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创新教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创新教学“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颁布是落实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步骤。它不是对我国现行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的修修补补,而是一次重大变革,将对我国高中化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实施进行非常彻底的改革。我们希望通过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创新教学目的、过程、原则和评价谈谈自己的体会,以供广大读者参考和指教。一、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创新教学目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创新教学目的是根据现代科技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具有主动、负责和不断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培养具有多元化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能与周围人达成理解和合作,能为促进民族间交流、协作的1世纪的现代国际人才———而提出的。创新教学目的体现在学生的发展和课程教育功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上。创新教学目的的实现,重点是教学如何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化学创新教学的能力发展目标及其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创新教学所要求的能力,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而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得到发展。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也决不仅仅是对科学方法的观摩或模仿,而且是对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强调解决问题、搜集和查验资料、提出假设、用实验验证假设能力的培养,是更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现代教学的最早实验者杜威把实验科学的方法引进教学,要求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以实验验证假说,最后评价整个过程。也就是说,把学生看作如同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者和发现者,以主动、负责的精神完成有目的的、不断改进经验的解决问题过程。杜威的后继者皮亚杰、布鲁纳、萨奇曼和马赫穆托夫等人,使这种解决问题的学习扩展为对系统知识的“探究—掌握”过程,从而发展为学生整理和重组知识的能力,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为了发展对知识的寻根究底能力,必须让学生自己去调查研究,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或演示实验,因为这样不仅可使知识更易信服和理解,而且这种高度集中的思维活动和操作活动本身,以及成功后的喜悦,都会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形成。也就是说,不要满足于学生停留在观察者的被动地位,而要使他们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在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思路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化学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创新教学能力发展目标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应该改变传统教学间接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模式,改变对学生直接经验活动重视不够的现象。目前,学生实验基本上是作为一种技能来传授的,没有独立实验的要求,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很大。在我国,动手操作实践是为了证明课本上的理论和结果。学生只需用相同的方法和仪器,做相同的实验,并被期望得出相同的结果。然而在美国,动手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发现课本上以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从而使学生受到鼓励进行不同的实验,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得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论。英国从1978年开始就把实验的设计能力与技能掌握一起列入中学课程考核目标。以色列更是早在1968年就把科学方法的纯熟运用和解决问题的实验能力作为理科教学目标。就拿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标准》来说,也把“鼓励学生自行参考资料,装置仪器,寻求实验结果,以符合独立自主之要求”作为教学目标。他们认为“学生在教室中之表现,从事实验之态度,搜集查检资料之能力,以及实践科学原则之情形等,应合并考查,不可遗漏”,并要求在安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过渡到学生独立进行实验,“鼓励其自行参考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装置仪器”。科学教学实验的目的不同,培养出的人在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自然会有差异。而我国的学生只是“观察者”而不是“探究者”,是“验证者”而不是“发现者”。一句话,我们的教学并没有使直接经验成为掌握知识的基本环节。为此,必须改革旧的教育观念,使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学生能力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是知识,甚至也不是知识吸收过程中所需的技能,而是处理改组知识材料活动中形成的学、识、才三者的综合能力。我们要使学生习惯于主动探究发现的学习,习惯于多方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习惯于个人成果与群体经验的分享、比较,从而发展起正确处理信息并对之进行整理和改组的能力,发展起多元化、批判性的理论思维能力,发展起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发展的。(二)化学创新教学的教育性目标及其实现教育的目的决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教育的任务是塑造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教育性目标。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化学认识活动来达到能力的增长和知识、观点的更新。观察、实验的方法不仅是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途径,而且是培养学生从事主动的研讨活动,培养科学、积极人生观的一个方面。它不仅强调尊重事实,遵循客观规律的客观态度,而且要求具有对事物本质的探求态度,具有初步的科学道德,重视科学方法对人格形成的潜移默化作用,认为在科学的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中,不仅得到了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而且要养成科学思维的方式和习惯,培养起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不固步自封的科学态度,促进民主、开放、不断进取的个性成长。在我国现行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规定了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中贯彻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但是完全没有给出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教学的操作性不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的要求。例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把科学素养的教育放在首位,包括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践能力。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化学教学应着眼广阔的自然、社会背景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是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教学实践中,从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入手,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化学教育不是纯逻辑的枯燥无味的说教,创新教学要求努力发掘化学的教育形式。至少可以从美感教育、情感教育、价值教育、个性教育和STS教育等五个方面入手。1.美感教育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仅揭示了物质内部丰富多样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性,而且揭示了化学领域蕴藏的美。化学理论、化学用语、化学实验等都渗透着科学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结构紧凑、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不仅使高信息量与高智能活动相结合,而且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形象美、化学实验美、物质结构美、课件设计美、化学创造美等渗透美感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是以语言为媒介来传授知识、表达情意的。准确明晰、简练扼要、生动活泼、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深入浅出,便于理解接受,启发思维,感染学生。精心设计的教案和行款讲究的板书,不仅是教材内容的提炼,也是综合运用线条、色彩的艺术作品。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仪表、姿态、表情乃至整个人格形象,都是学生暗暗模仿或向往的榜样;教室的布置、校园的环境,都在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智育活动中感受和理解到的愉悦和美有助于形成学生整齐、洁净的生活习惯,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清晰、严密的思维方式,主动开放的心理状态。在组织得很好的探究、发现、创造活动过程中,能形成学生积极负责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是自我教育的手段。”因此,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实施美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用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实施美育,让学生感受美;创立充满愉悦情感的情境实施美育,让学生欣赏美;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创造美;多种形式,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鉴别美。创新教学就是把学生的认识活动看作与科学家的发现活动类似的活动,重视在问题的探究式过程中引起的智力兴奋,并把这种智力兴奋和愉悦作为促进学习活动的条件,反对外部强制的学习,要求由认知到情感、意志、行为,反对纯理智,以及与学生兴趣、需要无关的死记硬背教学,从而培养起他们积极的个性。美育和智育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相互补充的。美育和智育相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能充分发挥人脑两半球的功能,使其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所以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创新,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情感教育人的情感越发达,精神生活就越丰富,越充实。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进一步由审美情感上升为审美趣味,使教育成为对人无约束的、心甘情愿的活动。情感教育必须致力于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只有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被爱护、被尊重时,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个性也只有在尊重和信任的条件下才能健康地发展。也就是说,教学必须以情感为手段和契机,学校必须办成有人情味的机构,只有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欢乐、忧虑和激愤,必须包含着对学生殷切的期望和高尚无私的爱。苏霍姆林斯基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这样说:“我这样来理解教育艺术:教育者同自己的教育对象的每一次接触都能激发起他们的心灵的热情。这件工作做得越细致,越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越大,他们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复现教师自身的形象。”教学的最佳效果并不完全决定于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技能和技艺。教学艺术的真谛是爱,要让学生体会到周围人对他的温情和期望,让他相信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潜力的人,他的面前有着美好的前途。美国教育家吉尔伯特·海特在他的《教学的艺术》中也指出:“教学包括感情和人的价值,而感情是不能被系统地评价和运用的。人的价值也远远地超出科学的范畴。”这说明了教学中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作用。“情感”存在于每堂课的始终,它影响着教学认知活动的进行,是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要素,也是我们不能不重视并研究的一个课题。3.价值教育价值教育使学生不仅对美的形式有愉悦的感受,而且对于丑的形式有抵制,有明确的审美价值观。化学可以创造美,也可以制造丑。很多假货,如假酒、毒米、工业盐、毒气弹等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利用这些知识进行真与假、美与丑的教学,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美化了学生的心灵。美感和情感教育补充了我们感官的感觉,增添了活动的情趣,但仅仅是官能的享受和快感是不够的,如果以损害他人人格而达到的官能满足则是可耻的,没有人格价值的快感,不具有美的价值。以真、善、美为内容的理想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价值教育要求教师不仅给学生以事实的过程和规律,而且要指出该事物对于个人、社会的意义,形成学生的态度、倾向和世界观,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教书育人。如果教师做不到这一点,按美国《教师社会学》的说法,不仅是无能,而且属于专业上的无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