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的涵义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中的一个经济范畴,是商品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成本的内容往往要服从于管理的需要。此外,由于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成本含义也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成本概念和内涵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人们所能感受到的成本范围逐渐地扩大。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特点,对成本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成本的经济内容归纳起来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成本的形成是以某种目标为对象的。目标可以是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产品,如新技术、新工艺;也可以是某种服务,如教育、卫生系统的服务目标。二是成本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发生的耗费,没有目标的支出则是一种损失,不能叫作成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mvcW,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来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即c+v就构成了产品成本。成本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发展。在一些西方国家将成本定义为:成本是指为了一定目的而支付的或应支付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以这种观点可将成本分为两个层次:资本成本和产品成本。资本成本(资金成本)是指企业占用资金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高级层次的成本概念。而一般成本会计中所指的成本是产品成本的概念。成本与费用成本与费用是一组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正确区分成本与费用是成本会计的重要前提。成本是指生产某种产品、完成某个项目或者说做成某件事情的代价,也即发生的耗费总和,是对象化的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获取当期收入的过程中,对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产的耗费,是会计期间与收入相配比的成本。成本代表经济资源的牺牲,而费用是会计期间为获得收益而发生的成本。成本会计关注的是成本而不是费用。未耗成本与已耗成本在财务会计中,将成本分为未耗成本与与已耗成本两大类。未耗成本是指可在未来的会计期间产生收益的支出,此类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资产项目,例如设备、存货及应收账款等。已耗成本则是指本会计期间内已经消耗,且在未来会计期间不会创造收益的支出。这类成本又可分为费用和损失,前者在损益表上列为当期收益的减项,例如已销产品的生产成本及各项期间费用等,后者则因无相应利益的产生,而在损益表上列为营业外支出等项目,例如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支出成本与机会成本支出成本和机会成本是成本的两种主要类型。支出成本是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现金流出。机会成本是指由于选择最优方案而放弃的次优方案上的收益。会计系统的特征是记录支出成本而不记录机会成本。但是,管理者为了保证所作的决策是最优的,在进行决策时应考虑机会成本。支出费用与成本1、支出:会计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所有开支与耗费。支出可分为:(1)资本性支出(2)收益性支出(3)所得税支出(4)营业外支出(5)利益分配性支出2、费用: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可分为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生产费用:企业在一定时期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如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折旧费用、维修费用等。期间费用:在一定会计期间为生产经营正常进行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分为:(1)销售费用(2)管理费用(3)财务费用成本会计信息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混合物,是计算及提供成本信息的会计方法。财务会计要依据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而成本的形成、归集和结转程序也要纳入以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总框架中,因此,成本数据往往被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用于对企业管理当局业绩的评价,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同样,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成本数据,往往被企业管理当局作为决策的依据或用于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价。成本信息的作用(1)成本是生产耗费的尺度(2)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3)成本是产品价格形成的要素(4)成本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成本会计的职能成本会计的职能,是指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由于现代成本会计与管理紧密结合,因此,它实际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在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职能,没有成本核算就没有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在全过程中发挥作用。一、成本的分类(一)成本按经济类型分类:理论上的划分:劳动对象的耗费、劳动手段的耗费、活劳动的耗费。实务上的划分:(1)外购材料(2)外购燃料(3)外购动力(4)职工薪酬(5)折旧费(6)税金(7)其他支出(二)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理论上的划分:(1)研究与开发成本(2)设计成本(3)生产成本(4)营销成本(5)客户服务成本(6)行政管理成本实务中的划分: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1、生产成本:(1)直接材料(2)直接人工(3)燃料和动力(4)制造费用2、销售费用3、管理费用(三)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1、产品成本:直接计入存货,可递延核算的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可直接计入产品的燃料和动力费用。变动成本法下的变动制造费用。2、期间成本:不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经营成本,即除产品成本以外的一切生产经营成本。本期发生本期必须核算的成本。(完全成本法下的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下的固定制造费用)对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的划分有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但全部生产成本必须列入产品成本或期间成本之中。各列入多少,依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而定。(四)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1、直接成本:直接计入各产品成本的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该产品直接消耗的燃料动力费用等。2、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成和费用。如某车间生产多种产品,该车间的取暖费。二、产品成本计算的目的和要求(一)产品成本核算的原则(1)可靠性原则:即真实性和可核实性。真实性:成本信息与客观的经济事项相一致;可核实性:成本核算资料按一定的原则由不同的会计人员核算,都能得到相同的结果。(2)相关性原则: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和及时性有用性:成本核算应为管理当局提供有用信息,为企业经营和管理服务;及时性:成本信息取得的时间性。(3)按实际成本计价的原则①某项成本发生时,按实际耗费数确认;②完工入库的产成品按实际负担额计价;③由当期损益负担的产品销售成本,按实际数确认。(4)一致性原则(5)重要性原则(6)分期核算原则(二)产品成本核算的要求1、正确划分应计入产品成本和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界限2、正确划分各会计期间成本的费用界限3、正确划分不同成本对象的费用界限4、正确划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费用界限三、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步骤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期——审核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四、成本核算使用的主要科目(一)“生产成本”科目下设两个二级科目:(1)“基本生产成本”记录某种产品直接耗用的材料、燃料动力、职工薪酬等成本费用;(2)“辅助生产成本”记录为生产某种产品,辅助生产车间所耗用的材料、燃料动力、职工薪酬等成本费用。月末应将该账户所发生的费用按规定的方法分配到不同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账户。(二)“制造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如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折旧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等。该科目应按不同车间、部门设置明细账,账内按制造费用的内容设专栏,进行明细核算。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记入本科目及所属明细账的借方;月末将制造费用按规定的方法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时,记入本科目及所属明细账的贷方。本科目月末一般应物余额。月末应对“基本生产成本”账户按规定的方法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将成品成本的金额计入本账户的贷方,并转入“产成品”账户的借方。直接用于A产品直接用于B产品产品)基本生产成本(B用于辅助生产车间借产品)基本生产成本(A借贷贷辅助生产成本借贷所有间接费用制造费用借贷产成品借贷分配1分配1分配2分配3期末余额为在产品成本分配:在成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1:在各种产品之间分配分配2期末一般无余额配:在各受益单位之间分分配3生产要素费用五、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类型(一)按成本会计制度分类,可分为实际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制度和估计成本制度。(1)实际成本制度。实际成本制度,是根据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计算成本的一种成本会计制度。(2)标准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制度,是以预先制定的产品标准成本为基础,用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同实际成本相比较并记录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成本制度。(3)估计成本制度。估计成本制度,是在产品生产前预先估算单位产品成本,凭以确定售价,然后通过复式记账将算出实际产量的估计成本与账上实际成本比较,据以修改估计成本的一种历史上曾采用过的不完整的成本会计制度。(二)按成本计算模式分类,可分为完全成本计算模式和变动成本计算模式。(1)完全成本计算模式。完全成本计算模式,又称“吸收成本”计算模式,它是按照传统的成本观念,将包含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在内的所有制造成本都吸收到产品成本中去,用来进行存货的估价和确定已售产品成本的一种计算模式。(2)变动成本计算模式。变动成本计算模式,是指产品成本中只包括变动制造成本而不包括固定制造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三)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和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1)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2)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是将所需的作业成本分配到制造产品所需的一系列活动之中,然后把各系列活动的成本加总来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