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部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部分第十二章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2、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3、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4、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5、总投资: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的部分。6、国民收入: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7、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2-第十三章1、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即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2、均衡产出(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3、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边际消费(储蓄、进口)倾向:增加的消费(储蓄、进口)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即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储蓄、进口)部分的比率。平均消费(储蓄)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4、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函数,假定消费是人们收入水平的函数。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与收入在长期维持一固定比率,但短期消费函数则为有正截距的曲线,即当期消费决定取决于当期收入及过去的消费支出水平。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到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永久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5、投资(政府购买)乘数: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税收(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的比率。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的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对外贸易乘数:出口增加一单位引起国民收入变动多少。-3-第十四章1、投资: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2、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预期收益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投资边际效率(MEI):当利率下降时,如果每个企业都增加投资,资本品的价格会上涨,资本边际效率被缩小了的数值。3、加速数: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加速原理: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4、托宾q说: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小于新建造成本,不会有投资;相反就会有新投资,且企业市场价值越大(股票价格上升),投资需求越大。5、IS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是相等的,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LM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和供给是相等的,从而货币市场是均衡的。6、流动性偏好(对货币的需求):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流动偏好(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有要持有手中,不会再去购买有价证券,这时候即时增加货币供给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7、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预防性动机(谨慎动机):为预防意外(事故、失业、疾病等)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4-第十五章1、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税收和支出水平所作的政策。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央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总需求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政策。2、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3、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4、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央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利率影响,再影响投资,然后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发挥作用。-5-第十六章1、经济政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2、充分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价格稳定: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经济增长: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3、劳动力: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4、摩擦性失业: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造成的失业。5、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6、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通胀既不加速也不减速)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7、公债:政府对公众的债务,弥补政府支出。8、自动(内在)稳定器:经济体系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9、斟酌使用(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功能财政:为实现权衡性财政政策的目标,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10、周期平衡预算: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11、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12、存款准备金: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货币创造乘数:央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使得货币供给量扩大的倍数。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是存款扩张的基础,会派生出货币。13、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即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的利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道义劝告:央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6-第十七章1、利率效应: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变的相对贫穷,于是减少消费水平的情况。2、总供给: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3、潜在产量(潜在GDP):充分就业时的产量。-7-第十八章1、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因此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2、GDP缺口:GDP偏离其潜在值的百分比。3、通货膨胀: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需求拉动(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瓶颈现象: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成本推动(供给)通货膨胀: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4、消费价格指数(CPI):比较一组商品和劳务按当期价格购买的花费和按基期价格购买的花费。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作为衡量生产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等价格平均水平的价格指数,是对给定的一组商品的成本的度量。5、货币流通速度:名义收入与名义货币量之比,即一定时期平均一元钱用于购买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次数。6、菲利普斯曲线:最初反映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替代关系,经改造后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附加预期(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8-第十九章1、绝对优势理论:各国所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比较优势理论: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和分工成为可能。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需要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规模经济理论:规模报酬递增以及产品的不同质使得各国需用比以往更有效的规模来专业化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相互贸易又使消费所有产品成为可能。2、最惠国待遇:一国对所有缔约国的贸易待遇都必须是同样的,如果一国给任何一国降低、豁免关税或提供优惠政策,该国也必须给其他的缔约国同样的待遇。国民待遇:一国给予所有缔约国的人民和企业与本国公民和企业在经济上同样的待遇,包括税收、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的开放等,以保证缔约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以同样的条件竞争。3、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国际货币体系,要求各国货币对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并且把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为每盎司黄金35美元,成员国官当的国际储备以黄金或美元资产的形式持有,并有权向美国的中央银行以官方价格兑换黄金。4、倾销:厂商对其出口的产品制定一个比其在国内市场要低的价格的行为。进口关税:产品运抵一国时所须缴纳的税款。进口配额:一国对特定产品进口数量和金额的限制。-9-第二十章1、汇率(名义):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固定汇率制: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浮动汇率制: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决定。2、平价:一国金融当局为其货币定的价值,常以黄金或另一个国家的货币来表示。同一价格定律(购买力平价):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应该相同。实际汇率: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3、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如果两者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4、国际收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5、BP曲线:表示国际收支平衡,即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为零时的收入与利率的相互关系。-10-第二十一章1、经济增长:总(人均)产量的增长。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2、资本积累黄金率: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3、经济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