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分析,尝试选择一种物质微观结构的模型解释有关现象.2.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都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3.体验科学家探索自然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活动过程】由于人们凭肉眼无法看到物质内部的微小结构,科学家常采用以下方法探索物质的结构,首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有关物质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检验自己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内部的结构.接下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来认识物质的结构.活动一:选择一种物质结构的模型1.合作探究:(1)用铅笔在纸上画一条线,通过放大镜对笔迹仔细观察,描述看到的现象.(2)先把水倒入烧杯中,然后用药匙把少量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烧杯放在桌子上不要晃动,立即从上面和侧面仔细观察,描述看到的现象.(3)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酒精至距管口3厘米处,用记号笔在液面最高处做一标记,用塞子塞紧管口.手按紧塞子,将玻璃管上下颠倒多次,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2.组内交流:以下是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选择一种模型,解释上述现象.模型1: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模型3: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3.自主阅读:阅读教材24~25页的内容.4.组内交流: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间有.活动二: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1.自主思考: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或生活中现象证明你的猜想.2.组内交流:自己的猜想和支持猜想的证据.活动三:收集分子存在相互作用力的证据1.自主思考:分子是否存在作用力?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或生活中现象证明你的猜想.2.组内交流:自己的猜想和支持猜想的证据.3.自主阅读:阅读教材26~27页的内容,学习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了解纳米材料的初步内容.【巩固反馈】1.校门口新搬来一个烤香肠的小摊,同学们远远就能闻到香肠的味道.这个现象说明:.2.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A.稻花香里说丰年B.美酒飘香歌声飞C.墙里开花墙外香D.亲戚远来香3.如图1所示,下面的瓶子里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它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当抽去玻璃片后,过一段时间,看到上面的瓶子里也出现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这种现象主要表明()A.分子有一定的质量B.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C.分子有一定大小D.分子间有相同作用力4.“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B.玻璃表面太光滑C.玻璃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D.玻璃碎片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5.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间存在引力作用来解释的是()A.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下B.要橡皮绳拉长,必须施加拉力的作用C.折断一根铁丝需很大的力D.用胶水很容易将两张纸粘合在一起图1第二节静电现象【学习目标】1.通过摩擦起电,认识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2.通过实验,认识摩擦起电产生的电荷只有两种.3.通过实验,了解电荷间作用的规律.4.尝试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活动过程】在干燥的冬春季节,当你脱下毛线衣、毛料衣或尼龙、涤纶类化纤衣服时,就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响声,在晚上同时还可看到闪烁的火花.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这里面又蕴含着什么奥秘呢?活动一:实验探究:摩擦起电1.自主探究:把有机玻璃棒在干燥的丝绸上摩擦或把橡胶棒、塑料尺、塑料笔管在干燥的毛皮上摩擦几下,然后将它们去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象.2.自主阅读:阅读教材28页下面的内容.3.组内交流:什么是摩擦起电?活动二:探究电荷的种类1.合作探究: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2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2根)按照教材29页图7-13进行实验,记录看到的现象.2.自主思考: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电种类是否相同.3.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推理方法.4.自主阅读:阅读教材29页下面的内容.5.口头展示: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都只有类,一类是,一类是.它们之间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活动三:了解原子的构成并运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进行解释1.自主阅读:阅读教材30页的内容,了解原子的构成并运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进行解释.2.组内交流:原子是由和构成.摩擦起电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巩固反馈】1.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电荷.2.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3.关于电中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正负电荷抵消B.原子内正负电荷相等C.正负电荷转移D.得失电子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有()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5.两个完全相同的极轻小球,其中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将两球靠近时,所发生的现象是()A.带电小球向不带电小球靠近B.不带电小球向带电小球靠近C.两小球互相靠近D.两小球互相排斥第三节探索更小的微粒【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2.知道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组成的,大致了解微观粒子的大小与结构.3.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4.了解加速器在探索微观粒子中的作用,感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活动过程】通过摩擦起电我们原子是可分的,原子内部除了电子以外,还有带正电的原子核.那么,电子和原子核是如何分布的?原子核是否可分呢?活动一:认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自主阅读:阅读教材31页的内容.2.组内交流: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类似的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核外电子受原子核的吸引,绕核.活动二:了解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1.自主阅读:阅读教材31~32页的内容.2.组内交流: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质子带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又是由被称为的更小的微粒构成的.活动三:了解加速器自主阅读:阅读教材33页“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加速器在探索微观粒子中的作用.【巩固反馈】1.自从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下列哪个图形最相似()2.关于原子核的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B.原子核是由夸克组成的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3.关于原子、电子、病菌(直径为微米级)的大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A.原子、电子、病菌B.电子、原子、病菌C.电子、病菌、原子D.原子、病菌、电子4.电子、中子和质子是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它们的不同之处是()A.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B.电子带负电,中子带正电,质子不带电C.电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负电D.电子带负电,中子和质子均带正电A.西红柿B.西瓜C.面包D.太阳系第四节宇宙探秘【学习目标】1.了解宇宙起源理论:地心说、日心说和大爆炸理论.2.初步了解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知道常用的天文单位.常识性了解宇宙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未来.3.体会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4.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活动过程】2010年10月1日傍晚,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二号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嫦娥三号任务的部分关键技术,为后续的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成功落月积累经验,进一步深化嫦娥一号月球科学探测.活动一:了解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1.自主阅读:阅读教材34~35页“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图文部分.2.组内交流:人类认识宇宙经历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观点.活动二:了解星空世界1.自主阅读:阅读教材35~36页“星空世界”图文部分.2.组内交流:说说自己对宇宙的认识.活动三:了解宇宙的起源1.自主阅读:阅读教材37页的内容,了解宇宙的起源.2.组内交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内容.【巩固反馈】1.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古代人利用观察太阳、月球、行星等天体在天空变化的基础上,建立学说,其代表人物是.到16世纪后,波兰天文学家在长期观察研究下,创立“”,指出地球是个行星.后来,著名物理学家创立了理论,科学家借助,对宇宙有了更深的认识.2.银河系大约有颗恒星,整个宇宙大约有个星系.3.11.y.=m.4.关于宇宙的起源,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约的一次.重要的证据之一是天文学家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称之为谱线“”.光发生的这种现象叫光的效应.5.关于宇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B.宇宙就是指天体中的银河系C.宇宙只包括太阳系和银河系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