孙吴,已经代替了巴蜀,成为中国新的茶文化中心。这时的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及岭南等地,人工种植的茶园已经成为当地种植业中较具规模的行业,产品通过贸易的形式输往北方的魏国,甚至更北的匈奴地区。孙吴末年,吴王孙皓嗜酒如命,每当大宴群臣时,规定每位大臣至少要饮七升酒,而一位叫韦曜的大臣酒量较小,孙皓恐其不胜酒力,就密“赐茶荈以当酒”,以茶代酒的说法由此而来。在魏晋以前,我国北方,特别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少有茶,即使偶尔得到一些,也仅为少数官宦所有,故这一地区的人们对茶的认识和使用较晚,而把茶作为一种日常饮料就更远未被人们所接受。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一时流行。而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爱好虚无的清谈。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清谈之风继续发展,出现许多清谈家。最初的清谈家多为酒徒,饮酒虽能使人兴奋,但喝多了易举止失措、有失雅观。而饮茶却能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平和心态。于是许多玄学家和清谈家从传统的好酒转向喜好饮茶。自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随着与中土文化,特别是儒教与道教文化的融合,对茶的青睐也日趋强烈。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僧人们坐禅,彻夜清修,茶就成为他们禅定入静不可或缺的提神之物。同时,在道家看来,饮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方法。由此,茶事已经上升到饮食物态以上的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二、茶文化的形成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疆域辽阔、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封建王朝。国力的强盛、交通的发达、经济文化交流的活跃都为茶叶的流通和茶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唐代的帝王大多好茶,其中以唐玄宗最为著名,他不仅喜欢饮茶,还沉迷于在宫廷中与后宫佳丽们“斗茶”,但是由于相关记载较少,我们无法了解当时的“斗茶”形式和内容。与此同时,民间也开始群起效仿宫廷贵族的饮茶习俗,饮茶蔚然成风,茶叶的贸易集市、各种茶馆遍及城乡。正是饮茶在中国大地的广泛普及和茶事的发展,再加上商业贸易的需要,使“茶”字从长久沿袭下来的“荼”字中最终脱离出来,由此,“茶”字便应运而生了。唐代也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最频繁时期,在对外交往中,茶被介绍到我国的边远地区和世界上很多国家,这些地区和国家的饮茶习惯和茶树的种植就始于唐朝。唐初与吐蕃通婚,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茶叶,这是茶传入西藏的开始。唐时,日本数次派“遣唐使”来我国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这些“留学生”回国时也将茶及饮茶习惯带回了日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日本僧人空海。从此,茶和饮茶之风在日本开始盛行,今天流行的日本茶道,即源于唐代。另外,朝鲜、越南等国的饮茶习惯也是在这时从我国传入的。茶文化之所以在唐代形成,除了与当时的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有关外,还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一是与佛教的发展有关。隋唐之际,佛教在我国迅速发展,佛教寺院常建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气候适宜种植茶树,因此有很多大寺院都有种茶树的风尚。茶之清淡平和,正与佛之与世无争相合,故被僧侣们视为修养之必需。二是与唐代诗风盛行有关。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饮茶习惯形成之后,文人雅士均以尚茶为荣,诗词歌赋中的茶事逐渐兴起和繁荣开来。白居易、李白、卢仝等人都是品茶行家。所谓酒壮英雄胆,茶引学士文。这时期的茶歌、茶诗、茶赋、茶画不胜枚举,客观上起到了宣传饮茶好处、推动饮茶风尚的作用。三是贡茶的兴起,推动了宫廷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这些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尽管人数不多,但是他们对唐代茶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速度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和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此外,唐代留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茶文化遗产就是“茶圣”陆羽和他的《茶经》。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一生清贫,不涉仕途,却对茶情有独钟。为钻研茶叶生产和科学技术,曾跋山涉水,深入各主要茶区进行调查研究,并亲自参加茶树栽培和采摘活动,研究茶水、茶器,以经验阅历所得,成就了我国和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茶经》内容囊括了茶叶的科学技术、生产知识和饮茶轶事等各个方面,不仅系统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关于茶叶生产的经验和科学技术,而且加以剖析阐述,称得上是茶业的百科全书。《茶经》对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茶文化的建立和发展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陆羽因而被后世尊为“茶圣”。知识链接“茶”的称谓、写法和趣解关于茶名茶字,我国历史上称谓和写法极其复杂。以茶名和茶字的词目来说,不算“草中英”、“酪奴”、“草大虫”、“不夜侯”、“离乡草”等谑名趣名,还有荼、槚、桡、蔎、茗、荈、葭、葭萌、椒、茶、茶荈、苦茶、苦荼、茗茶、茶茗、荈诧等叫法和写法。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中国文字极深象征性意义,自“茶”字普遍使用后,古念文人对茶字有不少趣解。①“茶”字来龙去脉:古时代称“茶”为“荼”,何时少了一笔的呢?那是在唐代开元年间,编了一部《开元文字音义》由唐玄宗作序,书中改“荼”为“茶”。皇帝代序的书谁还敢不遵照执行?经过一段混用时期,“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陆羽撰写《茶经》时,一律写作“茶”。②以“茶”字象征长寿:茶字以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所以把一百零八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许多人便将“茶”字代表长寿。③让“茶”字回归自然:“茶”字由草字头、“人”及“木”字三部份构成,“人”字在草字头之下,“木”字之上,意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喝茶,也表示引导人类回归大自然。继陆羽之后唐代最著名的茶人要首推卢仝了。卢仝(约775-835年),自号玉川子,范阳人(今河北涿县)。卢仝出身寒微,终身不仕,但此人才高有节,他一生爱茶,以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也被称为《卢仝茶歌》)被后人誉为诗化的《茶经》,堪称茶诗中的经典之作,广为流传。在这首诗中,他抒发了茶人在品茶时的特殊心理感受,可以说是对中国茶文化的概括和总结。卢仝的这首诗被后人称为“七碗诗”,在后世许多茶书和茶诗广为引用,卢仝也因此被后人尊为“茶仙”或“茶亚圣”。知识链接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三、茶文化的兴盛所谓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到了宋代,茶事和茶文化又得到了极大发展,饮茶之风十分盛行。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隆盛发展。宋代贡茶的精致绝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王公贵族经常举行茶宴,皇帝也经常在得到贡茶后以茶宴招待群臣。宋徽宗还御笔亲作《大观茶论》,虽然他在治国上并无建树,但却是一个很有造诣的茶学和茶艺专家。这本书较全面的反映了我国宋代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皇家对高档茶叶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贡茶的发展。宋代的宫廷御茶品种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龙凤团茶了。北宋初期,宋太宗遣使至建安北苑,监督制造一种皇家专用的紧压型茶,因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故称“龙凤团茶”。皇帝用的龙凤团茶,茶饼表面的花纹用纯金镂刻而成。龙凤团茶有大、小之分,其监制者分别为丁谓和蔡襄,这就是宋代茶事中著名的“前丁后蔡”。作为贡茶的龙凤团茶极为珍贵,是宫廷的象征和骄傲,一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在朝为官二十多年也仅得赐茶一饼,他的《双井茶》一诗中的“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充分反映了龙凤团茶之昂贵。另一方面是民间茶文化和斗茶之风的盛行。“斗茶”乃宋代茶之特色。斗茶,又称“斗茗”、“茗战”,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质量优劣的一项茶事活动。衡量斗茶的效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