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孔孟语录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了解孔子、孟子的思想特点及“以民为本”和社会和谐的论述。二、掌握文章中各语录的含义,领会其现实借鉴意义。三、欣赏孔子、孟子的语言艺术,记诵孔子、孟子的名言。重点、难点:重点:文章中孔子、孟子语录的含义。难点:体会孔子、孟子的“以民为本”和社会和谐的论述。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教具:PPT课件图片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孔孟语录1.先秦诸子概况2.孔子:生平、思想、成就与贡献与影响。3.孟子:生平、思想、成就、贡献与影响。4.孔子、孟子的“以民为本”和社会和谐的论述。作业:欣赏孔子、孟子的语言,背诵孔子、孟子的为人、治国的名言完成课后烧烤与练习后记(经验、不足):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文化思想的高度繁荣。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哲学对现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信仰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对稳定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道家、墨家的“无为”、“兼爱”政治主张对当代社会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现代的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与孔子、孟子提出的“以民为本”思想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文章,来看看孔子、孟子是如何阐述“以民为本”这一思想的。二、板书课题孔孟语录(一)先秦诸子概况著名学者廖可斌说:“两汉以前的文学像白酒,甘美醇厚,越久越有滋味;唐宋文学像红酒,浓烈奔放,时时怀有极盛时期的大度;元明清的文学如啤酒,贴近市井,温润可亲。”所以翻开大学语文,我们先来品品茅台。2000年前的先人的思想是我们现在这个中华民族一切文明与文化的源头。在座的每一位都应该感到自豪,因为大家都很幸运的生在文化、文明与文学都源远流长的中国,并有幸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文明与文学的继承者。而这种文明的缔造者就是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二)孔子1.孔子生平案例:一山一水一圣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而首上圩顶,因此名丘。孔子生有七露,即鼻露孔、眼露睛、口露齿、耳露窿,又耳、鼻、眼为双配,故称“七露”。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2.孔子的主要思想(1)“仁”——“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为政以德”育人案例:“马棚失火”、“苛政猛于虎”(2)“礼”——“克己复礼”——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礼”治的同时改良政治育人案例: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3)对待鬼神: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3、影响:“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仲,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很多国家。儒学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格。提问:对你的生活有影响吗?明确: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伦理:父父子子;教育:尊师重道,因材施教,私立学校;政治:学而优则仕,官本位之君君臣臣;外交:听其言、观其行;饮食文化:孔夫子餐厅。4、讲授课文所选语录: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比喻句,众多小星,围绕一颗大星,比喻形象生动。)【翻译】孔子说:以德行(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其它的星辰便会自行在周围旋转运行。【解读】这则语录牵涉到几个主题:德治、无为、性善与理想。这则语录的主旨就是无为而治。孔子所谓的无为而治应该有修己正身,任官得人,而不需每件大小事都得亲自执行的意思。换句话说,即举用贤才,而且本人必须德行良好,并以之行于自己份内应尽之职事,使周围的部属能效法修德,且各自尽其职事。事成之后还得要能做到不居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排比句)。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翻译】子贡说:“一个人,如果能广泛地给予民众并能接济他们,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这哪里仅仅是仁人!简直是圣人啊!尧和舜对此还深感不足和遗憾呢!对于有仁德的人来说,自己期望有所成就的就让他人同样有所成就,自己期望达到的就让他人也同样达到。从自身开始,做自己所能做的,这可说是走向仁的途径了。”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解读】这则语录重点谈“圣”与“仁”的区别,兼及“仁之德”。这则语录涉及到儒家学说中两个重要道德范畴,一个“圣”,一个“仁”,“圣”是孔门人格修养中最高的境界,具有崇高德行又有最高政治地位,是德位兼备的人,“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已以安百姓”,能做到“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在孔子的心目中,只有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古圣先王才够“圣”的资格,他赞美尧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者。涣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孔子既赞其煌煌功业,又美其彪炳圣德。“圣”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仁”则不同,“仁”孔门道德修养中的核心标准。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普通人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的标准。“我欲仁,斯仁至矣。”而且如影之随形,身之有影一样,“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其易行易做且又普通。它又是一切美德美行的总和,是各项道德范畴的集中体现,体大而细微,博大而精深,正因为如此,要完整的达到这一境界却又也非易事,但“仁”与“圣”不同,“仁”可力致,“圣”则非力而能致者也。子贡不能分清“圣”“仁”的区别,故而发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哪里仅仅是“仁”呢?一定是圣人的行为啊!连尧舜这样的古代圣明君王做起来,都有困难。孔子认为“博施济众”超仁而达圣,那么“仁”在“施”与“济”的问题上到底如何去表现呢?孔子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的最大特点便是推己及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刘向在《说苑》中记载孔子说:“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反身而诚,由己及人。从自己出发,推及他人,虽然没有办法像圣人那样博施济众,但能做到这些,也就是“仁”的具体表现,这就是“仁”和“圣”的区别。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偶句,今人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同理。)【翻译】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解读】其字,指的是当政的人。当政者本身行得正,办一切事都合规矩,自然能获民众拥护。所以说不令而行。但如当政的人本身行得不正,虽下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颜渊篇孔子曾说:「政者正也。」本篇除此章外,又有「苟正其身」一章。足见政治领袖以本身守正最为重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对偶句)【翻译】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却习惯于在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解读】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不和”。“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和而不同”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和指的不是盲目的附和而是找到和他人的相同点,不同指的是有相同点但一定也有不同点,这句话应该解释为君子会找到自己和他人相同的观点但对自己认同的真理不会服从别人。小人是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实际上从内心是不认同别人的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翻译】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最宝贵的就在这里。但不论大小事,都按和谐的方法去做,有时候就行不通。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是不行的。【解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