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中所呈现出的暴力美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电影艺术中所呈现中的暴力美学摘要:“暴力”和“美学”,原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们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暴力美学”,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不少热门影视作品、新版卡通书、动画片、电子游戏纷纷以此作为招揽,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不仅与时尚和消费有着密切的瓜葛,也成为被争相阐释和检审的对象。本文以“暴力美学”为切入点,找出它的真正含义及确切的特征,简述“暴力美学”在电影领域的发展史,并简析它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动态发展中的“暴力美学”现象有所触摸和把握。关键词:暴力美学大众文化艺术影响美感“暴力美学”近年频频见诸报纸、杂志、网络,并成为电影评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1993年华人导演吴宇森赴好莱坞发展,并以《终极标靶》(1993)、《断箭》(1995)两部电影将他特有的“吴氏暴力美学”带到好莱坞,引起美国三大电视网的热烈讨论。1994年戛纳电影节上美国鬼才导演昆廷·塔伦蒂诺(QuentinTarantino)以一部暴力美学风格的电影《低俗小说》(PulpFiction)击败众多世界知名导演的参评作品,获得金棕榈大奖。一时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西方许多导演纷纷效仿,跟风之作频出,掀起了一股电影暴力美学潮流。如今,随着暴力成为当代商业电影主要叙事模式之一,暴力美学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影院线的先进设备给了它更多的视觉表现空间,近20年来“暴力美学”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的休闲文化生活中,后工业时代的都市人群忙碌而疲惫,对休闲生活往往追求娱乐厌烦思考,“暴力美学”恰恰是这个时代的产物。1.“暴力美学”概念简述所谓电影美学,就是美学原理在电视、电影领域的运用,暴力美学是电影中的语言。在向观众表现暴力的基础上运用美学的原理以及导演的美学修养。加之美学的因素,把暴力美化,使观众在视觉上可以接受导演们所表现出来的暴力感。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具有电影史意义的叙述风格形态,主要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性的暴力行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感,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被大大减少。在一些电影中,实施暴力的人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二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展现给观众赤裸的暴力镜头。以上的两种暴力在影片中表现的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人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因此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表现也是大不相同的。暴力是人的力量的一种表现形态,但人的力量不都是暴力,暴力以外存在更具有审美价值的其他形式的力量。表现和描述,其实影片中暴力的美化。是对美的另外的一种理解。另外的一种对美的诠释,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暴力的期待。是本能的一种想象性的满足。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这类影片更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张艺谋的《英雄》可谓将此发挥到极致。“暴力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包括:美国昆廷·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天生杀人狂》、《杀死比尔》;由中国香港赴美国发展的导演吴宇森的《喋血双雄》、《英雄本色》、《变脸》;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系列等。2.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表现以《杀死比尔》为例分析一名叫“新娘”的女杀手,曾经是致命毒蛇暗杀组织的成员。她本想通过婚姻脱离血腥的暗杀组织,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她以前的同党以及毒蛇暗杀组织的老板比尔却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婚礼现场,企图破坏一切。“新娘”恳求说:“比尔,我怀上了你的孩子”。但是,回答她的是“砰”的一声枪响,“新娘”头部中弹,昏迷过去。四年之后,“新娘”在一家医院苏醒过来。她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追杀凶残的比尔,将复仇行动进行到底!于是,她顽强地寻遍世界各地,从美洲一路追杀到亚洲,于是,得克萨斯、墨西哥、冲绳、北京、香港和日本等地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血腥气味。“新娘”唯一的目的就是“我要杀死比尔!”杀死比尔的原因,以及杀死比尔的过程,就是整个电影的全部。影片中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在回忆中揭示一个又一个人物的血腥经历。他们个个都是杀手,杀手与杀手之间的较。量,自然是暴力无比的,那么影片又是如何在暴力中展现美的呢?下面就截取几个镜头来一一分析。影片中对刘玉玲所扮演的日本籍杀手“石井阿莲”幼时经历的描写,没有采用普通拍摄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动漫的格式,用极其夸张的画面和色彩描绘了阿莲不堪回首的过去——父母被仇家杀害,阿莲忍辱负重为父母报仇。其中数个描绘人被利刀刺中的镜头中,无一不是鲜血如喷泉般的飞溅,整个画面都被血红色所包裹,但是却极少让人产生生理上的反感。异常饱满的黄色、橙色、深蓝色,冲淡了红色对人眼引起的刺激,让观众在这一段动画过去之后,还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影片中的一个重要道具,就是明晃晃的日本武士刀。作为一个对东方文化深感兴趣的导演,昆汀将影片的大多数镜头放在中国和日本拍摄,并且大量使用东方武打动作和日本刀,是情有可原的。“新娘”来到冲绳,找到比尔当年的老师,著名的铸刀师“服部半藏”,请他为自己打造了一柄绝世好刀,而后就去寻找已经成为东京黑社会头子的石井阿莲,双方在东京的一家饭店“清叶屋”展开决斗,影片对这一部分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新娘”在清叶屋大战阿莲的近百名打手,刀光剑影过后是遍地的尸体和残肢,门窗和地板上到处是血(在拍摄此场景时,剧组使用了上百加仑的人造假血)。拍摄中,昆汀很好的借鉴了由“日本暴力宗师”北野武所开创的瞬间暴力美学,“新娘”总是在瞬间出手,以极大的暴发力量打倒或打死对方,而后再面对另一个敌手。这种处理方式将暴力神圣化,配以准确且方位独特的镜头切换,以及渲染气氛的配乐,让“新娘”的形象成为一个执刑者而非刽子手,塔伦蒂诺的血腥干净利落,他们都死得很漂亮。你在杀戮中体会不到残忍的痛苦,也没有被煽动的冲动,看鲜血四溅就像看烟花绽放。影片最后是“新娘”和阿莲在清叶屋外的庭院中决斗。“新娘”身穿染满鲜血的黄色运动服(这个是昆汀向以前的著名动作明星李小龙致敬的表现,李小龙最常用的戏服就是黄色运动服),阿莲则穿一套雪白的和服,两个女人手执凶器站在漫天的飞雪中互相杀戮,红的血溅落在白的雪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新娘”的最后一击再次诠释了“瞬间暴力美学”的境界,刀光闪过,人影错落,短暂的停滞之后,一片带者黑发的头盖骨飘然而落。阿莲喃喃自语道:不愧是服部半藏的好刀。而后颓然倒地。整个动作场面一气呵成,干净利落,飞雪和飞血,宁静的庭院和残酷的杀戮,在暴力中展现美,就是如此。3.电影中的暴力对受众的影响暴力美学随着艺术作品的发展而产生,也逐渐在人们当中流行起来。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当然,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作用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现在大部分的电影大都带有严重市场化特点。这也是电影发展一个必然面对的途径。电影的制作也越来越适应观众的需要来制作,因为一部电影的好坏还是由观众手中的电影票来决定的。首先,电影中暴力的场面虽然血腥、恐怖。有时甚至使人作呕,但它却真正的从感官上刺激了观众,使观众可以和主人公同呼吸。其次,暴力场面重现了真实的场景,使用先进的特技将一些暴力镜头美化,使其暴力的场面表现的较融合,使观众在身临其境的同时又可以接受。但是,这种暴力美学也有它负面的影响,电影本身就是审美客体,是一种精神的产物,一些观众在观看影片获得精神上的解脱的同时,希望通过想象中的角色易位,实现现实中不可能的梦想,在虚拟中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这样一些意志力薄弱的人就很容易去模仿,去仿效电影中的暴力场景,把侵略的欲求释放,增加了社会不安分的因素。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是审美范畴的事情,是一种美学选择,它仅仅提供一个虚拟的世界,与现实生存世界并不等同。暴力美学还有其发展的空间,不同导演在影片中所表现的暴力有所不同,呈现给观众的影片也不同,给观众所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东方电影的暴力常常以诗一般的表现出来,将暴力唯美化;而西方的电影中的暴力,则是将血腥的场面残暴的镜头直接的展现给观众,使观众受到感官上的刺激。电影导演们还在不断的拍摄更多的影片,来适应受众的需要。暴力美学的发展还刚刚起步,还有待于更多、更深入的探索。当代电影人继续着前人的足迹,在前人暴力美学的启发下,将暴力的形式美感,发扬到了一种炫目的程度。“暴力美学”,作为商业社会和娱乐经济发展的产物,从默默无闻到发展为各电影院线的座上宾,只花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它或许会慢慢的“去暴力化”或许会“过暴力化”,这都是大众文化发展对它的要求,产生于大众文化,服务于大众文化,这是艺术的真谛,“暴力美学”也不例外。[参考文献]:1.郝建:“坏孩子带来的思考——暴力美学源流论”2005版.2.范志忠:《世界电影思潮》,浙江大学出版社2O04年版。3.左舒拉:“也说昆汀·塔伦蒂诺”--《电影艺术》,2004年.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