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危险性病原真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危险性病原真菌基本特点:所有真菌性病害都可通过种苗传播,可经由种子传播的占3.5%;列入各国检疫名单的有100多种,我国现行规定的名单中,A1类真菌11种,A2类2种,A3类73种,B类5种;除少数专性寄生外,大多数都是兼性寄生菌,在种子上可存活较长时间;大多可在人工培养基上分离培养鉴定。一、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学名:TilletiacontroversaKühn(TCK)异名:T.brevifaciensFisch.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冬孢菌纲(Teliomycetes),黑粉菌目(Ustilaginales),腥黑粉菌属英文病名Dwarfbuntofwheat1.发生简史及危害1874Kühn在匍匐冰草上发现;1935年从网腥黑粉菌中区分开的一个“新变种”;是麦类黑粉菌中危害最大、防治极难的病害之一;在美国北部发生严重,1972减产17%,重病田减产90%;keener等1995年报道,Montana州发病率达20%,产量损失45%。为我国禁止进境的A1类检疫性病害。上海、大连、深圳等检疫局曾多次从美国和德国转口的小麦中截获TCK孢子。2.境外分布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等;尤其是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欧洲的俄罗斯、乌克兰、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亚洲的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叙利亚、阿富汗、日本等;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为害冬大麦)等。3.寄主范围禾本科的5个族,18个属,65个种或变种。被侵染的属有山羊草属、如冰草属、剪股颖属、看麦娘属、燕麦草属、雀麦属、鸭茅属、野麦属、羊茅属、绒毛草属、大麦属、黑麦草属、早熟禾属、黑麦属、三毛草属和小麦属。在栽培条件下,矮腥黑粉菌主要为害冬小麦,也侵染大麦和黑麦。4.危害症状特点(1)植株矮化:为健株的1/4~2/3(2)分蘖增多:健株2~4个,病株4~10个(3)小花增多、病穗宽大紧密:健株3~5,病株5~7(4)病粒近球型、有鱼腥味,成熟后成菌瘿。5.病原生物学特性(1)冬孢子萌发需有长期低温与光照。萌发温度范围最低-2℃≤T≤15℃,适温为3~8℃。(2)最适宜的5℃条件下,至少3周才开始萌发,6~8周为萌发高峰。在5℃培养3~4周,再移至-2~0℃,则在较短时间内就可大量萌发。6.病原形态冬孢子黄褐色,球形、近球形,直径19.73~22.2μm;外壁有多角状网纹;网目4.5~6.4个;网脊高0.82~1.77μm;胶质鞘无色透明1.2~2.16μm。不孕孢子球形无色,薄壁,光滑,有的也包被胶鞘。7.传播途径(1)土传:疫区土壤带菌是主要的侵染菌源。分散的冬孢子在病田土壤中存活l~3年,菌瘿中的冬孢子可存活3~10年。冬孢子在水田中只能存活5个月。冬孢子经过牲畜的消化道后仍可萌发。(2)种传附着在子表面,或混杂在种子间远距离传播。(3)运载工具随着被孢子污染的包装材料等远传。(4)疫区的孢子可随风雨、河水和灌溉水传播到较远的无病区。(5)病麦加工后的下脚料、洗麦水等若不慎随粪肥施入田间或流入田间都可污染土壤。8.检验方法(1)过筛检验:在各舱各层次按棋盘式随机选点20~30个,每点至少取1kg样品,用1.7mmx20mm长孔筛或2.5mm圆孔筛进行筛检,仔细检查筛下物中有无菌瘿及其碎块,并同时检查筛上物。(2)症状检查将样品倒入灭菌白瓷盘内,仔细检查有无菌瘿或碎块,挑取可疑组织在显微镜下检查鉴定。同时对现场检查时携回室内的筛上挑出物和筛下物进行检查,将发现的可疑病组织及其他可疑的感染黑穗病的禾本科作物及杂草种子进行镜检鉴定。(3)冬孢子自发荧光显微检验:从菌瘿上刮取冬孢子于载玻片上,然后加一滴无荧光载浮剂,封片后置于激发波长为485nm,屏障滤片波长为520nm的落射荧光显微镜下,检查视野中呈荧光正负反应的冬孢子数,统计冬孢子自发荧光率,全过程不得超过3min。冬孢子自发荧光率大于或等于80%,为TCK。(4)PCR技术9.防治措施(1)严格检疫:种子、原粮、包装等;带菌原粮,退货、异地加工;(2)发病区:无有效措施(3)栽培管理:冬播改春播,轮作等。(4)抗病品种;(5)种子处理:环氧乙烷(200g/m2)熏蒸,0.5%五硝基苯拌种。二、马铃薯癌肿病学名:Synchytriumendobioticum(Schilb.)Percival异名:Chrysophlyctisendobiotica(Schil.);SynchytriumsolanlMassee英文病名:Potatowartdisease,Blackwartofpotato,Blackscabofpotato分类地位: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壶菌目(Chytridiales)集壶菌属(Synchytrium)危险性分析:我国列为A1类检疫性真菌1.境外分布亚洲的日本、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巴勒斯坦、黎巴嫩、以色列、尼泊尔;非洲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津巴布韦、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美洲的加拿大、美国、巴西、秘鲁、阿根廷、智利、哥斯达黎加、乌拉圭、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墨西哥、福克兰群岛;欧洲的英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匈牙利、荷兰、丹麦、波兰、卢森堡挪威、葡萄牙、罗马尼亚、前苏联、芬兰、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瑞典、意大利、前南斯拉夫、希腊、保加利亚、西班牙、冰岛、爱尔兰、法罗群岛;大洋洲的新西兰、澳大利亚。我国四川、云南部分地区。2.寄主范围及危害自然条件下主要侵染马铃薯。也有资料记载可侵染番茄、甘苦茄、龙葵、京豆属和假酸浆属。危害情况为马铃薯生产上严重的危险性病害。危害薯块,导致大幅度减产。常发生区内一般减产50%,重者绝收,且品质变劣,重病薯块不堪食用,轻病薯块也煮不烂。此病在冬季储藏期间也引起腐烂。前苏联:感病品种损失80%;中国:四川重病田病株率100%。3.典型症状马铃薯地下茎基部、匍匐茎受害后,形成较大的甚至包围整个茎基部的畸形、粗糙、疏松的肿瘤,酷似花椰菜。幼薯则整个变成畸形。较大薯块则多在芽眼处形成畸形的癌瘤。高感品种可在腋芽和茎间形成小癌瘤。茎、花梗、花萼、叶背可长出无柄、有主脉无分脉的丛生小叶。有的品种根系也可发病产生癌肿瘤。癌瘤的数目、大小,因品种的感染性、感病的迟早、侵染点的多少和发病程度而异。癌肿初为白色,见光后渐为绿色,最后变褐至黑色,腐烂。4.病原形态及生物学休眠孢子囊锈褐色,近球形,壁厚,分为三层,大小为50~82×38~69μm,孢子壁厚4.l~10.5μm,外壁厚呈褐色内壁薄而无色。休眠孢子萌发分裂产生无数的单鞭毛游动孢子,呈球形或洋梨形,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后引起瘤状突起,很快进入繁殖阶段产生夏孢子囊。夏孢子囊成熟释放游动孢子再侵染。条件不适宜时,产生配子→结合成双鞭毛的合子→侵入寄主细胞→休眠孢子囊5.发病规律(1)土壤温度、湿度和pH值是影响该病发生的关键因子。(2)休眠孢子囊、夏孢子囊萌发释放游动孢子要求近饱和的湿度。发病的适宜温度12-24℃、pH4.5-7。(3)多发生于海拔较高的山区;炎热干旱的平原极少发病。6.传播途径:以休眠孢子囊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带病或带菌的种薯或土壤的远距离调运。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可存活25~30年。7.检验方法(1)症状检验检查块茎及根等的芽组织,看其周围有无癌肿组织。癌肿组织在土下发育时呈象牙白色,若在土面,受到光照后表现带绿色。(2)显微镜检查检查到可疑癌肿组织时,将芽及其周围的块茎组织带表皮作断面切片,用显微镜检查有无夏孢子堆或休眠孢子囊存在。夏孢子堆黄褐色、壁厚,有的具不规则脊突,较易识别。(3)土壤检查对来自病区的马铃薯块茎及其他植物的块根、块茎、机器上所附带的少量土壤,要检查是否带有马铃薯癌肿病的休眠孢子。常用的检查方法有氯仿漂浮法、二澳乙烷漂浮法、油漂浮法和氢氟酸瘁取法。8.防治措施(1)严格检疫。严禁从疫区引种马铃薯和其它植物地下部繁殖材料。对引进特殊试材或优良品种,必须经过严格格验,隔离试种1~2代。(2)合理轮作。(3)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现在许多癌肿病发生国家都有自己的抗病或免疫品种。(4)生物防治。使用对癌肿病菌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减少侵染。第二节危险性病原细菌基本特点细菌病害包括有薄壁菌门、厚壁菌软门和软壁菌门引起的病害,有300多种;所有细菌性病害都可通过种苗传播,经由种子传播的占40%;主要是革兰氏阴性的假单胞菌、黄单胞菌和革兰氏阳性的棒形杆菌。种子带菌率高,但传病率低大多数都是兼性寄生菌,在种子上可存活较长时间;不超过半年;细菌繁殖快,易造成病害流行;大多可在人工培养基上分离培养鉴定。检验较困难:难获得纯培养;鉴定困难,需经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性状测定。常用检测方法:症状观察、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噬菌体检测、PCR等。划线分离—单菌落.列入我国检疫名单的有57种,其中A类52种,B类5种;一、柑橘溃疡病菌学名Xanthomonasaxonopodispv.citriVauterinetal1995异名Xanthomonascampestrispv.citri(Hasse)Dye1978Xanthomonascitri(Hasse)Dowson英文病名Citruscanker;Bacterialcankerofcitrus分类地位薄壁细菌门(Gracilicutes)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ceae)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危险性分析B类检疫性细菌1.境外分布亚洲的阿富汗、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缅甸、尼泊尔、老挝、柬埔寨、泰国、日本、韩国、朝鲜、马尔代夫、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巴拉圭、乌拉圭、美国、墨西哥、伯利兹、多米尼加、海地、马提尼克、瓜德罗普;非洲的加蓬、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科特迪瓦、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留尼汪;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关岛、马里亚纳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等国家均有分布。尤以亚洲国家发病最为普遍。中国广东、广西、福建等柑橘产地。2.寄生范围主要侵染芸香科野生和栽培的植物。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最大的是柑橘,主要以甜橙、脐橙、酸橙、红江橙、来檬和官溪蜜柚、通贤柚等最为感病。自然侵染主要发生在柑橘属植物上,也发生在枸橘、金橘、菲律宾木橘上。3.危害情况是柑橘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可为害叶片、枝梢和果实。苗圃发病,苗木生长不良,出圃延迟;成年结果树发病,常引起大量落叶、落果,甚至枯梢,降低树势;未脱落的轻病果形成木栓化开裂的病斑,严重影响果品的外观和品质,降低了商品价值。20世纪初美国烧毁柑橘树25万多株、苗木27万株,损失600万美元。我国贵州20世纪80年代,销毁病株300万株。4.典型症状(1)叶片症状背面产生圆形、针头大小微突起的油浸状半透明斑点,通常为深绿色,病斑周围组织褪色呈现黄色晕环。后斑点逐渐隆起,病部表面出现开裂,呈海绵状,并开始木栓化,形成表面粗糙、灰白色或灰褐色、中心凹陷的病斑。后期病斑似“火山口”状开裂。病斑大小依品种而异,一般直径在3~4mm,有时几个病斑连合,形成不规则的大病斑,严重时引起叶片早期脱落。(2)枝梢症状夏秋梢受害严重,春梢受害较轻。病斑特征与叶片类似,但病斑木栓化和隆起以及病斑中部开裂或下陷程度比叶片更明显,枝捎上的病斑周围无黄色晕环。幼苗及嫩梢被害后,导致叶片脱落,严重时甚至枯死。(3)果实症状果实被害的症状与叶片上相似,病斑通常较叶上的大,一般直径为4~5mm,最大的可达12mm。病斑木栓化程度及病斑后期中部开裂或下陷状况都比叶片显著。病斑仅侵害果皮,很少深入到果肉部分。发生严重时常引起早期落果。5.病原形态与生物学形态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1.5~2.0μm×0.5~0.7μm,极生单鞭毛,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培养性状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初呈鲜黄色,后转蜡黄色,圆形,表面光滑。在牛肉汁蛋白胨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蜡黄色,表面稍隆起,粘稠状。生长条件适温为20~30C,最低为5~10C,最高为3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