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孝文帝改革练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课练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第三单元孝文帝改革【课堂真题演练】8.(2008·江苏)【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答案】(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4.(2012·山东)(8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4分)(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4分)【解析】(1)关键在于抓住两次改革的社会背景,商鞅变法是处在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是民族融合的加强。举例依据教材内容。(2)商鞅变法促进就秦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物质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的统一作出了贡献。【答案】(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课后巩固练习】阅读下列材料:课课练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材料一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材料三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导致“魏之衰弱”的理由。(2分)(2)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2分)(3)材料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4分)【参考答案】理由:急于汉化,导致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北魏军力。(2分)(2)问题:汉化的鲜卑贵族日益腐化堕落:鲜卑民族内部出现分化。(2分)(3)不同:用辩证和发展的视角评价孝文帝改革,比较客观公允。(2分)(4)因素: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研究方法、史料占有、史观不同、个人因素等。(任答4点,每点1分,共4分;若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6.(2010·福建)(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的认识。(9分)【解析】(1)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2)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第一问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问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课课练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涟;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7.(2010·浙江)“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阅读些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苏氏演义》卷上(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4分)(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6分)【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第(1)问从材料中归结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况。第(2)问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从中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成效。【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化;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4分)(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9.(2008·广东单科·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2分)(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分)(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4分)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