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语言的历史演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历史语言学【学习提示】本章介绍了历史语言学的主要内容。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有:第一节:关于语言起源的假说及其评价、有关语言起源的科学研究及基本结论。第二节:语汇的发展、语言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及根本原因、语言发展的三个规律。第三节:社会方言的几种类型、地域方言的成因、亲属语言的谱系。第四节:语言接触的类型、词语借用的方式、双语现象及其分类、语言融合的方式、语言混合的类型。本章主要要求了解语言发展演变的各种原因和规律,区分发展演变的各种不同方式。第一节语言的起源关于语言起源的假说近代科学的兴起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使语言起源的神学解释已为学者们抛弃。关于语言起源的各种各样的理论主要的有这么几种:(一)各种声音论1)摹声论。即“汪汪说”(bow-wowtheory)或“叮咚说”(ding-dongtheory)。2)感叹论。即“呸呸说”(pooh-poohtheory)。这种理论认为语言起源于情感激发的自然喊叫,如对某人某物不高兴甚至讨厌时就会发出poop-pooh(呸!呸!)之类的声音。3)劳动叫喊论。即“咳哟说”(yo-he-hotheory)。上述各种理论都有一定道理,因为各种语言里都有一些摹声词和感叹词等,但任何语言里这类词占的比例都很小,绝大多数词的起源都是无法用这类理论来解释的。(二)社会契约论这种理论不合乎逻辑,既然没有语言,没有交际工具,彼此之间又凭什么来讨论来商议呢?不过,这种理论看到了语言的一个本质特点——语言的社会性。(三)手势论手势论是以身体姿态的表达来解释语言的起源的一种理论。手势论只能说明人类在产生有声语言之前,主要是用手势、体态等进行交际,但不能说明有声语言是由手势等变来的。因为手势等不具备有声语言所必须的声音材料,不可能变成声音。(四)劳动创造论劳动创造论是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在语言起源问题上的体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两部著作中曾对语言起源的问题进行过论述。劳动创造论的基本观点有三点:第一,语言、思维、人、人类社会是同时产生的;第二,语言是在人们的劳动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三,人类的语言从产生时起就是有声语言。劳动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即生理条件、心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生理条件指发音器官。心理条件指能进行抽象思维的大脑。社会条件指人类社会的形成的产生的交际需要。语言产生的过程就是上述条件的产生和成熟的过程。思考与练习一、关于语言起源问题有哪些主要的假说?试加以评价。二、劳动的叫喊的学说与“劳动创造语言”的区别是什么?三、试述现代科学对语言起源的看法。第二节语言的发展一、语言要素的发展(一)语音的发展语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语音区别性特征的变化语音的发展变化,首先表现在语音区别性特征的变化上。比如上古汉语,在发音部位上没有唇齿这一区别性特征。大约在10世纪前后,汉语发音部位中才出现了唇齿这一区别性特征。《广韵》以前只有双唇辅音“帮[p]滂[p‘]并[b]明[m]”,后来才从双唇辅音中分化出了“非[f]敷[f‘]奉[v]微[]”四个唇齿辅音。语音区别性特征的变化也表现为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消失。如中古汉语中有一套浊塞音,如[b][d]等,后来,这些浊音消失了,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就没有“浊音”这一区别性特征了。2.音位系统的变化音位系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音位的出现、原有音位的消失和音位组合关系的变化三个方面。在古代汉语中,没有[t、t‘、]这三个音位,到了大约15世纪前后,这三个音位才出现。在古代汉语中,有“入声”这一调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消失了。[f][f‘][v][]的出现,也是新音位的出现,[f‘][v][][b][d][]的消亡,也是原有音位的消亡。音位组合规律的改变也是常见的。如古代的[p][t][k]既能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又能出现在音节的末尾。(二)语汇的发展语汇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语的替换和词义的变化。1.新词的产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不断地创造或发现了一系列新事物、新现象。于是就导致了新词的产生。例如,近些年来出现的“电脑”、“软件”、“电传”、“光盘”;“下岗”、“并轨”、“再就业”、“希望工程”、“可持续发展”等新词,都与新事物、新现象有关。产生新词的方式主要有构词、借词、仿造词等。2.旧词的消亡词的消亡往往与所表示的事物现象的消亡有关。比如“天子、诸侯、宰相、嫔妃、太监、科举制”等等,这些词所代表的事物,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已不复存在了,所以这些词也消亡了,只是在特定的场合下还可使用。3.词语的替换词语的替换是事物现象本身依然如故,只是对它们的称谓由甲改换为乙。如“戏子、马夫、听差”这些词,由于它们含有轻蔑的感情色彩,不符合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人们便用“演员、饲养员、通讯员”取而代之。4.词义的变化1)词义内涵的变化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有些词表面上看来没有什么变化,但其内涵古今不同。比如“鲸”。又如“心”古人长期认为是思维器官,现在人们知道心是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又如“革命”这个词在古汉语中是指王者易姓,如《易经》所说的“汤武革命”,革命就是更改天命的意思,因为古人认为王者是受天命而立的。但现在的“革命”则指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2)词义外延的变化词义的外延,指的是词义所指的对象及其范围。词义外延的变化可以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三种情况。词义的扩大,就是词义所表达的概念外延扩大,内涵减少。如“嘴”(觜)原指鸟的口,现在“嘴”则泛指一切动物的口,如“鸡嘴”、“狗嘴”。又如“脸”古代指妇女面部搽胭脂的部位,现在却扩大到整个面部。词义的缩小,就是词义概括的范围由大变小,词义所表示的概念外延缩小,内涵增加。如“禽”,古代是鸟兽的总称,现在仅指鸟类。又如“丈人”一词原指一般的年长的男人,唐朝以后,称妻父为丈人。词义的转移,就是一个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移到另一个范围。如“脚”在古代指的是小腿,踝骨以下走路时着地的部位则叫“足”,后来“脚”指踝骨以下走路时着地的部位,词义发生了转移。又如古汉语的“贼”指现在所谓的强盗和乱臣之流,现代汉语中“贼”指偷东西的人。3)义项的增减义项的增加或减少,也是词义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充电”,过去只有一个义项“蓄电池获得放电能力”,而现在又增加了一个义项“通过学习增加知识”;又如“底线”,过去有两个义项,一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限,另一个义项指暗藏在对方内部刺探情况或进行其他活动的人,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义项“最低要求,最低限度”。与此相反的是,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某些义项会消亡。如“慢”古代有两个义项,一个指“怠慢”,另一个指“缓慢”,现在“怠慢”这一义项基本消失,只保留了“缓慢”这一义项。4)评价意义的变化词义有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附加意义中的评价意义也会发生各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的扬升和词义的贬降。词义的扬升指词义的褒义色彩产生或加强,词义的贬降指词义的贬义色彩产生或加强,前者如英语knight,最初指“仆人”,后指“青年战士”,后又指“骑士”和“勇敢而高尚的人”;knave本义是“男孩子”、“仆人”,后降为表示“无赖”、“流氓”。词语评价意义的变化往往与理性意义的变化同时发生,因为评价意义一般总是和理性意义结合在一起的。如“骄傲”。(三)语法的发展1.旧语法要素的消亡在上古汉语中,曾有一个类似词头性质的“有”加在国名、地名、部落名等之前,例如“有虞”、“有殷”、“有仍”等等。甚至在普通名词前,也有加“有”这个前加成分的,如《尚书》中就有“予欲左右有民,汝翼”这样的句子。另外,像“有王”(王)、“有居”(居)、“有梅”(梅子)、“有北”(北方)等在《尚书》、《诗经》、《左传》等先秦典籍中也不乏其例。但到了战国时期以后,除了仿古之外,就不再加“有”表示国名、地名、部落名了。中古汉语中有一种利用类似内部屈折的变调来构成新词的构词方法。如“风”(平声)意即现代汉语中风雨的“风”(名词),“风”(去声)意即“吹拂”(动词);又如“衣”(平声)意即“衣服”(名词),“衣”(去声)意即“穿衣”(动词)。现代汉语中,除了极个别情况外,已不再用这种变调的方法来构造新词了。古代英语名词有四种格范畴,三种性范畴,现代英语只有属格以及对应的通格,主格、宾格消失了,性范畴也消失了。2.新语法要素的产生上古汉语中,诸如“一苇”、“二茅”、“三人”这样的数词与名词直接组合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那时还没有类似“枝”、“根”、“个”等表示天然单位的量词,有的只是一些表示度量衡的单位的词,如“丈”、“寸”、“钧”、“镱”等。到了汉代,才逐渐产生了“枚”、“头”、“株”、“颗”、“枝”、“根”、“朵”之类的表示天然单位的量词。3.语法系统的发展语法系统随着原有语法成分的演变和消亡、新的语法成分的产生而逐渐缓慢地发展。当这种发展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会使语法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古英语是综合性的语言随着语法范畴和形态变化的简化,分析性的成分逐渐产生和加强。二、语言发展的原因(一)社会原因语言的交际工具的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必然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变化。如在语汇发展中提到的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都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也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二)心理原因语言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而且语言的意义并不是直接与客观事物现象相联系,而是通过人们的思维认知活动与客观世界相联系的,因此语言的发展变化必然受到人们的思维认知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世界上各种语言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多都是由表示空间的词语发展而来的。例如汉语的“目前、眼下、前天、后天、上个月、下个月”等等,英语的lastday、nextday等等。这种现象就反映了思维发展对语言的影响。在词义的演变中,大多是从具体到抽象。大多数多义词的本义都比派生意义具体一些。例如“手”、“头”、“脸面”、“心脏”等等。这显然也是受思维认知因素的制约影响的。类推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心理现象,类推对语言的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由类推产生新词就是常见的现象。如汉语由“文盲”类推出不少新词:“法盲、科盲、股盲、电脑盲”等。类推也是造成词义演变的重要因素。如“工程”原来只指具体的建筑项目,后来通过类推扩大了使用范围,使“工程”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如“希望工程、菜篮子工程”等等。(三)语言内部的原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都是语言发展的外部因素,语言的发展变化,还取决于语言自身的内在因素。比如,语言和言语的矛盾运动,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影响,语言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子系统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语言与言语的矛盾:语言系统必须相对稳定,而为了适应交际内容的需要,言语又要随着语言环境不断变化。如汉语一般动宾式动词或动宾式短语一般不能再带一个宾语,但是,现在出现了大量的“登陆上海”、“进军江城”、“聚首京城”之类的动宾式动词或短语带宾语的现象。这些新现象有些只是昙花一现的临时现象,而有些则会流行开来,进入到语言系统中,从而带来语言的发展变化。语言的社会性和稳定性与言语的个人性和多变性的矛盾运动,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因素。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影响,也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如“五四”白话文运动。各子系统间也相互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语言形式的有限性、稳定性与语言意义的无限性、多变性时刻处于矛盾运动之中。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维认识的发展要求有限的、稳定的语言形式表达无限的、灵活多变的意义。这样意义必然对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使语言形式发生变化,造成新的语言要素的产生和旧的语言要素的消亡;语言形式反过来又对意义产生制约作用,造成语言意义的变化。三、语言发展的规律(一)渐变律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这是由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功能决定的。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功能决定了它的发展变化不可能采取突变的方式,而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旧的事物现象消失,新的事物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