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企业转型生态农业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6生态农业相关资料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将更加系统和进一步深化●生态农业建设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的发展将带动绿色食品的发展,绿色食品将成为占有国内外市场的重点突破口●现代高新技术会更加广泛地渗透于生态农业中●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各种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与国家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相一致●生态农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和整个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生态农业组织实施形式上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要求各个部门紧密配合,促进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生态农业的经济目标与国家倡导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相吻合●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直接服务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民生活由温饱迈向小康的步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历程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2/16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发展。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探索阶段生态农业最初只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的需求而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这些生产者组合成社团组织或协会。英国是最早进行有机农业试验和生产的国家之一。自30年代初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有机农业概念并相应组织试验和推广以来,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发展。在美国,替代农业的主要形式是有机农业,最早进行实践的是罗代尔,他于1942年创办了第一家有机农场,并于1974年在扩大农场和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罗代尔研究所,成为美国和世界上从事有机农业研究的着名研究所,罗代尔也成为美国有机农业的先驱。但当时的生态农业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未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关注阶段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欧、日一些国家和地区工业污染已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这些国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动,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农业思潮。法国、德国、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英国在1975年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使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日本生态农业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玛雅(Maya)农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典型,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这时期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稳步发展阶段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如奥地利于1995年即实施了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有机农业转变。法国也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日本农林水产省已推出“环3/16保型农业”发展计划,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国家为了加速发展生态农业,对进行生态农业系统转换的农场主提供资金资助。美国一些州政府就是这样做的:依阿华州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获得“环境质量激励项目”;明尼苏达州规定,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的费用,州政府可补助。这一时期,全球生态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淮矿生态农业公司宋长兵——让生态农业为企业发展积蓄新能量“两会”报告指出,生态农业是国家政策鼓励的成长型产业,市场需求稳定,发展潜力大,经过前期调研论证,已经具备发展条件。近期,集团公司成立了淮矿生态农业公司。发展生态农业,前景广阔。集团公司以工业的理念、方式发展农业,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是落实“五个坚持”、打造淮南矿业“升级版”、推进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是盘活土地等资源存量、顺畅相关人员退出煤矿作业通道、为职工提供安全优质农品的需要。生态农业公司今年上半年将完成整体发展规划的调研编制工作,下半年全面启动各项建设。未来我们将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高目标,全力搞好调研规划;二是坚持差异化,找准发展定位;三是坚持质量为本,打牢发展基础;四是坚持市场导向,推进品牌建设;五是坚持效益中心,提高发展质量;六是坚持科技先行,实现管理现代化、信息化;七是坚持内化自律,打造阳光产业、廉洁行业。我们近期发展方向是四个方面(“两种两养”),即种果蔬、种苗木,养水产、养畜禽。将来我们的农业不是“小作坊”,我们的品牌就是“淮矿农品”,通过市场让我们深爱的土地实现它应有的价值,要把农业生产、物流、旅游、餐饮等统筹起来,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实现集成效益最大化。一、转变土地管理模式河溜分场蓄力发展生态农业集团公司“两会”报告提出“以生态农业、养老产业为载体,服务矿区职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集团公司农场河溜分场干部职工为此振奋。近日,该分场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两会”精神,全面分析河溜分场现有土地、交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细化安排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积极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为集团公司即将发展的生态农业做贡献。该分场认为,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改善一麦一稻的种植结构,盘活土地存量,提高运营效益。河溜分场现有可耕土地4000亩左右,土地成片、平整,可以形成规模开发;河溜分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河万路贯穿东西,近宁洛高速公路、307省道;东至怀远、蚌埠,西4/16至蒙城、阜阳,南至淮南,北至徐州,集团公司发展生态农业前景美好,大有作为。据分场场长、书记高士全介绍说:“去年以来,分场在转变土地管理模式上出台不少行之有效的举措,催缴了前三年承包土地欠款126万元;收回管理人员的土地;变承包土地合同三年一签为一年一签,并且先交承包土地款后种地,这轮合同到今年9月30日到期,这些都为集团公司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基础。”近期,河溜分场班子成员通过网络、资料等渠道学习生态农业知识,细心领会集团公司两会报告对生态农业的阐述,走访调研上海多利农庄等,积极为集团公司发展生态农业蓄力,对集团公司发展生态农业充满了信心。二、积极推动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友好是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我们应进一步认识农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进而谋划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农业走现代生态化之路是客观规律使然。我国农业必须走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现代生态化之路。这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所共同决定的。就农业生产而言,主要受以下三大规律的制约:大自然生态运行规律。大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大致可被视为跨居于地球表面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中的一层生物生存空间,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当今的状态。同时,这个系统也存在资源制约,例如能源、材料等的相对有限性。农业作为生态大系统的一个部分,必须遵循生态规律才能存续和发展,否则,不仅难以持续发展,还会损害生态大系统。农业生产特殊生态规律。农业生产的对象是依赖于生态系统而生存的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农业至少参与三大生态循环:一是大自然特别是大气的大循环;二是大农业中各产业之间的循环;三是农作物种植业自身包含的“无机—有机”和“二氧化碳—氧气”等循环过程。人类生活质量需求不断提升规律。人类不仅追求生存所需物质的数量,而且追求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突出,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另外,食品安全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这些问题都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提出了紧迫要求。当前,面对化学农业带来的高污染、高成本问题,特别是面对我国农业发展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的挑战,必须更好地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积极主动迎接新的农业产业革命。5/16现代生态农业是在先进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下,以生态全面优化为重要特征和前提条件,达到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目标,从而取得生态、经济、社会、健康四重效益的现代农业。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生态全面高端优化。作为一个大系统,农业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各个子系统、生产全过程以及纵横延伸扩展的各个部分全部达到高标准生态化。科技全要素创新集成。科技贡献率一般达90%以上,在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建成先进和完备的农业科技体系;实现农业信息化。循环全程多层交错。形成大农业内部全过程、多层次的循环经济,全面实现生产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资源全部科学配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土地整治养护、科学的轮休和轮作提高土地肥力,并进一步改造、修复劣质退化土地;依靠科技调水储水、节约用水、除涝治旱,杜绝水污染;发展人工影响气象技术,不断提高调控水的时空分布的能力,把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利用高科技广泛开发资源空间。装备全方位配套。用现代技术和设施全方位装备农业,包括耕作技术、水利设施、植保手段、养殖方法等各个环节都实现高标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模式全盘统分协同。微观层面,因地制宜,统一耕作、加工、销售,同时实行个人或家庭分区段承包责任制,发展现代田园式家庭农场以及牧场、渔场;中观层面,建立和优化城乡生态连体结构,以广阔农村、农业的生态功能净化城镇空气,提供氧吧和休闲空间,供给生态型农产品,形成城乡大循环系统;宏观层面,创新生产和资源调控配置机制,建立“市场决定、政府引导、科技支撑”的三元调控配置机制。(原载于2014年3月13日《人民日报》)三、专家谈发展生态农业转型之路近日,中国农学会、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在广东珠海举办现代生态农业学术研讨会。专家指出,工业化农业的单一化高产品种种植、大量化学肥料和农药投入、人工育苗和机械化栽植、基因注入等发展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正日益成为威胁人类自身繁衍的危机,亟需从只注重经济效益与产品供给向多元协同、生克制衡、循环再生和共生竞争的生态化农业转变,对可更新自然资源采取节约型技术,对不可更新资源采取替代技术,对农产品采取绿色有机技术,对污染物采取环境友好型技术,用整体布局、循环体系、多样性利用等模式,构建生态农6/16业系统,全面提升农业的产品、环境和精神文化服务功能。在科技方面应多元化探索生命物繁殖体系、在生克制衡中探索生命物的安全、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在循环再生中探索生命物资源最优化利用、在共生竞争中探索生命繁殖的新动力机制。专家认为,现代生态农业是基于新世界观、价值观下的新经济,是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本和智慧创造财富的新型产业,是融合生产与生活、修心养性的产业,是有限市场化的小规模经济的农业,而最大限度利用新能源是生态农业主导方向,生态农业与乡村文明共生发展是中国生态农业最大特色。专家建议,发展现代生态化农业要坚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