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基本发育成熟,性心理也渐趋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自身性生理反应的体验、大众媒介有关性爱方面内容的渲染,加之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中出现了较多的与性有关的问题,产生了各种与之相关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它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甚至有个别大学生为此不能顺利完成学业。大学生应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第一节性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及标准(一)心理健康的含义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伊始,就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都臻于完满(We11一being)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赖廷谦、阎纲:《思想道德修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179页)生理完满即身体健康;心理完满即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完满即个体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复朵的环境变化,并为他人所理解、所接受;道德完满即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自觉以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二)心理健康的标准按上述界定,专家们把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八个方面: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我们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归纳为七个方面:(1)能保持对学习的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完整统一的人格;(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二、性心理健康及标准(一)性心理健康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WoridHeaithOrganization)在一次关于性问题的研究会上,对性健康的概念作了如下论述:“所谓健康的性(sexualhealth),系融和了有关性的生理面、情绪面、知识面及社会面,亦以此提升人格发展、人际沟通和爱等等。”(晏涵文:《性教育》,台湾大专性教育教材,第444页)由此可见,性健康涉及到性生理、性情感、知识和社会,并把与社会有关的整体表现与是否积极增进人际交往和情爱作为性健康的标准,为我们认识性心理健康及标准提供了概括的依据。性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有正常的性欲望,能够正确认识性的有关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性适应能力,能和异性进行恰当交往,在免受性问题困扰的同时,还能使之增进自身人格的完善,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二)性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性心理健康的内涵,个体的性心理健康应该符合以下标准:(1)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地接纳自己的性别。一个性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视自己性生理的发育,性心理的变化,会自觉地把自己融于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认识自我,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并乐于承担相应的性别角色。(2)具有正常的性欲望。性欲是能够获得性爱和性生活的前提条件。因此具有正常的性欲望首先就得具有性欲望,一个人如果没有性欲望,就不会有性爱和和谐的性生活,性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同时,它又是正常的性欲望,性欲望的对象是指向成熟的异性而不是同性或其他物品等替代物。(3)性心理健康的个体性心理特点和性行为符合相应的性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在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人的心理发展表现出不同的质的特征,性心理的发展也同样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如果一个人的性心理与大多数同龄人格格不入,就绝不是健康的性心理。(4)性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较强的性适应能力。性适应是指个体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性活动(包括性欲、性意识、性观念及相应的情感、品质和性行为)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形态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关系,也就是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的三要素在性生活过程中交互作用而显示出的一种协调状态,即性适应就是个体的性活动与外界形成的一种和谐关系。性适应能力就是个体的性活动与外界形成和谐关系的能力。性适应能力的获得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它是伴随着个体的性生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而逐渐建立的。它表现为个体性的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能够正确对待性生理成熟所带来的一系列身心变化;在出现性冲动后,能够正确地释放、控制、调节性冲动,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等等。(5)性心理健康的人能和异性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希望与异性交往,并能保持良好的关系,是个体自然而正常的性要求。性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与异性进行自然的、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交往,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自然有礼。(6)性心理健康的人其性行为能增进社会风尚的文明。性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一定的性知识和性道德修养,能自觉去分辨性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淫秽与纯洁、庸俗与高雅、谬误与真理,自觉抵制腐朽没落性文化的侵蚀,并以自己文明的性行为、性形象去为整个社会的性文明构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健康的性心理不仅表现为个体身心的健康,也表现为在健康性心理作用下的性行为的健康,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性心理健康。三、性心理健康的意义从上述性心理健康的标准,我们可以认识到性心理健康对个体的性活动起支配的作用,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健康的性心理有助于人们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正确对待性信息。人们具备健康的性心理,就能坦然面对性知识,既不会把与性有关的语言、文学等视为下流,拒之于千里之外,也不会来者不拒,不分良莠,一味追求性刺激。掌握科学的性知识与建立健康的性心理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有健康的性心理,能正确接受有关性的知识与信息;具备了正确的性知识和理智的性认识,又有利于性心理的健康发展。2.健康的性心理有助于人们接纳自己的性身份,承担起相应的性别角色。性身份是从生理上讲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所属。性别角色则是指作为生理意义上的男性或女性所应承担的社会生活角色。性身份是客观存在的,性别角色是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所规定的,都是难以更改的事实。人们若不能正视它、接纳它,就会导致心理失调。比如,有些人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性身份,不能形成性的自我同一性,严重者会形成易性癖。3.健康的性心理有助于增进个人、家庭生活幸福和社会文明进步。健康的性心理使个体都乐于接受自己的性别,乐于承担自己的性别角色,恋人间相处融洽,婚姻关系和谐等等。而性别角色的偏差,会对家庭成员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健康的性心理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及其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节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现状关于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状况,近十余年来,我国的一些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一定的调查研究。通过分析这些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性心理问题做如下的初步分析,有助于找到大学生性心理健康保健和健康性心理塑造的途径和方法。大学的性别认同大学生对自己性别的喜恶性别的认同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觉得自己是男是女,以及对自己现有性别的喜恶和是否有选择相反性别的倾向。《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在全部调查对象中,大学生喜欢自己性别的占76.5%,不喜欢的占8.8%,无所谓的占14.7%。与10年前刘达临教授主持的《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比较,其中不喜欢自己性别的男大学生为4.72%,比10年前上升了2.1%;不喜欢自己性别的女大学生为14%,比10年前下降了1.6%;持无所谓态度的还降低了4.4%。从前面对大学生性心理的分析来看,大学生对自己现有性别的喜恶与十年前比较没有太大的变化,约八成的大学生能悦纳自己的性别,女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现有性别的比例有所降低,这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所提高,这给女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背景。(二)对性别选择的心理倾向在《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现状调查》中,“如果能选择性别,你愿为男还是为女”的结果是:愿意为男性的占57.3%,愿意为女性的占23.5%,无所谓的占19.2%。无所谓的比10年前下降了7.3%。但从男女大学生对性别选择的心理倾向来看,男大学生愿为女性的比例下降,有6.5%的男大学生愿意选择为女性,比10年前下降了1.6%;女大学生愿为男性的比例降低(且降低的比率较大),有32.8%的女大学生愿意选择为男性,比10年前下降了9.0%。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社会在对女性的人文保护和社会保护措施加大的背景下,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受到极大冲击,“做女人真好”的广告词反映了一部分男大学生选择相反性别的心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代社会对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男大学生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出现了异性化的心理倾向。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愿意为男性的大学生数是愿意为女性的2.4倍强,且仍有近1/3的女大学生不愿为女性,远远高于男大学生不愿为男性的比例。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在性别上的自贱心理较男大学生严重。无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存在的这种异性化心理倾向,都是一种不健康的性别自贱心理,这种心理将会影响其对社会性别角色的认同,从而影响到现有性别角色在社会上的表现。如果这种心理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就会对成材带来不利影响。二、性生理成熟带来的情绪波动《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现状调查》数据显示:男大学生对遗精的情绪反映是:感到“羞愧”、“厌恶”、,“不安”、“困惑”的共占了15.3%;女大学生对月经的情绪反映是,感到“紧张”、“厌恶”、“不安”和“情绪低落”的共占了61.0%。男女大学生由遗精和月经引起的这些负面性心理体验说明,尽管遗精和月经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自然和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其有着不正确认识,并受其困扰。男大学生对遗精的负面性心理体验,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困扰。一些男大学生受“一滴精十滴血”、“遗精会大伤元气”的错误认识影响,对遗精感到恐慌担忧,焦虑不安;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是自己思想肮脏、卑鄙所致;有的认为自己的行为(如自慰)下流、堕落才会导致遗精。由于对遗精缺乏正确认识,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感到难以接受,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但遗精的现象却仍然存在,于是扰乱了睡眠,导致神经衰弱,出现失眠、头晕、头痛耳鸣等。这些症状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心理负担,一方面怕别人知道后嘲笑、蔑视自己,把这种担心恐惧郁积心中,闷闷不乐;另一方面又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遗精的问题上不能自拔,出现了恶性循环。个别大学生因此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影响了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事例,在国内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心理咨询报告中,也常有报道。因此,大学生正确认识遗精现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精满自溢”,适度的遗精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现代医学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除人体内的紧张,形成一种生理上的平衡,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如果遗精过于频繁,它对身体可能有不利影响。为此,一方面要减少对与性有关的内容的关注,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等集体活动,另一方面,不穿过小过紧的内裤,睡眠时减少俯卧睡姿,下身不要过重受压迫,保持生殖器官的卫生等,都有助于减少遗精的发生。月经是女性走向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自然而且正常的生理现象。每个女同学都有自己的月经周期,随着月经的周期性变化,她们的食欲、性欲、情绪、记忆力等方面的生理活动都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相当多的女大学生还会有诸如头痛、疲乏、腹痛等的身体不适感。部分女大学生还可能出现痛经和有着烦闷、焦虑、易怒或者沉默寡言、消极抑郁甚至恶心、呕吐等身心体验的经前期紧张综合症。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英国女作家埃琳娜·谢泼德写过“月经应该是无痛的,这是大自然所规定的。”但仍有20%的左右的女性出现痛经。痛经有生理上的原因,但通过医学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90%的痛经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经前期紧张综合症,是女性在月经来潮前出现的经常性月经功能失调,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抑郁、不安的情绪所致。这主要是因为缺乏有关的性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月经本是女性的正常生理现象,如果母亲或老师都在女孩初期来潮前做好一些思想工作,就不会使她们由于心理紧张而造成痛经。它也可通过女性自身有意识的调节,予以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