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当前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中的问题与建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讲:当前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中的问题与建议(讲四点)(重新整理)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本讲主要结合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宏观调控的实践及所采取的对策执行情况,首先分析了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局势的主体特征、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在具体制定执行中的尴尬与困境;其次,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效果的对策性建议,尤其是总结了越南金融动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对宏观调控的启示。通过学习应重点思考:(1)当前的宏观经济金融局势的主体特点究竟表现在哪里?(2)当前宏观经济金融运行中所有问题的主要症结何在?(3)对于2003年下半年以来所采取的措施,究竟如何评价?(4)下一步中国宏观经济金融调控的重点在哪里?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宏观经济金融调控?(5)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及其对宏观调控的冲击与建议。该讲基本内容:一:我国近年来宏观调控的回顾与总结;简单评价我国不同阶段的宏观调控措施与效果时间1998年--2003年2003下半年--20082008年--2010年初2010年初--至今内容下半年年初背景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在国际压力下不能贬值;贷款质量差;银行“慎贷”,流动性陷阱;出口下降,经济需要内需来拉动。“非典”冲击;钢材、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品投资过热;资产价格上涨过快;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热钱”大量流入。由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攀升;房地产热;雪灾和地震灾害冲击。国际经济复苏步履维艰、主权债务危机冲击加大、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国际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人民币面临着升值压力及较强的通胀预期。目标CPI控制在3%;经济GDP增长在8%以上;人民币不能贬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3%以内;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发展为全面的通货膨胀,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经济结构调整。2008年提出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2009年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左右;国际收支状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改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结况继续改善的目标;“一保一控”构发展方式。主要措施取消信贷规模控制,实行完全的资产负债管理,存款与贷款比率不得高于75%,征收20%的利息税,发行特种国债,成立121文件控制房地产过热;恢复信贷控制;金融体制改革;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幅度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适度提高利2008年由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大范围实施调整振9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4次上调利率;恢复30年期国债的发行;公开市场加快货币回笼力度;房地产新规;贷款资产管理公司,大力开展消费信贷,赤字财政政策,多次降低利率。率;农村税费改革;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兴产业规划;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乡就业;推进自主创新。新规(不仅是贷款问题,还影响了流动性);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效果评价GDP达到了8%;人民币不但没贬值反而升值;物价持续下跌。经济连续5年保持在10%左右的高增长;物价总水平波动幅度加大,通货膨胀一度严重。GDP比上年增长8.7%;粮食产量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物价一度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经济保增长目标基本实现、但是结构调整步履维艰、通货膨胀预期依然高企、稳定物价的难度很大。存在资产泡沫经济结构房价上涨过的问题(房地产),下岗失业人数。矛盾突出,三大产业比例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依然偏大;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引发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的因素仍然存在;房价依旧高居不下。快;金融资产存在泡沫;外汇储备增幅过快,人民币升值及货币通胀预期加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是份额突出。原因分析将物价问题看的过重;信用建设滞后;改革的系统性不强;单纯采取凯恩斯政策,忽视弗里德曼政策;央行独立性与合作性不够。投资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依然偏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房地产调控涉及很多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衡;积极的财政政策未能及时退出;结构性通货膨胀因素导致全面物价上涨压力。一揽子刺激计划及天量信贷导致货币流动性过剩;贷款资金的用途监管不力导致其流向股市及房地产领域;政策出台过于密集,超短期化;政府政策措施和调控效果不稳定。附录一:97.98亚洲金融危机的回顾及启示:(4.25)1997年以前的泰国,是与马来西亚和印尼齐名的“亚洲三小虎”之一。从1990至1996年,泰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约达8%。1995年,泰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2500美元,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突然来袭,犹如一场剧烈的台风,横扫了这个从经济到旅游都一度炙手可热的国度。-1.4%,-10.5%,这分别是泰国1997和1998年的经济增长幅度。大厦绝不是在一天之内倒塌的。时至今日,我们当然已经知道,泰国当年引进外资、迅速推进金融自由化的一系列改革,其实就已经埋下了忧患的种子。反观今日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持续了数年,经济总量甚至超过了英国,位居全球第四。亚洲巨人的崛起举世瞩目。同时,外资热钱大量流入,短期外债比重偏高,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整体经济过热,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所有这些现象无一例外地牵动了我们警惕的神经,似乎在暗示着我们:切勿过早地陶醉,想想那前车之鉴吧!此时的我们,是否也潜藏着危险的基因呢?诚然,比起当年的亚洲伙伴,我们的优势还是明显的。除了充裕的外汇储备后盾,还有历经打磨日渐娴熟的尽管如此,这等经济问题一旦应对不当而可能造成的灾难性损失,是万万不容我们掉以轻心的。所以,对这段历史的重思和对眼下现实的考量,毫无疑问,仍旧有着不凡的意义——防患于未然,繁荣才会来得更持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是健康的。但从居安思危的角度我们也不难找出一些危险因素,包括跨境资金大量流入、短期外债比重偏高、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房地产价格涨幅过快以及外资的优惠过多等。这些不太健康的因素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泰国、日本,都可以依稀找到它们的影子。从金融业改革开放的进程看,我国目前正处于金融机构健全性改革、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利率、汇率和资本市场等市场化改革三头并进的时代,这一历史特征与1990年代的泰国也非常相似。正因为当年没有处理好三大改革之间的关系,所以泰国经济在1997至1999年受到了非常沉重的打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确保我国经济能保持健康发展势头,我们认为,结合日本、泰国金融危机之前的历史,对我国当前的一些潜在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从中找出应对之策是非常必要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前的泰国:由于泰国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始发国,而且其病症颇具典型意义,因此我们就从泰国先谈起。受各种因素影响,1989年香港曾一度出现了信心问题及走资、迁册、移民浪潮,内地的外商投资也明显下滑。从那个时候起,泰国就定下了宏伟计划,一方面想吸引更多外资以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试图把曼谷建设成与香港相媲美的国际金融中心。为此,泰国颁布了一揽子措施,迅速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步伐。泰国1989年实行利率浮动,1990年允许外汇自由兑换,之后又陆续推出了许多自由化措施,包括允许境内外汇结算,证券投资及居民对外投资1000万美元以下可自由汇出,居民对非居民贷款不受限制,居民可以自由对外举债,外债本息汇出无须经过事先批准,商业银行可以进入境外货币市场自由发债,以及大力发展货币期货和期权、国债期货、利率期权和调期等衍生金融工具等。与此同时,泰国还积极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国内货币市场,努力将国内的资本市场国际化。1993年泰国引进OUT-OUT(从国外吸收存款和借款,在外国以外币形式贷款)和OUT-IN(从国外吸收存款和借款,在泰国以外币形式贷款)的国际银行业务,1995至1996年又将开办国际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升格为全面银行,允许它们增设机构,使外资银行的数目迅速接近本土银行。泰国上述一系列改革确实达到了引进外资、加速经济发展以及培育金融市场的目的。但是,它们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为金融危机爆发埋下了不安定因素。其一是境外资金大量流入,民间机构借外债的风气非常盛行,导致泰国外债总额节节攀升至1996年底的857亿美元,而且短期外债比重超过50%。其二是大量外资流入房地产行业,金融公司投放于房地产的贷款比重也高达25%,致使空置率偏高,地产商面临着开发用外汇、售房收入收泰铢的货币错配风险。其三是金融自由化和外资的大量流入,使泰国股市、楼市乃至整体经济都出现过度的繁荣。从1990到1995年,泰国GDP的平均增幅高达9.04%。经济过热使房租、楼价、劳工价格和消费品价格全面上扬,严重削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导致经常项目赤字急剧扩大,泰铢面临贬值的压力。其四是泰国虽然迅速推进金融自由化,但泰铢仍然钉住美元,以致泰铢汇率逐渐被高估,矛盾被积累至一触即发的地步。其五是泰国政府没有贯彻金融机构改革优先的原则,金融自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步伐过于急促,以致当六年间市场化改革基本到位之后,本地银行及金融机构的素质仍然很差,金融人才仍然很缺乏,监管法规也很不完善。甚至当衍生产品市场迅速发展之后,泰国央行的大部分监管人员仍然对此缺乏认识。最后是金融自由化不仅发育了过度繁荣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还为外资大规模撤出提供了便利。最突出的是危机期间外资金融机构针对泰国经济出现的问题和监管上的漏洞,运用舆论攻势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操控市场,对危机的孕育、恶化和扩散起到了巨大的破坏性作用。其中,过早发育的衍生产品市场更为对冲基金利用其杠杆效应,以超出实际资金量数十倍的效应来冲击泰铢和资本市场提供了大好机会。在外资及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泰国损失极其惨重,仅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泰铢就贬值了56.7%,楼价跌幅超过了35%。最后,泰国91家金融公司中,被关闭和接管的超过63家,15家本地银行中未被政府接管或外资控制的仅剩下4家。金融市场中的不安定因素从泰国及其他国家在危机期间的惨痛经历看,我国经济金融领域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因素确实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首先是挥之不去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与此相关的境外资金的持续大量流入和短期外债比重的快速上升。自2003年以来,在西方国家政府及投资银行的肆意炒作下,境内外出现了非常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加上我国长期实施刺激出口、鼓励外资的政策,因此,国际收支一直处于大幅顺差的状况,每年顺差的规模约在2000亿美元即1.6万亿人民币左右。跨境资金的持续大量流入,一方面导致我国基础货币投放增加,经济领域出现明显过热的迹象,央行不得不靠发行票据来回笼资金;另一方面,由于加息势必会减少投机者的机会成本,从而刺激更多的境外资金流入,因此,我国不得不对加息尤其是存款加息采取慎重的态度,这难免会使政府遏制经济过热和房地产泡沫的努力面临市场化手段的局限性。这与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所面临的困局是比较相似的。在资金大量流入的同时,我国外债余额于2005年底达到2810亿美元,其中短期外债余额高达1561亿美元,比重为55.56%。虽然我国外汇储备充裕,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均在安全线之内,而且短期外债比重较高与2001年调整统计口径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短债比重从2002年底的31.4%,跳升至2004年3月底的40%以及2005年底的56.56%,大幅偏离国际公认的25%的警戒线,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短期外债过多,对一般企业而言,一旦形势逆转可能会面临被集中索债及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对那些借外汇收本币的企业来说,可能还会像泰国房地产企业那样,面临着债务负担在贬值情况下因货币错配而骤然加重的困局。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受打击最重的几个国家短期外债比重都相当高;其中,韩国高达67%,印尼高达62%

1 / 8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