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潭镇中心小学黄洞分教点课时教学设计总第12课时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随堂备注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教具、学具: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促[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2.(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43:814.5:2.710:6二、探[引导探索,学习新知]教学例1。(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①出现各图中国旗的长、宽数据。②测量教室里国旗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0:40=23(4)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①学生回答长、宽比值。师板书:2.4:1.6=23②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板书:2.4:1.6=60:40也可以写成6.14.2=4060第23页(5)什么是比例?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6)找比例。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过程要求:①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②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③汇报。如:5:310=2315:10=235:310=15:105:310=2.4:1.61015=6.14.21015=4060三、练[及时练习,巩固新知]完成课本“做一做”。1.第1题: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2.第2题: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四、测[达标检测,及时反馈]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五、评[总结评价,拓展延伸]教师小结:什么叫做比例?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24页派潭镇中心小学黄洞分教点课时教学设计总第13课时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随堂备注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教具、学具: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促[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0.5:0.25和0.2:0.451:21和5:243:85和85:430.2:54和1:4二、探[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比例各部分名称。(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2.4:1.6=60:40内项外项(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如:31:61=41:812.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如:54:0.5=1.2:43第25页两个外项的积是54×43=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6.14.2=40602.4×40=1.6×60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5)归纳: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三、练[及时练习,巩固新知]1.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2.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题。四、测[达标检测,及时反馈]1.填一填。(1)5.04=2.06.1()×()=()×()(2)0.8:1.2=4:6()×()=()×()(3)4×5=2×104:()=():()()()=()()2.完成课文练习六第5~6题。五、评[总结评价,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26页派潭镇中心小学黄洞分教点课时教学设计总第14课时教学内容:P35~37解比例随堂备注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教具、学具: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促[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6:3和8:492:31和154:53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二、探[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什么叫解比例?(1)比例中共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3)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板书: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2.教学例2。(1)出示课文例题和情境图。(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10:1:101实际高度或模型高度实际的高度模型的高度(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4)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5)汇报解答情况。(6)小结: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第27页3.教学例3。出示例3:解比例5.25.1=X6提问:“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三、练[及时练习,巩固新知]完成P35“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四、测[达标检测,及时反馈]完成课文练习六的第7~13题。五、评[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小结: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28页派潭镇中心小学黄洞分教点课时教学设计总第15课时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随堂备注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教具、学具: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促[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2)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二、探[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教学例1。出示例题情境图。(1)学生填表,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2)教师:根据计算,你有什么发现?你们发现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板书:25......820061504100250教师: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一定。在这里是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用式子表示是:)(一定底面积高体积。(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①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并板书出示正比例关系意义。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第29页③用字母表示:)(一定KXY(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学生举例说明。2.教学例2。(1)出示教材第40页的例2(见书)(2)学生讨论从图中发现了什么?(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3)看图回答问题。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三、练[及时练习,巩固新知]完成教材第41页的“做一做”。(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2)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3)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4)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5)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四、测[达标检测,及时反馈]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3题。五、评[总结评价,拓展延伸]1.对检测练习进行反馈。2.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3.今天,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吗?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30页派潭镇中心小学黄洞分教点课时教学设计总第16课时教学内容:P42:成反比例的量随堂备注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具、学具: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促[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二、探[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2.教学P42例3。(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A.学生讨论交流。第31页B.引导学生回答:(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三、练[及时练习,巩固新知]完成P43“做一做”四、测[达标检测,及时反馈]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2.判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