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首页课程名称:生理学一、题目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理化特性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二、对象2008级本科三、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分配1.血液的组成、血量(5')2.血液比重、粘度(10')3.血浆渗透压、组成及生理意义(20')4.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5')5.红细胞生成原料(15')6.红细胞生成调节(10')7.课后小结(5')共80min.四、授课重点1.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生理意义2.红细胞生成原料及影响因素五、授课难点1.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生理意义2.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六、授课形式大班理论课七、授课方法与课前准备讲授、讨论了解学生已学课程,医学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同期课程生物化学内容。收集整理教学素材(图片、动画),制作PPT教学课件八、教材与参考文献1.朱大年主编,生理学(7版),人卫出版社,20082.范少光,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GuytonAC.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10thed,WBSaundersCo,Philadelphia,2000P382~4294.GanongWF.Reviewofmedicalphysiology.20thed,McGraw-HillpublishingCo,NewYork,1999九、思考题1.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生理意义2.根据红细胞生成原料及生成调节,阐述临床上小细胞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3.双语名词:bloodvolume,Hematocrit,rouleauxformation,OsmoticPressure,suspensionstability,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十、教研室审查意见主任签字新乡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2009年9月16日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课程名称:生理学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量(bloodvolume)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储备血量:小部分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SpecificGravity)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红细胞1.090~1.092(二)血液的粘度(Viscosity)水(1)血浆(1.6-2.4)血液(4-5)(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Pressure)血浆中溶质分子所产生的水移动引起的压力。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有关,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5776mmHg)区别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晶渗压:由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Na+、Cl-等,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形态。血浆胶渗压:由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一定的血容量。(四)血浆pH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血浆缓冲对,NaHCO3/H2CO3图重点介绍渗透压的形成、分类及其不同的作用。2009年9月16日第1页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课程名称:生理学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五)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实际上即红细胞比容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约55%增加: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贫血根据血细胞比容可以用染料稀释法计算血量第二节血细胞生成一、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一)造血过程包括1.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stemcells)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progenitor)3.前体细胞(precursors)(二)造血干细胞的特征:1.高度自我更新能力(self-renewed)2.多向分化潜能3.静止性4.不均一性5.表面标志二造血微环境(hemopoieticmicroenvironment)(一)造血微环境的基本结构造血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微血管、神经纤维(二)造血微环境功能对正常造血细胞增值、分化的调控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成年男性:(4.5-5.5)×1012/L成年女性:(3.8-4.6)×1012/L新生儿:6.0×1012/L正常红细胞凹圆碟形,直径约7-8μm(二)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和功能血细胞比容正常值红细胞的正常值2009年9月16日第2页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课程名称:生理学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1.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①红细胞膜有选择通透性②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③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stability)指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够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将抗凝的血静置于垂直竖立的小玻璃管中,由红细胞的比重较大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沉,正常情况下下沉十分缓慢,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ESR.魏氏法检测ESR正常值男:0~15mm/h;女:0~20mm/h影响ESR因素分析④红细胞渗透脆性(osmoticfragility)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2.红细胞的功能①运输O2和CO2②缓冲作用:四对缓冲物质(三)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1.红细胞生成: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维生素B12、叶酸、蛋白质、铁①正行调节②负性调节③整体调节(四)红细胞寿命与破坏平均寿命120天二、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功能血小板(platelet,thrombocyte):形态:呈两面微凹的圆盘状,平均直径2-4μm,平均面积8μm2,受刺激时伸出伪足。数量:正常成年人:(100-300)×109/LESR的正常值结合临床介绍一般输液时,应使用等渗溶液,只有在高渗性脱水和低渗性脱水时才使用低渗液或高渗液。结合临床介绍小细胞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血小板正常值2009年9月16日第3页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课程名称:生理学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50×109/L血小板过少出血倾向;血小板过多血栓形成见于真性血小板增多症及继发性增多功能: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与生理止血全过程(二)血小板生成及其调节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巨核系祖细胞产板性巨核细胞成熟巨核细胞胞质伸向骨髓窦腔裂解脱落为血小板进入血流巨核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的0.03%~0.05%1.正性调节:IL-6、IL-11、TPO(Thrombopoietin)2.负性调节:TGF-β(三)血小板的整合与破坏寿命:7-14天破坏:脾、肝、肺组织中被吞噬结合临床讲解血小板增多或减少导致疾病的临床症状。2009年9月16日第4页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首页课程名称:生理学一、题目第四章血液第三节生理性止血、血凝第四节血型、输血二、对象2008级本科三、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分配1.生理性止血(10')2.血液凝固(20')3.纤维蛋白溶解(10')4.ABO血型(15')5.Rh血型(10')6.输血(10')7.课后小结(5')共80min.四、授课重点1.血小板的生理性止血功能2.血型和输血五、授课难点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内源性、外源性凝血六、授课形式大班理论课七、授课方法与课前准备讲授、讨论了解学生已学课程,医学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同期课程生物化学内容。收集整理教学素材(图片、动画),制作PPT教学课件八、教材与参考文献1.朱大年主编,生理学(7版),人卫出版社,20082.范少光,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GuytonAC.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10thed,WBSaundersCo,Philadelphia,2000P382~4294.GanongWF.Reviewofmedicalphysiology.20thed,McGraw-HillpublishingCo,NewYork,1999九、思考题1.试述生理性止血过程2.试述输血的基本原则3.双语名词:bloodcogulation,PhysiologicalHemostasis,corss-matchtest十、教研室审查意见主任签字新乡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2009年9月20日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课程名称:生理学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第三节生理性止血一、生理止血(PhysiologicalHemostasis):1.定义: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生理性止血。2.指标:出血时间3.生理止血过程:(1)血管收缩(2)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初步止血)(3)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加固止血)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一)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粘附adhesion: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即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下成分结合过程。2.释放release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储存于致密体中,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3.聚集aggregation: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静息时无聚集刺激时聚集伸出伪足,同时血小板脱粒生理致聚剂:(1)ADP:血小板的聚集与ADP计量有关(2)血栓烷A2(thromboxaneA2,TXA2):使血小板内cAMPCa2+、血小板脱粒释放内源性ADP、血小板聚集。4.收缩contraction5.吸附adsorption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二)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1.释放5-HT、TXA2参与局部血管收缩2.粘附、聚集、释放形成血小板止血栓3.促进凝血4.保持毛细血管壁完整性三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区别生理性止血和生理性凝血。生理性止血三过程2009年9月20日第1页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课程名称:生理学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一)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流动状态转变成不流动凝胶状态(加固止血的形成)1.凝血因子生物学特性:与凝血过程瀑布反应逐级扩大相适应2.凝血过程(1)起始期ⅩⅩa(2)磷脂表面期ⅡⅡa(3)凝块形成期Ⅰ(二)抗凝系统主要抗凝物质: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作用机制:抗凝血酶III与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使酶失活而起到抗凝作用。(IIa、VII、IXa、Xa、XIIa)2.蛋白酶C系统作用机制:灭活凝血因子V和VIII,限制因子Xa和血小板结合-纤维蛋白的溶解。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T)4.肝素作用机制:与抗凝血酶结合增强抗凝血酶的抗凝活性,同时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四、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第四节血型与输血一、ABO血型(一)ABH血型抗原(二)血型抗体1.天然抗体出生一年后逐渐出现在血浆中,多属IgM,分子大,不通过胎盘2.免疫抗体获得性的在输血、妊娠、分娩时产生,属IgG,分子小,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有重要意义。(三)ABO血型的遗传:ABH抗原物质化学结构A、B抗原是在H抗原的基础上形成的,而H抗原又是在前驱物质的基础上形成的,H抗原分布于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抗原的抗原性终生不变。ABO血型归根结底是由基因决定的。12种凝血因子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其中多数在肝脏合成,并具有丝氨酸活性中心。强调“瀑布”反应可使抗凝血酶的抗凝作用增强2000倍左右。注意结合临床上的新生儿溶血症2009年9月20日第2页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课程名称:生理学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四)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测定ABO系统的方法是:在玻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抗B、一滴抗A和一滴抗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