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学情分析(1)本课题使学生对微观世界开始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此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走向深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2)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氧气等物质的性质,在小学自然常识及初二物理学习中已经有了关于物质的三态变化及物质的热胀冷缩等知识储备,也有了关于水分的蒸发与凝结、糖块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等丰富的生活经验,有些学生也对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有着强烈的探究欲,这是本次探究活动的一个有利的契机。(3)通过“1+1≠2”的实验造成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具备了兴奋的思维状态,形成了对此问题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老师通过小石子与细沙混合后总体积减小的实验,对学生进行思维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大胆对物质的构成作出假设。教师又适时地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投影片《苯分子》、《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及自制课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物质是由微观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教师又通过氨水在空气中扩散的实验,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的探究,通过抽象思维得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重点和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理解分子、原子的特性;能够通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的认识,总结出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起学生对物质构成奥秘的探究兴趣。通过“1+1≠2”的实验造成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用小石子与细沙混合后总体积减小的实验,对学生进行思维点拨,引导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的图片及自制动画《水分子从湿衣服上运动到空气中》,让学生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引导学生得出物质是由微观的粒子构成的结论。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从中推出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特性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通过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本质的探究,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对化学变化本质的认识,得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四、教学方法和媒体引导探究教学、实验探究、计算机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式与媒体提问: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一直让我们困惑不解。例如,湿衣服为什么可以晾干?为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学生间讨论,交流,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提出2什么能够闻到远处的花香?温度计为什么可以测量温度?你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吗?引言:同学们提出了很多一直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的答案能在这次探究活动中找到。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1)学生实验“1+1≠2”:用两支20ml的注射器抽取10ml酒精及10ml滴有红色墨水的水,将两支注射器中的液体混合到一支注射器中,观察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2)演示实验一烧杯小石子与一烧杯细沙混合。(3)直观信息①投影片《苯分子图像》、《硅原子构成的文字》。②动画片《水分子从湿衣服上运动到空气中》。引入新课:通过以上实验及对投影片、动画片的观察,我们已经切实感受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的粒子构成的,也感受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探究分子和原子。板书:分子和原子探究活动: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引言:进一步观察《苯分子图像》、《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你对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和原子的特性有哪些认识?板书:(一)分子原子很小,但真实存在。(二)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引言:下面我们来做一组小实验,通过实验你对分子和原子又有哪些认识?学生实验:①分别将温度计放在冷水和热水中,观察温度计水银柱的变化;②加热试管中的水,观察加热前后,水的体积变化。板书:1.分子、原子间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学生实验:分别用注射器压缩空气和水。板书:2.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演示实验:氨分子在空气中的运动。①提出问题:酚酞为什么会变成红色?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为两类:可以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的及不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的问题。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运用简单的实验引导从宏观现象联想至微观粒子,使学生领悟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指导学生观察投影片,让学生感知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指导学生观察电脑动画,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通过对投影片的进一步观察,学生可以认识到分子、原子都非常小,而且分子或原子间有间隔。指导学生实验,并与学生一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指导学生实验,并与学生一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同桌同学合作完成实验,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混合后液体总体积为什么减少?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领悟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察投影片。观察动画片。观察投影片,讨论,交流。学生做实验,并讨论得出对分子、原子特性的认识:分子、原子间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学生做实验,并讨论,得出对分子、原子特性的认识: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固体、液体问题。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电脑辅助教学。电脑辅助教学。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实验探究。3②提出合理假设。③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Ⅰ.用干净的烧杯配好酚酞溶液,静置一会儿,观察现象;Ⅱ.用干净的烧杯配好酚酞溶液,将其单独放在大烧杯中,观察现象;Ⅲ.用干净的烧杯配好酚酞溶液,用滴管吸取少量浓氨水,滴入烧杯中,观察现象。④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学生实验:纸上层析板书:(三)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学生实验:分别将红墨水滴到冷水和热水中,观察现象。板书: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引言:通过以上实验探究,我们认识了分子、原子的特性,那么,你能否解释,刚才我们所提出的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困扰着你们的问题呢?提出问题:你能解释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吗?板书:探究活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思维点拨:自制课件动画《水蒸发与水分解》。提出问题:通过以上探究活动,我们认识了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及物理变化与化学的本质区别,那么什么是分子和原子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提出合理的假设。学生提出的假设可能有:(1)酚酞溶液放置一会儿,才会变色;(2)大烧杯上的某种物质使酚酞溶液变色了;(3)构成浓氨水的粒子跑到酚酞溶液中去了。针对学生提出的假设,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学生可得出结论:氨分子运动到盛有酚酞的烧杯中,使酚酞变成红色。指导学生实验,并与学生一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使学生对分子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指导学生实验,并与学生一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和学生一起讨论,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本质。指导学生观看动画,引导学生对两种变化进行比较与分析,进行讨论和交流。指导学生观看动画,引导学生分子间间隔较小。观察实验。分组讨论,提出合理的假设。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对得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由每组代表陈述结论,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做实验并讨论,得出对分子、原子特性的认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学生做实验,并讨论,得出对分子、原子特性的认识: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学生讨论,交流,评价。观看动画,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交流,得出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的认识。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学生讨论。电脑辅助教学。电脑辅助教学。师生讨论。4呢?板书:探究活动: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思维点拨:自制动画课件《水分解》、板书:(一)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二)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课堂小结:1.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与整理。2.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对化学变化的本质进行比较与分析、归纳与概括,得出对分子、原子的本质认识。在师生共同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在化学变化前后发生改变和不发生改变的粒子,引导学生总结分子发生改变后,物质化学性质的改变,从而归纳总结出分子、原子的概念。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观看动画,师生共同进行讨论、交流、评价,完善对分子、原子所下的定义。归纳、整理知识,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三、课后反思本节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激趣导入新课,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进入课堂。通过苯分子图片和相关的数学计算,使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分子真实存在,分子体积小、质量小。品红扩散实验加入的动画演示,弥补学生想象力的不足。通过这个课件和浓氨水和酚酞溶液“交流”,让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进行信息处理,使学生清晰认识到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1+1是否一定等于2”这个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它已经打破了数学上的简单加和运算。由于100水和100究竟混合后体积小于200,学生难理解,不能准确分析,加设的操作简单、可见度强的宏观模拟实验——黄豆与小米的混合,使学生通过类比很容易理解微观离子间是有间隔的,使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注重了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来完成实验,使课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让学生自主设计成为学习主人,让学生转化思想——做探究、做实验,不一定进实验室,生活才是一个大课堂。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