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4学时第一节情感原则第二节道德原则第三节功利原则第四节法律原则第五节政治原则第六节信仰原则第七节和谐原则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或热门事件,也可由学生提供典型案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第三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人是社会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任何人的的一切活动,包括人际交往在内,必须以现实社会为基础,要受到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他们活动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社会。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交往都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我行我素,都不能随心所欲、混乱无序、为所欲为,必须纳入一定的规范,进行必要的控制、约束和调节。被一定社会成员所认可的这种种规范,就是这一社会成员所必须遵守的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其中既有强制性的,也有非强制性的。择其要者,主要有情感原则、道德原则、功利原则、法律原则、政治原则、信仰原则、和谐原则。第一节情感原则正因为在人际关系中,特别强调了人的“个人”性质,人际关系双方的情感状态成为影响人际关系状态的最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状态的晴雨表。彼此双方愿意互相接近,人际关系就会朝向良好状态发展,彼此双方或者是一方感到厌恶,人际关系就会恶化。因此,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要处理好彼此间的情感。一、用心呵护、培植情感人是有情感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的情感是变化的,需要人际关系双方用心去呵护,去培植。情感宛如一朵盛开的鲜花,如果关系双方不用心血去浇灌,情感就会因为缺失水分、养分而枯萎。同时,人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又是复杂的,既有善的,也有恶的,既有美的,也有丑的,如果用丑的、恶的情感去浇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必然会恶化。二、调节情感使之适度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双方“一见钟情”式的人际交往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毕竟非常少见。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情感投入的“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如果一方情感投入过快,势必给对方造成一种压迫感,正所谓“剃头挑子一头热”,其结果反而影响了人际关系。以男女双方从认识接触、交往增多直至热恋这一发展过程为例进行说明(投入过快可能引发对方的疑问,投入过慢又可能被对方认为缺少激情或敷衍了事,初次见面不应该有身体接触,热恋时没有身体接触反而不正常了)。人际交往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专关系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留有余地,适当地保持距离,因为彼此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三、情感表达方式的艺术化、审美化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或者是艺术语言的。如古人送别,常折杨柳枝相赠,因为“柳”、“留”谐音,借此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如处于母系社会的纳西族,男女各居其家,实行走婚。成年女子拒绝男性进门的方式是在门口放上一个袋子,袋子里放上鸡毛和烧过的木炭,以此表达自己的拒绝。第二节道德原则它是从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来的。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判断一个人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一、道德的特点1.人类道德的共通性与多样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些共性的道德标准。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但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在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其他东亚地区,道德观念和中国存在很大的共性,同时也有一些差异。日本学者江上波夫说:“发展到两宋后,新儒家文化更占上风,这段思想史的演变也决定并影响着‘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随之变化就成为了现在东亚的‘儒家文化圈’。”1998年6月,克林顿总统就曾在公开场合劝告美国人通过志愿工作更多地为他人服务,为社区服务。在美国西点军校里,挂着许多各国英雄的画像,其中就有中国的雷锋。他们把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看作是人道主义的表现,认为这是一个军人应该具备的思想。一些美国记者看了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后深受感动,在美国《时代》周刊上发表文章,建议美国人都来看看这部影片。文章说:“在一个物质享乐主义快速取代理想主义的世界里,乔安山的美好德行可能会暂时受到轻视,但总有一天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道德的普适性与广泛的包容性。前者是指适用的人,对整个社会的所有人,不论身份,全皆适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后者是指涉及的领域,道德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涉及到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各个方面都涉及伦理关系,都需要道德调节。根据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领域分类,可分为三类: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社会公德。如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婚姻家庭生活领域:婚姻家庭道德。例如:近几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给婚姻家庭所带来的冲击以及出现的一些现象,包二奶、一夜情等。职业生活领域:职业道德。如医生的“拿红包”、医药行业的与药价的居高不下等。3.非强制性和不可缺失性。道德原则依靠舆论和道德观念来实现。它用“应该”“应当”等劝说语句来规范人的行为,而不用“必须”、“禁止”等命令语句,相对经济、法律、行政规范的表述形式而言,是一种弱形式。尽管如此,道德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又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动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马加爵极端凶残毫无人性杀害4名同窗4年的同学,触犯了刑律,应该说是罪不可赦、死有余辜,并会长期受到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的谴责。马案的发生,原因之一就是体现在整个社会有效地进行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人性道德修养工作的缺失。或者说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双刃剑”所造成的。具体一点说,在我们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没有真正抓起来活起来有效起来,社会出现人性道德严重滑坡,许多青少年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迷失方向,极端自我、极端利己大行其道。人性中的恶魔被市场经济的“双刃剑”释放了,并极度膨胀极度疯狂起来。为了个人的“自由”可以毒杀严格要求自己的父母,为了一己复习备考的“安静”可以击杀看电视的奶奶,女生看见同学比自己长得漂亮成绩好就给人家泼硫酸毁容,男生看见人家长得不顺他的眼就要“修理”人家,如此等等,是媒体上时有的新闻。马加爵就是这样极端自我极端利己的残忍者。马案再次给我们在人性道德修方面的缺失敲响了警钟。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大力加强社会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人性修养道德修养的工作,并且要有一套切实可行有效的办法,已是迫在眉睫了。我们应该冷静的思考这样的问题,这是不容我们怠慢的,这关系到每一个年轻人。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2008年9月我国爆发的那个全国性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污染事件,使中国奶制品企业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信任危机。2008年9月16日国家正式公布受三聚氰胺污染的22家乳制品企业名单,三鹿奶粉首当其冲,另外国内三大液体奶业也榜上有名,人们一时谈奶色变。最终的结果是5万多名婴幼儿因食用问题奶粉而导致肾结石,品牌价值近150亿、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三鹿集团破产,33名党政机关的领导被问责,21名相关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我国的奶牛养殖、奶制品生产销售、我国食品的对外贸易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时任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承认:“我们在这次事件发生之前,已在内部检测出了相关的问题,我们也就检测结果跟有关部门进行过汇报。”)以及此前的“苏丹红”、“瘦肉精”等影响恶劣的事件,都是企业丧失基本道德后的“恶果”。温家宝总理在谈及三鹿奶粉事件时,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而不能只流淌利润的血液。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4.道德的延续性和发展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中国道德从上古发展而来,传说中尧、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经》,到汉朝传为《五经》,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发展的学说,被称为儒家学说,以后儒家又将《五经》发展为《十三经》,这些儒家经典学说,成为中国道德的主要思想来源。尽管各个时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并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学说是历代中国社会道德观的依据。中国传统道德:四维:礼、仪、廉、耻四维的说法,最早载于《管子》。《管子》牧民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五常:仁、义、礼、智、信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仁义礼智信”被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仁和义是儒家文化中两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谓总体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离开了仁、义,忠、孝、礼、乐等等都失去了意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义合,不可则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义相比其他价值观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仁、义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为证,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孔子:仁者,义之本也;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子言:“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韩诗外传》:“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仁——子曰:仁者,爱人。仁之广义,涵盖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其言也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并非远不可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无理性、无原则或者软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必有勇。”义——子曰:“义者,宜也。”朱熹:“义者,天理之所宜。”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子曰:“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四字:忠、孝、节、义忠、孝在中国社会是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孝经》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则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兴于夏,“夏道尚忠,复尚孝”。忠——《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记·表记》中载孔子言:“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耻费轻实,忠而不犯”,《左传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