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个性个性(personality)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时所戴的面具。心理学家沿用其含义,把个性界定为一个人“外表的样子”或“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在西方,personality常被翻译成人格。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在现代心理学中,个性被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个性主要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组成。个性倾向性主要反映人对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人在心理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一般来说,个性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第一,整体性。个性是由各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心理特征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其中某一部分发生了变化,其他部分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意义只有在个性这个整体中才能确定。如果一个人个性的整体性发生了分裂或解体,则会导致各种人格障碍的出现。第二,稳定性与可塑性。个性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在个体生活中偶然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例如,一个人在某种场合偶然表现出对他人冷淡,缺乏关心,不能以此认为这个人具有自私、冷酷的个性特征。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的反映。尽管如此,个性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非常复杂,当环境、健康状况、教育程度、生活经历、年龄等发生改变时,个性也可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特别是在生活中经过重大事件或挫折,往往会在个性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个性的变化,这就是个性的可塑性。因此,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第三,独特性与共同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构成个性的各种因素在每个人身上的侧重点和组合方式是不同的。如在认知、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反映出每个人独特的一面。有的人知觉事物细致、全面,善于分析;有的人知觉事物较粗略,善于概括;有的人情感较丰富、细腻,而有的人情感较冷淡、麻木等。这如同世界上很难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2子一样,也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强调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个性的共同性。个性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个阶级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正是个性具有的独特性和共同性才组成了一个人复杂的心理面貌。第四,社会性和生物性。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的生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因此,个性首先具有生物性,这是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但人的个性并非单纯遗传的产物,它总是要深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初生的婴儿作为一个生物的实体,还谈不上有个性。个性又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每个人的个性都打上了他所处的社会的烙印,即个体社会化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个性’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个性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第一节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主要反映人对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人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倾向性是较少受生理、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倾向性中的各个成分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其中,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因此,个性倾向性也被认为是一个以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一、需要(一)需要及其意义需要是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任何个体为了在社会中生3存和发展,必须要求一定的事物,如食物、睡眠、交往等。这些事物反映在其头脑中,就构成了需要。需要是个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需要激发人去行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需要越强烈,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动机就越强烈。同时,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当人通过活动使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和周围现实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样,需要推动着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使人的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常以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形式表现出来。(二)需要的种类1.按需要的起源分类包括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1)生理性需要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如对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等的需要。生理性需要是人类最原始的需要,动物也有这类需要。人和动物生理性需要的区别在于人的生理性需要受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2)社会性需要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等。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2.按需要对象的性质分类: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1)物质需要指人对物质产品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在人的物质需要中,既有生理性需要也有社会性需要,如服饰。(2)精神需要指人对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要,如知识、道德、审美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的精神方面的需要越来越多样化。(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954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之后又不断地加以发展,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需要理论。4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5种: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生理的需要包括空气、水、食物、休息和性。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最强烈的需要,是推动人们行为的最强大的动力。如果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将无法生存。2.安全的需要如对于稳定安全、受保护、免受恐吓、焦虑等的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安全需要。3.爱和归属的需要如需要朋友、爱人或孩子,渴望在团体中与同事间有深厚的关系等。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爱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重两个方面。这类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不断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和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物的需求。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所采取的途径也是因人而异的。二、动机(一)动机的含义动机是促使个体从事某种活动或行动的原因。动机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vere,即推动(tomove)的意思,用来说明人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行为。人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人的行为动机。动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动机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人的各种需要,外因是那些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又被称之为诱因。人的任何行为的动机都是在内因即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仅有需要还不足以产生动机,只有在需要和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即内因和外因(诱因)同时存在时,人才会产生动机并付诸于行动。(二)动机的功能任何人产生动机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者是为了实现某个目的。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动机具有三种功能:引发功能、指引功能和激励功能。1.引发功能动机能发动机体产生某种活动。有动机的机体对某些刺激,特5别是当这些刺激和当前的动机有关时,其反应更易被引发。例如,饥饿的人对食物有关的刺激、干渴的人对水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易激起寻觅活动。2.指引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特定的目标或对象。例如,在为国家多作贡献的动机支配下,农民向国家平价出售粮食而不到市场上卖高价;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知识分子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动机不同,活动的方向和它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3.激励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特定的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即对活动起到维持和加强的作用。如果活动达到了目标,动机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活动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转换活动方向以达到某种目标。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动机的这几个功能的表现是相对复杂的。不同的动机可以通过相同的活动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是由相同的动机所支配,并且人的一种活动还可以由多种动机同时来支配。例如,学生积极复习功课、完成作业的活动,其学习的动机可能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是理解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有的人可能是想考取更好的学校,有的人可能是出于自己的物质要求,有的人可能是怕老师的检查和父母的责骂,有的人还可能出自上述的多种原因。因此,在考察人的行为活动时,就必须要揭示其动机,只有这样对他的行为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三)动机的种类和需要一样,人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对动机进行分类,目的是从不同的侧面来研究动机的性质、机制和它在活动中的作用。下面各种分类仅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不是绝对的。此外,根据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从别的标准对动机进行分类。1.根据动机的起源,可把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也称为生理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也称为心理性动机或习得性动机)。前者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后者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2.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把动机分为高尚的和卑劣的动机。这是从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上来看的,前者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后者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从人民的、民族的、国家的利益出发的动机是高尚的,而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动机是卑劣的。63.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可把动机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前者影响范围广,持续作用时间久;后者只对个别的具体行动一时起作用。例如,一位医学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救死扶伤多做贡献。这个动机促使他努力学习医学知识、积极锻炼身体,这种动机是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如果仅仅是为了考试得高分数获得奖学金而努力学习,这种动机是短暂的、具体的。三、挫折(一)挫折的含义挫折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人在动机性活动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挫折的内涵包括三个要素:①阻碍个体目的性活动的挫折情境;②对挫折情境的判断和评价即挫折认知;③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负面的情绪体检和感受即挫折反应。在这三要素中,挫折认知处于核心地位,挫折反应的性质、程度受挫折认知影响。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挫折,完全不经受挫折并不是件好事。(二)挫折产生的原因1.客观原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个体生理因素等方面。(1)自然环境如地震、洪水、台风等非人力所能控制的一切客观因素。(2)社会环境因素如社会的政治、经济、风俗、法律等对人的影响。家庭的经济情况、人际关系、教育方式、学校的环境、工作的环境等等。(3)个体生理因素如人的容貌、健康情况、是否有生理缺陷等先天体质所带来的影响。2.主观原因包括动机强度、自我期望值、个人抱负水平和个人容忍力等方面。(1)动机强度通常个体的需要越迫切、动机强度越大,受挫后,其挫折感越强。(2)自我期望值自我期望值和现实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自我期望值越高,个体的挫折感越强。(3)个人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个体给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制定的标准。抱负水平越高越容易产生挫折感。7(4)个人容忍力容忍力是个体遭遇挫折时的承受能力。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个人容忍力。最主要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生理健康状况:一般来说,身体健康、发育正常者,对于生理需要挫折的个人容忍力高于体弱多病者;②既往受挫经验:个人容忍力可以通过学习提高。以往曾经遭遇过挫折并不断的从中吸取经验的人对于挫折的个人容忍力可得到加强。而从没有遭遇过挫折的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