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药基础知识概论3.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3.2中药的产地和采集3.3中药的炮制与制剂3.4中药的性能3.5中药的配伍3.6用药禁忌3.7用法与用量3.8服药方法3.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古籍中记述了“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药物的发现与觅食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说药食同源。•中药学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不少极具影响的药学专著。•东汉末年,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一书。•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了《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英公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三易其稿,编成了《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3.2中药的产地和采集•天然中药材的生产,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即使分布较广的药材,由于产地不同,也各有优劣。古人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量丰富,品种优良,炮制考究,疗效卓著,而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药材。•古代医家发现了许多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花椒.广东的陈皮、砂仁,江苏的薄荷、苍术,浙江的菊花、白芍,湖北的艾叶、白花蛇,云南的茯苓、三七,河南的地黄,山东的阿胶,宁夏的枸杞。内蒙的黄芪,甘肃的当归,青海的大黄,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等都非常著名,从古到今为人们所乐用。中药的采集•全草类药材: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花期采收。•有的割取地上部分,如薄荷、荆芥、益母草、紫苏等。•有的用带根全草,则连根挖采全株,如车前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大蓟、小蓟等。•有的须用嫩苗和带叶花梢,要适时采收,不能过期、如菌陈蒿、夏枯草等。•茎叶同时入药的藤本植物,也应在生长旺盛时割取,如忍冬藤、夜交藤等。•叶类药材:通常在花蕾含苞欲放或花朵盛开的时候采摘。此时正当植物生长旺盛的阶段,性味完壮,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如大青叶、荷叶、艾叶、批杷叶等。但有些特定的品种,如霜桑叶,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花类药材:一般在花正开放时采摘。由于花朵次第开放,所以要分次采摘,采摘时间很重要。若采收过迟,则花瓣变色、枯萎和脱落,气味散失,影响质量,如菊花、旋复花。有些花要求在含苞欲放时采摘花蕾,如金银花、槐花、辛夷。有的在刚开放时采摘最好,如月季花。而红花则宜于花冠由黄色变为橙红色时采摘。至于蒲黄之类以花粉入药的,则须于花朵盛开时采收。•果实和种子类药材:多数果实在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如瓜篓、枸杞子、马兜铃等。少数品种有特殊要求,应当采用未成熟的幼果,如青皮、枳实、乌梅。以种子入药的,如果同一果序的果实成熟期相近,可以割取整个果序,悬挂在干燥通风处,待果实干熟后,进行脱粒。若同一果序的果实次第成熟,则应分次墒取成熟果实。有些干果成熟后很快脱落,或果皮开裂,种子散失,如小茴香、白豆蔻、牵牛子等,则应在开始成熟时适时采收。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子、女贞等,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采收最好。•根和根茎类药材:古人多在二、八月采收,认为春初“津润始萌,末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并指出“春季宜早,秋季宜晚”。早春二月,新芽末萌;深秋时节,多数植物的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其营养物质多贮存于地下部分,有效成分含量高,此时采收质量最好,产量较高,如天麻、苍术、葛根、桔梗、大黄、玉竹等。但也有少数例外的,如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为宜。•树皮和根茎类药材: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剥取树皮此时植物生长旺盛,树木枝干内浆液充沛,不仅质量较佳,疗效较好,而且容易剥离,如黄柏、厚朴、杜仲等。但肉桂多在十月采收,此时油多容易剥离。有些木本植物生长周期很长,应尽量避免伐树取皮或环剥树皮等简单方法,以保护药源。至于根皮,与根和根茎相似,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如牡丹皮、地骨皮等。•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矿物类药材大多随时可采。3.3中药的炮制与制剂•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的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后者古称“炮炙”、而一般的修治则古称“修治”“修事”等。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和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马钱子等生用内服易于中毒,必须炮制后应用。巴豆等泻下作用剧烈,宜去油取霜用。常山生用易致呕吐,宜酒炒用。有些药物的化学成分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而且有效量和中毒量非常接近,因此,炮制必须适度,太过则无效,不及则中毒。•(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常常加入某些辅料,以实现某些炮制目的,而主要的目的是增加作用,提高疗效。辅料就是炮制过程中添加的一些辅助药料,分为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两大类。用于这一目的的辅料,多是液体辅料,如蜜、酒、醋、盐水、姜汁、胆汁等。这些辅料本身都具有重要的医疗作用,用于炮制药物,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如蜜制黄芪、甘草,能增加补气作用;蜜制百部,紫菀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制川芎、当归、能增强活血祛瘀作用;醋制元胡、香附,能增强止痛作用;盐水制杜仲、续断,可增强补肾作用;姜汁制黄连、竹茹,可增强止呕作用;牛胆汁制南星,能增强息风止痉作用等。不加辅料的炮制,也能增强药物的作用,如槐花、荆芥炒制,能增强止血作用。•(3)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合病情的需要有些药物有多种性能,可以发挥多种医疗作用,产生不同的治疗目的。通过炮制可以增加或减弱某一方面的性能和功效,以适应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的需要。如生地黄为甘苦寒之品,长于清热凉血,兼能养阴生津,若制成熟地黄则变为微温之品,而以滋血补血见长,失去清热凉血之效。何首乌生用能泻下通便,制熟后则失去泻下作用,而专补肝肾。又如麻黄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生用则长于发汗,蜜制则辛散发汗之力受到制约而偏于平喘。•(4)便于调剂、贮藏和制剂矿物、化石、动物介壳类及植物种子类药材,经炮制后易于粉碎,便于配方调剂,煎煮可使有效成分充分渗出,也便于制成各种剂型。有些值物药和动物药在贮藏前进行烘、焙、日晒、风干等干燥处理,以防霉变,腐烂和虫蛀。有些需经特殊处理,如桑螵蛸应蒸透或用沸水浸杀其卵,以防贮存过程中虫卵孵化而失效。•(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清洁,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利于服用。有些药物含有非药用部分及杂质,应进行清洁纯净处理。如植物药的根和根茎当洗去泥沙,除去杂质;枇杷叶要刷去毛;远志去心;皮类药材要除去粗皮;有的动物药应去头、足、翅及腐肉等,而海藻、肉苁蓉当漂去咸味、腥味,以利于服用。•炮制的方法•修治•1)纯净处理:采用桃、拣、簸、刮、刷等方怯,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如拣去合欢花中的枝、叶。刷除批杷叶、石苇叶背面的绒毛,刮去厚朴、肉桂的粗皮等。•2)粉碎处理:采用捣、碾、镑、挫、劈、锯等方法,将药物制成小块.粗粒和细粉,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川贝母捣粉便于吞服;水牛角、羚羊角镑成薄片,或挫成粉末;苏木锯段、劈块或刨成薄片等。•3)切制处理:采用切、铡的方法,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形态规格,便于进行其他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也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渗出。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医疗需要,切片有很多规格。如天麻、摈榔质坚体硬宜切薄片,白术、泽泻肥圆可切厚片,黄芪、鸡血藤宜切斜片,桑白皮、枇杷叶宜切丝,白茅根、麻黄宜铡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块等。•水制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水制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洁药材,软化药材和调整药性。常用的有淋、洗、漂、泡、浸、润、水飞等。•1)润:又称闷或伏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加工时使用的工具和气温的不同,以及用水量和用水时间的差别,分别用淋润、洗润、泡润、浸润、晾润、露润、盖润、包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徐徐渗透药材,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材软化,便于切制成片。如淋润荆芥,泡润摈榔,酒洗润当归,姜汁浸润厚朴,盖润大黄等。•2)漂将药物置于宽水和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如将昆布、海藻、盐附子漂去盐分,紫河车漂去腥味等。•3)水飞利用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适当粉碎后,置乳钵或碾槽内加水共研、大量生产则用球磨机研磨,再加入较多量的水,充分搅拌,较粗的颗粒即沉淀于水底,较细的颗粒即悬浮于水中,分出悬浮液;粗颗粒再反复多次加水飞尽为度。将悬浮液静置沉淀后,分离,干燥,即为极细粉末。此法适用于矿物类和贝壳类药材的制粉。如飞朱砂、飞滑石、飞海蛤壳等。•火制用火加热处理药材的方法。本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炮制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等。1)炒:是将药材放入炒器内,反复搅拌,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有炒黄、炒焦、炒炭等不同程度的清炒法。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黄,或表面起泡,或固有气味透出称炒黄;用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浅黄色,并有焦香气味者称炒焦;用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黑,内部焦黄,使部分炭化而仍保留药材固有气味者(即炒炭存性)称炒炭。•炒黄、炒焦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种子类药物炒后入煎可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不良反应,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还有拌固体辅料炒,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常用的固体辅料有土、麸、米等,如土炒白木、麸炒枳壳、米炒斑蝥等。将砂或滑石、蛤粉等先炒热,再加入药物同炒的方法叫烫,可以使药物受热均匀,酥脆易碎,有效成分易于煎出或便于服用,也使药物免于焦粘,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胶。•2)炙:是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的方法。炙法可使液体辅料逐步渗入药材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不同的液体辅料可产生不同的炮制目的。蜜炙可增强补气滋润作用,如蜜炙黄芪、款冬花、紫苑等;酒炙可增强活血通脉作用,或引药上行,或降低寒性,或减轻不良反应,如酒炙川芎、黄芩、常山等;醋炙可增强疏肝止痛作用,并能降低毒性,改变药性,如醋炒香附、柴胡、芫花等;盐水炙能下行补肾,降火除热,如盐炙杜仲、黄柏、车前子等;姜汁炙可增强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作用,如姜炙厚朴、黄连、竹茹等。•3)煅: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燃烧药材的方法。煅使药材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直接将药物放炉火上或容器内而不密闭燃烧者称明煅,多适用于矿物、化石、动物贝壳类药材,如煅石膏、煅龙骨、煅牡蛎等。将药材置于耐高温的密闭容器中加热煅烧者称密闭煅也叫暗煅或焖煅,适用于质地轻松、可炭化的药材,如煅血余炭、煅棕榈炭。•4)煨:将药材用湿物料包裹,放在热火炭中加热至湿物料焦黄的方法。用湿面粉或面糊包裹者,称为面裹煨;以湿纸包裹者,称纸裹煨;纸药分层包裹者,称隔纸煨;其中将药材直接埋入火灰中加热者称直接煨。煨可除去挥发油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降低毒副作用,如煨生姜、煨肉豆蔻、煨甘遂等。•水火共制用水或液体辅料与火共同加热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火共制法有煮、蒸、淬、掸。•1)煮:将药物放入清水或液体辅料中共同加热的方法。煮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如酒煮黄芩能增强清肺热作用,醋煮芫花能降低毒性等。•2)蒸: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不加辅料者,称清蒸;加辅料者,称辅料蒸。如清蒸桑螵蛸可杀死虫卵,便于保存;酒蒸大黄可缓和泻下作用;反复蒸晒地黄、何首乌可改变药性等。•3)淬:是将药物燃烧红透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辅料被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如醋淬自然铜、鳖甲、黄连汁淬炉甘石等。•4)掸:是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子类药材的去皮和肉质多汁类药材的干燥处理。如掸杏仁、桃仁以去皮,掸马齿苋、天门冬以利于贮存。•其他制法•除上述四类制法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制法。常用的有制霜、发酵、发芽等。•1)制霜:种子类药材压榨去油,称为霜。其相应的炮制方法即为制霜。如巴豆霜。•2)发酵:将药材与辅料混合,在一定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