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材主编韩明谟编学习的基本要求第一,全面、认真阅读教材,深刻领会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注意重点内容、重点概念第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社会学本身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学习时,同学们可能也已意识到一些重要理论、概念均来自现实生活,这些理论是否适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能否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有指导意义,这正是本课程所要研究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社会学的理论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学习的指导思想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了解社会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范畴,掌握社会学是怎样认识和解释社会现象的。希望同学们能够注意到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整体理解问题”这一特点,同时还希望同学们能在基本理论方面联系实际。社会学的理论是丰富多彩的,其所能联系的实际也是复杂多样的,所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主要集中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人们现实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通过学习,着重掌握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意义、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一般掌握什么是社会,社会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第一节社会一、社会1、中国古书中的社会2、马克思的社会涵义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各种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群体的结合是社会现象,是人类自己的创造,其他动物社会群体的结合是生物现象,是本能行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社会概念总之,社会是由一群人组成的。这群人之间存在着种种社会规定的关系,人们按着社会规范发生交互行为,分工合作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以满足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二、社会学1、社会思想与社会学:社会学的产生,吸取了古代社会思想的有益成分。2、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科学条件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社会学产生的科学条件: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已取得许多重大成果。这就引导社会思想家用精确的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3、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社会学广泛地研究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研究。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三、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以及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1、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分理论、方法、应用三大类。各个分支学科已不下百种,大的六类也有将近三十类。2、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的关系。社会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的关系。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四、学习社会学的意义1、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2、增长社会管理的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3、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4、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本章小结本章理论的难点有二:一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这条定义统领全书,讲清楚了,学生在以后各章的学习就能融会贯通;这条定义与“社会学的主要学科特点”是互相映照的。理论难点之二是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这个难点具有世界意义,现在很难说在理论上已经完全解决。本书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解释。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需要的概念,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要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一般掌握其他社会需要学说及提高和满足的途径。一、人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1、社会需要的涵义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的生理、心理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实践活动,力求获得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成果的心理状态。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就哲学意义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2、社会需要的产生社会需要是由人的生理内驱力和外在环境的诱因指引下,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原有需要在不断满足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需要,产生新的社会实践与新的社会生活。3、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需要只有通过他人才能获得满足,需要是构成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群体形成的基础。需要是通过社会实践产生和提高的。体现了需要的社会性与实践性。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劳动,通过实践,需要才能发展,才能实现。二、社会需要的理论1、社会需要的类型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综合性需要。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及述评。三、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1、人的发展与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需要是随个人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开拓和交往的扩大而逐渐按生存、享受、发展需要的方向增长的。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提高。社会集体希望自己不断发展,并能满足其成员不断增长的需要。3、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也表现在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性具有社会制约性。社会需要的提高是人的体内平衡与体外平衡的协调、个人与社会需要的协调、物质与精神生活协调的发展过程。动物世界(动物生存)动物收养行为是怎么产生的,行为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动物收养不仅涉及到动物同族之间,也涉及许多不同动物之间。生物进化论在解释这些现象时遇到了大麻烦。本章小结本章是全书整体结构的逻辑起点。教学中:一要解释清楚为什么社会需要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原动力。二要说明社会需要与以后各章的逻辑关系,增强学生对全书概貌的理解。三要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包括需要的产生、层次和变化发展的规模。第三章社会交往目的要求:重点掌握社会交往的概念及社会交往理论。一般掌握社会交往对形成社会关系的意义及集体行为。一、社会交往的意义1、社会交往的涵义所谓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交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2、社会交往的意义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3、社会交往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把社会交往划分为:个人交往与群体交往;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竞争、合作、冲突、调适等。4、社会交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交往的物质条件。需要是交往的原因。经济交往是其它交往的基础。西方的符号相互作用论。二、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1、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人际交往形成人际关系,其具有直接交往和情感性的特点。在人际关系中注意其影响的诸因素。2、社会关系的涵义及类型在人们社会交往的活动中结成的关系称为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在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并且这种交往和影响要以多次重复和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形成。一切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家庭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社会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等关系。在阶级存在的社会中社会关系表现为阶级关系。3、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三、社会角色1、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所谓社会角色,是指社会关系两端位置上的行为类型、行为模式。所谓社会位置,就是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地位。而社会角色就是与那个社会地位相联系的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按一定的社会规范,表现一定的社会行为。2、社会角色的类别社会角色一般可分为复式角色和角色丛、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某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这一角色的规范行事。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培养角色意识和实践角色规范三个过程;在角色扮演时会出现角色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等问题。四、集体行为1、集体行为的涵义与类别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一些散漫的、初步的、群众性的活动,称为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人们在一些行为方式上行动的一致,指那些非组织起来的时间上短暂的群众行为。其具有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的特点。集体行为的类型:初级集体行为(包括骚动、传闻和社会动荡不安)。次级集体行为(包括社会运动等)。2、集体行为的成因环境因素结构性压力一致的信念催发因素宣传鼓动者社会控制力集体行为是社会交往形成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过程中的一种初级的特殊形式。一般的社会交往是基于人们的社会需要和对别人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而集体行为是基于心理上传染和循环反应而促成的,更少理智的成分。但集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往往是值得重视的。3、时尚时尚是一种属于“集体着迷”的集体行为。其特征是新奇性或非常规性、流行时间短、显示与炫耀。时尚可分为热、时髦、时狂三种不同程度的类型。其流行条件为时尚的流行与社会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物的示范,社会对新思想、新价值观和新行为的宽容,与经济水平和媒介发达程度有一定关系。流行规律是自上而下、由核心向边缘、循环性等,时尚具有正、负两种功能。本章小结本章是教材的逻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是由社会关系构成的,而社会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交往基础上的,本章继续深入分析究竟为什么有了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就能构成社会,这是本章的主要内容。本章在理论上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要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以及吸取符号相互作用论在社会交往中的微观分析理论。第四章人的社会化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一般掌握社会化的条件及过程、个性的形成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社会化的涵义及必要性1、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2、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环境、教育的矛盾辩证的统一,也即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人的需要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外因,个人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内外因素矛盾辩证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化的实质。3、从全社会观察,怎样进行好社会成员的社会化,乃是社会能否发展,能否前进的关键。二、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人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3、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4、人有语言的能力三、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传播基本生活技能,即:动作技巧、学习语言文化、专业知识。教导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包括软性和硬性两个方面。指点生活目标。提供角色人选,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2、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共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阶段,可以这样说,家庭是社会化的“摇篮”,学校是社会化的“宫殿”,邻里社会是社会化的“竞技场。”3、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与特殊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成人不断适应自己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必要过程。环境与个人都在不断的变化,生活中的关系也需要不断地调整。继续社会化分为中年社会化与老年社会化。再社会化是一种强制性的教化过程。它的教化对象是那些有越轨行为、危害多数人的利益的人。特殊社会化是指对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四、社会化与个性发展1、人的个性涵义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的关系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要受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的限制,更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的个性的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存在着差异。3、个性与民族性人的个性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和形成的。由于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民族环境中,所以人们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