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输燃料的突破性技术中国的交通业是一个以柴油为主的市场。中国每年大概消耗380亿升汽油、920亿升柴油、16亿升乙醇和6亿升生物柴油。其中,大约有60%用于运输行业。全中国大概有2300万辆汽车。截至2011年,乘用车的燃油效率大约为每加仑29.4英里,之后将提高至30.2哩/加仑。在突破性研究方面,中国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主要关注于下一代农作物和电气化方面的研究。此外,中国最近还在藻类和丁醇方面扩大了投资。中国,与美国类似,是本报告中大部分突破性技术的主要目标市场。而航空生物燃料(因为中国大部分的航空组件都来自进口,鲜有国内制造的替代型燃料系统)和船舶净化器(该领域的政府或私人投资研发非常有限)则是例外。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三大乙醇生产国;尽管大部分乙醇都应用于医药行业和饮料行业,但每年大约有18亿升的乙醇(mLpy)为燃料乙醇1。中国2技术法规/目标政府激励政策/投资试点/私人投资当前活动活跃程度下一代内燃机已计划已计划是高(H)下一代农业是是是高(H)废弃物转油否是(研发)是高(H)船舶净化器否否否低(L)合成生物技术:甘蔗柴油否否否低(L)丁醇否是(研发)是中(M)生物原油否否是中(M)藻类否是(研发)是中(M)航空生物燃料否否否低(L)充电式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是是是高(H)电池是是是高(H)充电否是是高(H)车辆接入电网否是已计划中(M)中国:市场活动概览中国-突破性技术亮点关键:得分主要基于“是”的数量:0到1=低(L);1到2=中(M);2到3=高(H)。如果是“已计划”,则根据活动的确定性来评分。如果其他因素增加了市场的潜力,则会赋予更高的分数(例如,L/M或M/H)。3趋势概览下一代内燃机中国拥有世界上发展最为快速的汽车市场,很多公司将中国市场视为其新型发动机技术的目标市场。从2009年7月开始,政府就开始针对强制实施经济型燃油效率标准展开讨论。虽然政府已经提出了目标,但是尚未开始执行。2下一代农业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生物燃料生产国,并预期到2020年,生物燃料将满足全国运输需求的15%。中国的发展重点已从传统原料进行扩展,发展到高粱作物、木薯和纤维作物。继美国之后,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计划内纤维乙醇作物,拥有将农业废弃物转换为燃料乙醇的巨大潜力。预计到2020年,中国可将汽油消耗降低390亿升。3燃料乙醇生产商可获得政府补助,以弥补由于相关原料的高成本所带来的潜在损失。4丁醇丁醇行业正在中国得到蓬勃的发展,例如,多家公司(诸如,江苏联海科技有限公司)在海门市投资了8000万美元来生产丁醇。5它们的工厂预计将在2010年完成建设。生产能力将达到每年20万吨,并声称这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丁醇项目。此外,政府还发起了多项激励计划来对该领域提供支持。生物原油第一批高温分解工厂计划将以玉米秆作为原料。这项技术将有助于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柴油和航煤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可充分利用规模庞大且不断增长的精炼厂资源。达茂科技公司(Dynamotive)公司和大中华新能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GreatChinaNewEnergyTechnologyServicesCo.Limited,GCNETS)正在携手合作,计划共同创办10家新的高温分解工厂。6藻类中国在藻类方面的投资正在不断扩大,特别是随着PetroSun公司7和PetroAlgae公司8进入中国市场。废弃物转油凭借丰富的废弃物做为原料,生物柴油生产主要以使用过的蔬菜油为主,并且目前已经有了小规模的沼气生产企业投入运营。国际投资者看到了中国废弃物燃料市场的巨大潜力,这些新型科技能够为中国带来600万个工作机会,以及高达47亿美元(合320亿元人民币)的巨大收入。9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标准,中国的生物柴油市场增长较为缓慢。此外,废弃物能源也是一个正在增长的行业,例如,进行废弃物处理的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从亚洲开发银行那里获得了一份高达2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在中国建造废弃物能源工厂。10电气化中国政府不断致力于充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和电动汽车(EV)的商业化进程,并且雄心勃勃,希望能够拥有全球数目最多的充电式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业界对于中国实现这一目标也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因为无论是从汽车行业的规模,还是电池制造业的规模(拥有全球顶尖的两家锂电池制造商之一),中国都占据很大的优势。按照政府的计划和补贴,第一批充电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将由国有企业(SOE)和政府部门率先使用,主要用于诸如公共运输和物流等方面。此外,随着中国国家电网在北京、上海和天津建立充电站的规划,所需的充电基础设施将很快形成规模。主要的一些活动包括:• 比亚迪-该公司于2008年推出了第一款充电式混合动力车,在收购了湖南美的客车制造公司(Midea)之后,比亚迪计划投资4.39亿美元(合人民币30亿),用于可替代能源公共汽车和发动机长途汽车的发展。比亚迪将在长沙建立该公司的第三家可替代能源车辆的生产基地。第一批1,000辆采用可替代能源的公共汽车将在2009年底交付深圳市政府投入使用。此外,比亚迪还将向上海汽车工业集团(ShanghaiAutomotiveIndustryCorp,SAIC)提供锂离子电池,这是比亚迪与中国原设备制造商(OEM)达成的第一批交易12。•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在可替代能源汽车系统、关键组件和汽车装配线投入了2.93亿美元(合人民币20亿)。13• 中国比克电池公司-全球最大的锂电池制造商之一,宣布了规模高达35亿美元(合人民币240亿)的大型投资。14最后一个需要提及的就是合成生物技术-甘蔗柴油。尽管当前在该领域的活动还很少,但甘蔗柴油能够为中国提供一项可替代柴油的解决方案(即,采用生物原料,柴油以及生物柴油规范)。由于中国政府不会质疑转基因(GM)技术问题,因此对这项技术将提供有力支持。45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内陆地区的汽车销售增长”,北京国际车展,2009年8月18日,道琼斯路透商业资讯,©2009中国日报信息公司。3.“废弃物燃料行业将为中国提供600万个工作机会,以及320亿元的人民币收入,”诺维信(Novozymes)新闻发布,2009年4月20日。“Novozymes聚焦中国生物燃料发展”,路透社,2009年9月14日,道琼斯路透商业资讯,©2009路透社有限公司。4.中国生物燃料年报,USDA外国农业服务,GAIN报告,2009年7月7日,。5.“江苏联海丁醇项目第一阶段启动”,中国化工导报,2008年12月6日,道琼斯路透商业资讯,©爱思唯尔工业信息(ElsevierEngineeringInformation)。6.“达茂科技公司签订在中国开发工厂的协议”,达茂科技公司新闻发布,2008年12月1日,。7.“PetroSun公司宣布对中国运营进行更新”,PetroSun公司新闻发布,2008年11月25日,。8.“PetroAlgae公司主席向股东发出的特别信”,2009年5月14日,。9.“废弃物燃料行业将为中国提供600万个工作机会,以及320亿元的人民币收入”,诺维信新闻发布,2009年4月20日,。10.新能源金融(NewEnergyFinance)11.“比亚迪在厂商制造电池电力长途汽车”,SinoCastTransportationBeat,2009年9月15日,道琼斯路透商业资讯,©2009SinoCastLLC。12.“比亚迪签署协议,将为SAIC提供锂离子电池”北京国际车展,2009年8月18日,道琼斯路透商业资讯,©2009中国日报信息公司。13.“SAIC指定20亿人民币用于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国行业每日新闻,2008年11月27日,©2008。北京新华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互联网资讯中心(CINIC)。14.“中国比克电池公司(ChinaBakBattery)投资24亿元人民币开发汽车用电池”,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服务,2009年2月10日,道琼斯路透商业资讯,©2009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服务。尾注6杨葳埃森哲大中华区资源事业部合伙人电子邮件:claire.yang@accenture.comShawnCollinson肖恩·科林森ArthurHanna亚瑟·汉纳HeeJipKim金杰普TommyMann汤米·曼KatherineSherratt(Houston)凯瑟琳·莎萝特(休斯顿)主要研究人研究发起人7Copyright©2009Accenture埃森哲版权所有埃森哲及其标识与成就卓越绩效均为埃森哲公司的商标。ACC09-2123如果对本报告有异议或需要更多报告副本,请发邮件至:kathleen.l.bellah@accenture.com关于埃森哲埃森哲是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信息技术及外包服务机构。凭借在各个行业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广泛能力以及对全球最成功企业的深入研究,埃森哲与客户携手合作,帮助其成为卓越绩效的企业和政府。作为《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埃森哲全球员工近177,000名,为遍布120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服务。截至2009年8月31日结束的财政年度,公司净收入达215.8亿美元。埃森哲在大中华地区开展业务逾20年,目前拥有一支4,000多人的员工队伍,分布在北京、上海、大连、广州、香港和台北。作为绩效提升专家,埃森哲始终专注于本土市场的实践与成功,致力实现超凡的客户价值与成果。埃森哲帮助客户确定战略、优化流程、集成系统、引进创新、提高整体竞争优势,从而成就卓越绩效。详细信息,敬请访问埃森哲公司主页埃森哲不保证或担保,明示或暗示本文所载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除非另有说明的意见,本报告中表达的意见仅为埃森哲自己的意见,并非反映参与本报告编制或本报告引用的公司员工的意见。埃森哲并未通过本报告提供专业、会计或法律意见。埃森哲或其员工对信赖本报告所含信息产生的损失或损害均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