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复习试卷必修三种群和群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更开中学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必修三:种群和群落选择题12345678答案一、选择题:单选:1-6题,每小题4分;双选:7-8题,每题6分。共36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2、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B.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C.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3.(2011·江门一模)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D.甲和乙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不一定发生进化4.(2010·佛山模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冰川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B.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群落演替是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D.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5.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26.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m~3800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在-200m~3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7、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B.不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数量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8.(2010·广州模拟)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强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3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64分。除注明外,每空2分)9、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一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线虫蜱螨目弹尾目其他昆虫或小动物个体总数类群数薇甘菊入侵区189022612348228715群落交错区119813299114154315本土植物区108412014349137614数量总计4172478365211520919(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变化影响较大。(2)薇甘菊入侵后,最初阶段其种群数量呈曲线增长,原因是4分。(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4分,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增加。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的一系列变化称。(4)经研究发观一种叫田野菟丝子的植物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并将其致死,使薇甘菊的覆盖度大幅度下降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田野菟丝子不会致死其它植物。使用田野菟丝子对付薇甘菊十分奏效。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种间关系是10.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图l: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图2:表示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后,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请根据图形及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1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_。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_________关系。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__________现象。(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__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3)根据图2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__。11.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之间,能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4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利用相同的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装置编号ABCD装置容器内的溶液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10105无菌水/mL--5活化酵母菌液/mL0.10.10.1温度(℃)525525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的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的做法如下:①振荡摇匀试管中的培养液,取1mL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②先将_____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作好临时装片。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计算______(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12.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回答:(1)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B.不同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C.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D.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__________,后者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的群落。(3)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W~60W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________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________中。(4)在观察和分类的基础上,若要用记名计算法对两类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统计和分析,请你设计一个数据统计表。(6分)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