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考试用时: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论散文(有删改)粱实秋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象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布丰说:“文调就是那个人。”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截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散文的文调虽是作者内心的流露,其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艺术仍是所不可少的。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福楼拜是散文的大家,他选择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在万千的辞字之中他要去寻求那一个——只有那一个——合适的字,绝无一字的敷衍将就。他的一篇文字是经过这样的苦痛的步骤写成的,所以才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福楼拜致力于字句的推敲,也不过是要求把自己的意念确切地表示出来罢了。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的状态。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现象。散文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不肯割爱的人,在文章的大体上是要失败的。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是要写得自然。1.对“散文的文调”的内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散文的文调”是指作家在文章中表现的人格思想B.“散文的文调”是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性格C.“散文的文调”是指作者散文作品中特有的风格D.“散文的文调”是作品中不可形容的妙处解析:从喀赖尔、布丰的话和第2段文字不难看出。答案:C2.下面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A.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即能真实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B.散文的美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C.散文要写得亲切、活泼、自然,避免堆砌、用典D.散文美妙多端得力于作家对散文艺术的追求解析:文中说“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未说不能用典。答案:C3.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散文最不容易处置是因为散文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B.因为散文的美妙不可捉摸,所以不必太在意散文的艺术C.福楼拜的散文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与他锤炼语言是分不开的D.作者个人的心情在文中真实地流露出来,散文的文字就自然流畅解析:A.原文说“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B.文中说散文的“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艺术仍是所不可少的”。D.文中说“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答案:C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公著明,睢宁令襟卓先生公子也,为人豪爽无馁怯,为新城王季良内弟。季良家多楼阁,往往见怪异。公常暑月寄宿,爱阁上晚凉。或告之异,公笑不听,固命设榻,主人如言。嘱仆辈伴公宿,公辞曰:“生平爱独宿,不解怖。”主人乃使炷香于炉,请衽①何趾,始息烛覆扉而去。公就枕移时,于.月色中,见几上茗碗,倾侧旋转,不坠亦不休。公咄之,铿然立止。又若有人拔香炷,炫摇空际,纵横作花缕。公起叱曰:“何物鬼魅敢尔!”裸裼②下榻,欲就捉之。以.足觅床下,仅得一履,不暇冥搜,赤足挝摇处,炷顿插炉,竟寂无兆。公俯身遍摸暗陬,忽一物腾击颊上,觉似履状,索之,亦殊不得。乃启覆下楼,呼从人爇③火烛之,空无一物,乃复就寝。既明,使数人搜履,翻席倒榻,不知所在。主人为公易履。越日,偶一仰首,见一履夹塞椽间,挑拨而下,则.公履也。公益都人,侨居于淄川孙氏第。第綦阔,皆置闲旷,公仅居其半。南院临高阁,止隔一堵,时见阁扉自启闭,公亦不置念。偶与家人话于庭,阁开门,忽有一小人面北而.坐,身不满三尺,绿袍白袜。众指顾之,亦不动。公曰:“此狐也。”急取弓矢,对阁欲射。小人见之,哑哑作揶揄之声,遂不复见。公捉刀登阁,且骂且搜,竟无所睹,乃返。异遂绝。公居数年,平安无恙。公长公友三,为余姻家,其所目睹。异史氏曰:“予生也晚,未得奉公杖履。然闻之父老,大约慷慨刚毅丈夫也。观此二事,大概可睹。浩然中存,鬼狐何为之哉!”(选自《聊斋志异·捉鬼射狐》,有删改)注:①衽(rèn):睡觉用的席子。②裼(xī):衣服。③爇(ruò):点燃。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于.月色中,见几上茗碗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B.以.足觅床下,仅得一履以.勇气闻于诸侯C.挑拨而下,则.公履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忽有一小人面北而.坐蟹六跪而.二螯解析:A项,都是介词,在;B项,都是介词,前者意为用,后者意为依靠;C项,前者为副词,相当于“乃”“即”;后者为连词,意为却;D项,都是连词,前者表修饰,后者表并列。答案:A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著明“慷慨刚毅丈夫”的一组是(3分)()①为人豪爽无馁怯②公常暑月寄宿,爱阁上晚凉③公咄之,铿然立止④裸裼下榻,欲就捉之⑤时见阁扉自启闭,公亦不置念⑥公捉刀登阁,且骂且搜,竟无所睹,乃返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④⑤⑥解析:②是说李著明的生活习惯。答案: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人告诉李著明阁楼上有怪异的事,他笑笑,不相信,依旧叫人在阁楼上铺上床。B.月色中桌子上摇晃的茶杯和在空中摇晃、横七竖八地划出花纹的香都在李著明的呵斥中恢复了原样。C.鬼怪捉弄李著明,在黑暗中把一只鞋子扔到李著明的脸上,还把这只鞋子藏到房子的椽子之间。D.李著明的大儿子李友三是“我”的姻亲,关于李著明的这些故事都是他亲眼看到的。解析:“香在李著明的呵斥中恢复了原样”错,原文说李著明“赤足挝摇处,炷顿插炉,竟寂无兆”。答案:B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既明,使数人搜履,翻席倒榻,不知所在。(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浩然中存,鬼狐何为之哉!(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天亮以后,他叫几个人来找鞋子,翻遍了床上床下,都没找到。(2)胸中存着浩然正气,鬼怪狐狸又能拿他怎么样呢!参考译文:李著明是江苏省睢宁县县令李襟卓先生的儿子。为人豪爽什么也不怕。李著明是新城王季良的妻弟。王先生家里有很多楼阁,经常能看到一些怪异的现象。李著明夏天常到王家来借宿,喜欢到阁楼上乘凉。有人告诉他阁楼上有怪异的事情,李公笑笑,不相信,依旧叫人在阁楼上铺上床。主人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嘱咐仆人们陪他一起睡,李著明推辞说:“我一直喜欢独自睡觉,平生还不知道恐怖。”主人就叫人在炉子里点上了香,仆人铺好了床,才熄灭了烛火关上门走了。李公躺了一会儿,在月色中见桌上的茶杯绕着圈子左右旋转,不掉下来也不停止。李著明吆喝一声,杯子马上停住了。接下来又像有人把香炉里的香拔了出来,在空中摇晃,横七竖八地划出花纹。李著明爬起来,喝道:“什么鬼怪敢这样!”他没穿衣服就下床,想捉住那鬼怪。用脚往床下寻找鞋子,只得了一只,昏暗中来不及仔细找寻,赤着脚去打那香火摇晃的地方,香立即就插回香炉里了,静悄悄的,什么迹象也没有。李著明俯下身来在黑暗中将各个角落摸遍,忽然,有一样东西飞来打在他的脸上,感觉像是鞋子,再找时又找不着了。于是他打开门走下楼,喊仆人点上烛火来照明,阁楼上什么也没有,于是又爬上床接着睡觉。天亮以后,他叫几个人来找鞋子,翻遍了床上床下,都没找到。主人便为李著明换了一双鞋。过了几天,偶然一抬头,见一只鞋子夹在椽子之间,(用棍子)戳下来,原来是李著明的鞋。李著明是山东省益都县人,客居在淄川县孙氏的家里。孙家宅院很宽阔,都闲置着,李著明只住了一半。南院靠着一座高高的阁楼,中间只隔着一堵墙。他常常看见阁楼上的门自动开关,也不把它放在心上。有一次和家人在院子里说话时,见阁楼的门开了,忽然有一个小人,面朝北坐着,身高不到三尺,穿着绿袍白袜。大家指着他看,他也不动,李著明说:“这是狐狸。”急忙拿出弓箭来,对着阁楼就要射。小人看见了,“哑哑”发出嘲笑声,然后就看不见了。李著明提着刀登上阁楼,一边骂一边搜,竟然什么也没有看见,于是便回来了。从此那种怪异的景象就没有了。李著明在那里住了好几年,安然无恙。李著明的大儿子李友三是我的姻亲,这都是他亲眼看到的。异史氏说:“我生的晚,没能见过李著明,但听父辈人说,大概知道他是个慷慨刚毅的大丈夫。从这两件事,也看出个大概了。胸中存着浩然正气,鬼怪狐狸又能拿他怎么样呢!”(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描写牧童的古诗,然后回答8—9题。牧童诗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牧童答钟弱【注】翁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注】钟弱为平凉太守,热衷于功名。8.这两首诗中都描写了牧童的笛声,请简要分析其对刻画牧童形象的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首诗都借笛声来刻画牧童的形象。前一首诗写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吹出嘹亮的笛声,隔着田垄都能听见,与那些在官场争夺名利的人比起来,牧童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后一首诗写牧童“归来饱饭黄昏后”,面对晚风中的六七里野草,悠闲地吹起笛子,表现了牧童闲适的心情。9.这两首诗表达主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能力。前一首诗的主旨已在后两句中点明,诗人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牧童的生活与“长安名利客”的官场生活进行比较,赞美前者,否定后者。读后一首诗要注意诗后的“注”,后一首诗也暗含对比,主旨表达得含蓄一些。答案:前一首诗直接将牧童生活与“长安名利客”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牧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