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程教育谢绳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始建于1896年。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交通大学为实业救国,即开始兴办工程专业。三十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理、工、管三个学院鼎立的局面。1952年和1956年由于院系调整和西迁,交通大学的上海部分只剩下机电、造船等工程专业。七十年代后期,上海交通大学恢复理科和管理学科,新建人文学科。九十年代以来向着综合性大学目标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还是以工程学科为主:在我校现有19个学院中有7个为工程学院,现有16个国家重点学科中有13个为工程学科,现有57个博士点中有41个为工程学科点,现有16个博士后流动站中有13个为工程学科。目前我校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5000名(包括14000名本科生,9400名研究生,1200名留学生),其中工程专业学生约占50%。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程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集中体现了上海交通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另一方面也直接反映了我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一、继承和发扬交大办学传统,形成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上海交通大学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是我校的校训,“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是我校的精神品格,“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是我校的教学传统。这些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为我校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基础厚”为例,我校强调,本科生在校期间主要是打基础,为今后攻读研究生和工作做好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准备。交大历来重视数理基础,数学课、物理课被称为“霸王课”,学时多、要求严。昀近学校又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数理基础,增加全校学生数学分析和固体物理知识。有些专业如材料、电子等,按物理系学生要求。再以“要求严”为例,我校于1999年提出了“提高博士生论文质量八项制度”,包括:开题报告查新制度,中期考核制度,预答辩制度,创新性一票否决制度,高水平论文发表制度,学位申请一次不通过率制度,优秀论文评选制度,学位论文抽查制度等。近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校进一步明确了教育观念的“三个基点”,即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其中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加强德育,终身教育的核心是优化基础,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同时,提出要推动人才培养的“三个转变”,即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的转变,分别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过程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我校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通过几年大力度的投62入、改革和建设,逐步形成科学、系统、高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宽厚型、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上名列国内前茅、亚洲先进,并在若干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二、拓展教学平台,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构筑教学平台是实现“基础厚”的主要措施,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改革:首先是修订培养计划。学校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进行了两次全校范围内的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1998年是国家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一次修订,重点是拓宽和整合,专业数从原来的50个减至34个,调减幅度为32%,其中工学类专业调减幅度为44%。2001年是按照推进和完善学分制的要求而进行的修订,新的培养计划要求选修课的学分数占总学分的30%以上。在按理、工、文、管、农等学科门类构建基础教学平台的同时,还分机类(包括机械、动力、材料、船舶、土木等)、电类(包括电子、电气、信息、通信、控制等)、综合类(包括生、化、药、农、环境等)和文管类等类别构建了若干大学科教学平台。第二是学科和专业的整合。2001年,管理学院将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整合为工商管理,农业与生物学院将原8个专业整合为5个专业。今年年初,学校将原电子信息学院和电力学院合并,成立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将原机械工程学院和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合并,成立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这种学科和院系体制的调整今后还将继续进行,目的是按更宽的学科平台进行招生和培养。此外,我校每年增设若干新专业,先后增设了环境工程、生物工程、日语、行政管理、电子科学和技术、光信息科学和技术、信息安全工程、软件工程、药学、临床医学等。今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成为具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权的全国六所高校之一,这为我校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更快适应市场需求,形成自主办学、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第三,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学第二学位。现代社会由于科技发展迅速,学科交叉融合,仅有一个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已经难于适应社会的需求。目前大约有2/3的学生选学第二学位,其中50%可获双学士学位。跨学科选学课程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全校几乎全部学生选学“现代生物学导论”,工科学生也可选学文、管、经贸等方面的课程。在研究生阶段,鼓励学生到研究院、中心等交叉基地中开展科研工作。昀近学校成立了设计与媒体学院,鼓励培养文科—工科(信息)交叉的学生。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重实践”是我校的教学传统之一。在国家“21l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我校建成了一批基础课教学基地、实验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设施。七个基础实验室首先通过了教育部委托上海市教委主持的“双基评估”,工科物理、数学两个基地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中期评估,文化素质基地正在接受评估。昀近,教育部又批准我校建立“国家生命科学和技术人才培养基地”。63在这些实验基地和中心的建设中,我校特别注意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目前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比例已从原先的17%左右提高到40%以上。其中物理实验室引进的PASSCO和LAYBOLD系列实验,可由学生自由设计组合成各种实验,如23套PASSCO可组合成150种左右实验,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目前物理、电工电子、机械、化学化工等实验室实行或部分实行了学生自由选择实验科目和时间,实验室全天候开放的制度。我校新修建的“工程训练中心”,建筑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可同时接待800名学生实习,形成机械制造、电工电子、先进制造技术、智能控制、创新实践五大模块。交大每个二年级的学生都必须在工程训练中心受训。除传统的车、钳、刨、铣、磨、铸、锻、焊、热处理,还有CAD、线切割、电子与电工训练。2001年工程训练中心完成的训练任务达到35万学时。学校安排工科学生在三年级进行生产实习,四年级结合科研或生产实际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为了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我们给工科学生开设科技史课程,建立物理开放演示实验室,筹建航运史、造船史博物馆,还广泛开展学生科技活动,实施PRP和PEP项目,鼓励本科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早期进入科学研究和实验研究,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四、提倡个性教育,正式启动新一轮学分制改革我校从2001级学生开始实行完整意义上的学分制改革。允许学生自由地选科、选课、选师、选时。这一改革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以学生为中心”思想的树立。3400多名同学上学期和本学期的选课,一次成功。管理软件的开发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情况表明,学分制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育主体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推行和完善学分制改革以来,得到了绝大多数师生的拥护、支持和配合,这些是学分制取得进展的基本因素。推行和完善学分制的主要目的是:一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使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培养创新人才;二是调动教师教书育人、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三是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信息化程度,建立教学管理新体系;四是实行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合理配置;五是推进国际化进程。我们认识到,实行完整意义上的学分制,是教学管理领域的一场革命,不少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观念有待更新,管理软件的开发任务还很重,这些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努力和完善。五、开展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性合作,推进国际化进程开展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和交流,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质性合作,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是我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发展的一大战略。2000年8月,我校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签署了共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学院的协议,并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参照密歇根大学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行机械工程学科“4+2+3”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有三届212名学生参加本项目,先后已有12门课程用外语讲授,其中8门由密歇根大学教授讲授。派往密歇根大学进修的前二批9名青年教师已经回国,每人带回了l—642门课程,目前第三批4名教师仍在密歇根大学进修。该项目实施两年来,受到教育部领导和各高校的广泛关注以及学生的热烈欢迎,大大提升了我校机械工程学科的地位、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国际化的进程,并因此获得了PACE项目总价值2.2亿美元的设备和软件的支持。由倪军教授和李杰教授倡导,机械学院建立了跨国工业创新中心(IIC),已有美国GM、RA、JC,日本TOSHIBA,中国海尔等10家国际著名大公司加盟该中心。美国通用汽车(GM)还在我校机械学院建立了中国也是亚洲第一个汽车卫星实验室。学校要求和鼓励每个二级学院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双语教学和国际化进程。目前,我校管理学院与加拿大UBC、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与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电信学院计算机系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网络学院与日本庆应大学、韩国延世大学以及我校与法国四所中央理工大学等都正式签订了人才培养的协议,开展学分相互认可、联合授予学位的实质性合作。同时,学校在“985”项目中设立专项,支持教师使用外文教材、用外语授课的改革,目前已有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在内的约80门课程用外语授课,明年为100门左右。我校留学生也明显增多,2001年底在校生己超过1200人,留学生规模进入全国高校前六名。六、提倡全面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高层次人才,学校注意实行科学教育、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在人文教育方面,除开设德育课外,还开设了文学、艺术、音乐、科技史等选修课程,建立“程及美术馆”,积极支持学生组织交响乐团(代表上海大学生)、管乐团(去年获世界音乐比赛业余一等奖)和各种社团,邀请高雅艺术团进校演出,举办名人、名流讲座等,以此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人文素质。同时还在每年暑假组织学生赴偏远地区进行社会实践,让同学在投身社会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程教育以我校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基础,在正确的办学方略的指导下,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0年11月,教育部组织了对我校本科教学优秀评估,给予高度评价。2001年1月,教育部明确上海交通大学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继2000年和2001年我校分别有2篇和3篇博士论文入选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之后,2002年又有4篇博士论文被评选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我校学生在一系列国际、国内大学生重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001年7月,在荷兰举行的“第14届世界管乐大赛”上,我校大学生管乐团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一等奖;2001年8月,在FIRA2001机器人世界杯比赛中,我校机器人足球队获得中型全自主项目(RoboSot)的冠军;2001年9月,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我校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9月,在第2l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我校乒乓球队获男子团体冠军、男子单打冠军、男子双打冠军、男女混合双打冠军等3.5块金牌;2002年4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第四届全球商务挑战赛”上,我校管理学院代表我国高校商学院第一次应邀参加该项赛事,即以优异的成绩夺得亚65军;2002年3月,我校大学生参加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第26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这是国际计算机领域面对全球大学生的昀高水平竞赛,在全球67个国家、3082个团队预赛的基础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