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宏观经济度量衡(下):金融市场与要素市场经济系席萍本讲主要内容•货币数量与利率水平–货币的定义、职能与度量–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就业、失业与工资水平•金融市场(financialmarket):货币资金的供需双方以金融工具为交易对象所形成的市场。按交易标的物划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货币市场(MoneyMarket)是指以期限在一年及一年以下的金融资产为交易标的物的短期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资本市场(CaptialMarket)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资产交易的市场。3.1货币数量与利率水平•货币的定义与职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货币金融学货币定义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计价单位,交易媒介,贮藏手段3.1货币数量与利率水平•货币的度量:根据货币的“流动性”(Liquidity)来划分不同的统计口径。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又称“变现性”,是指将其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我国货币供给(货币数量)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包括各种纸币和硬币,国外也称之为“通货”Currency,记为C)–M1=M0+商业银行体系的居民个人和企业的活期存款–M2=M1+商业银行体系的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M1被称作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M2被称作广义货币;M2与M1之差被称作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因为贷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它是借贷者使用货币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利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利率的种类•按照计算利息的时间把利率表示为三种: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年利率用本金的百分之几来表示,月利率用千分之几来表示,日利率用万分之几来表示。•根据计算方法不同,分为单利和复利•单利是指在借贷期限内,只在原来的本金上计算利息,对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不再另外计算利息。•复利是指在借贷期限内,除了在原来本金上计算利息外,还要把本金所产生的利息重新计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俗称利滚利。•与单利相比,复利更重视时间因素所起的作用,也更能反映信贷关系的本质,更好地体现信贷资金占用时间越长利息越多的原则。当然,复利的计算过程也要复杂得多。•单利计算法•公式:I=P×R×D(I代表利息额;P代表本金;R代表利息率;D代表时间)•实例:某人借款10000元,年利率8.5%,借款期限两年,试计算到期时应支付的利息额。•解:•I=P×R×D=10000×8.5%×2=1700(元)•复利计算法•公式:S=P(1+R)n(其中S代表本息合计,N代表期数)•实例:以上题为例,到期借款人应支付的利息为:•S=P(1+R)n=10000(1+8.5%)2=11772.25(元)•I=S-P=11772.25-10000=1772.25(元)•根据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也就是借款合同或单据上标明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已经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ri•例如,假设一年期存款的名义利率为3%,而CPI通胀率为2%,则储户实际拿到的利息回报率只有1%。•由于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很容易引发较高的通胀,而名义利率的提升在多数时间都慢于通胀率的增长,因此时常处于实际利率为负的状态。3.1货币数量与利率水平资料来源:米什金著:《货币金融学(第六版)》•根据确定方式不同,分为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官定利率是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市场利率是指根据市场资金借贷关系紧张程度所确定的利率。•在金融市场发展起来之前,我国曾长期是官定利率与民间利率并存的双轨利率体系,其中,民间高利率与其所寄生的民间信用一样是非法的,官定利率就是人民银行制定并公布执行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改革开放以来,利率体系亦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而朝着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已形成了中央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格局。•我国当前的利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1)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2)银行间利率: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CIBOR)、银行间国债市场利率。•3)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4)市场利率:深沪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利率、民间借贷利率。•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实行单一的“大一统”的人民银行体系,利率管理权高度集中,利率种类不断减少,利率档次不断简化,利率水平不断调低,利率调整的间隔期越来越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利率管理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形成了多层次的利率体系,赋予金融机构一定的利率浮动权。虽然我国是朝着利率市场化方向推进,但依然属于直接管理体制。3.2就业、失业与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的统计指标:就业与失业资料来源:陆铭(2002)《劳动经济学》•中国一般规定男子16岁-60岁期间、女子16岁-55岁期间的人口为劳动年龄人口。•而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所有不能或不愿意参加工作的人口我们称为不在劳动力人口。(在校学生、家务劳动者、退休人员、服刑犯人等)•愿意参加工作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称为劳动参与率。失业的定义•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失业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特定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三个条件:(1)一定年龄以上有工作能力;(2)没有工作;(3)正在寻找工作。它们必须同时成立,才能满足对失业对象的定义要求。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劳动力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它包含有工作和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换言之,劳动力等于就业人数加上失业人数。因而失业率表示为:劳动力人数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失业率失业率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或者劳动力市场的健康程度吗?•一般地说,当一个国家的失业率比较高时,说明这个国家的实体经济运行状况比较差,反之,当失业率比较低时,说明这个国家的实体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但用失业率来衡量一国经济运行的质量时也会有缺陷。•“不在劳动力人口”与“失业人口”两者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当失业者由于长时间找不到工作而失望地放弃寻找工作时,他(她)就成为了“不在劳动力人口”,从而导致统计意义上的失业率会下降,但是,这并不说明这个国家的实体经济比较好或者劳动力市场比较健康。•在某些西方国家,比如说西班牙,国家统计的失业率非常之高,有时甚至高达20%以上,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这些国家的人们有非常不满的情绪,也没有发现这些国家的经济就一蹶不振。•在这些国家中,国家的社会保障非常完善,导致许多失业的人并不急于寻找新的工作;同时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是“故意”失业,一方面可以领取高额的失业补助金,另一方面,自己再偷偷找一份工作,从事地下经济活动。实际上,在西班牙,地下经济活动就非常猖獗。•自然失业率,它是指一个经济中不可避免会存在的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率。•摩擦性失业:•实际生活中,工作机会和人们择业行为不断变动。有人可能不满意目前工作而辞职“跳槽”;一家互联网公司被并购,部分技术员工需要寻找新工作;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有的职工被雇主辞退等等。•这些人通常能找到新工作,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找到新职位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总会有一部分人处于这种“转岗之间(betweenthejobs)”的失业状态中。•结构性失业:•随着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同地区,行业,工种的劳动力供求不断发生结构变动,夕阳部门和朝阳行业此消彼长。•一方面,劳动力需求结构随着技术、经济、偏好等因素改变而不断变动,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结构通常难以立刻作出充分反应,而是需要或长或短滞后期才能完成必要调节。•因而,即便劳动力需求和供给总量大体相等,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也会导致结构性失业。•区分相对性:摩擦性失业可以看作是一种因择业不当发生的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原因也在于经济调整存在摩擦。它们统称为“摩擦和结构性失业”,与它对应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自愿失业–是指在现行工资率下,不愿意就业;或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率而引起的失业。•这里“自然”指经济中“潜在产出(potentialoutput)”得以实现的失业率;所谓潜在产出,则是指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产出水平。失业的影响•(1)失业会直接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劳动力资源具有即时性,不能利用的劳动力资源无法移至下期使用,本期可利用的劳动力闲置是这部分资源永久性浪费。•(2)减少国内生产总值。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这被称为奥肯定律,其内容是:实际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则实际GDP低于潜在GDP二个百分点。•(3)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失业不但使失业者及其家属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下降,还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当然,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的,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适当的失业会使在岗的人员更加努力工作,积极进去,促进经济的发展。失业的影响•失业的积极影响–“蓄水池”作用–强迫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代价•失业的消极影响–资源浪费–贫富差距–心理损失–社会安定3.2就业、失业与工资水平•我国就业统计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城镇登记失业率–在岗职工–在岗职工工资指数3.2就业、失业与工资水平•2005年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44.8%23.8%31.4%12.6%47.5%39.9%0%20%40%60%就业占比名义GDP占比3.2就业、失业与工资水平•2005年我国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的决定消费者如何决定其固定的时间资源,即如何决定其全部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两种用途上的分配。这取决于工资的变动。工资变动对劳动供给量的影响表现为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替代效应:闲暇变得更贵,想用额外工作替代闲暇。希望工作更多的时间。–收入效应:由于工资提高,劳动者有条件享受更多的闲暇,从而减少工作时间。LWOSL3W3cL2W2bL1W1a劳动供给曲线•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工资增加,劳动供给量会增加。•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工资增加,劳动的供给量反而减少。•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1、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是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上,现有的工人也许提供较少的劳动,但高工资也会吸引新的工人进来。2、劳动需求曲线•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和产品的边际收益递减导致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均衡工资的决定•将单个劳动者的供给曲线水平相加,即得到整个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工资和均衡劳动数量。L0WSDEW0L0劳动供给曲线位置变动的原因1.非劳动收入即财富。较大的财富增加了消费者保留时间以自用的能力,从而减少它的劳动供给。2.社会习俗。3.人口。人口的总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对劳动供给有影响。均衡工资的变动•劳动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工资上升,就业水平下降WL0S0DE0W0L0E1W1L1S1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在生活资料价格和劳务收费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的增长就表现为实际工资的提高;如果生活资料价格和劳务收费提高,以及赋税等等加重,那么,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提高时,实际工资就会呈现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