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城交通战略研究同济大学交通学院陈小鸿整合城市空间拓展与交通发展–分析各种可能性–选择合理模式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并控制–容量可以扩展–具有弹性设施建设–有利于逐步形成–减少对建成区的影响交通战略研究的宗旨交通战略研究汇报内容1.新城形成与发展的交通问题2.新城交通服务需求和条件3.新城交通系统研究4.新城交通规划方案5.问题和建议战略研究是根据未来的变化,决定今天的对策未雨绸缪“那些具有吸引力和卓有成效的城市将是那些能够给予其市民更多自主性、更便捷交通条件的城市”『FrancoisAscher,2003』首先是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交通网络架构和容量科学和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良好的交通意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层次城市布局与交通网络决定未来交通运行服务状况的80%以上对临港新城功能和发展规模的定位,决定交通系统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一、新城规划的交通思考达到大城市规模,是上海最主要的新城–以港口和新产业集聚区域人口–以行政和商业服务集聚周边人口相对独立、功能完善–主城区功能首先是对新城的服务–不鼓励与主城大量的通勤交通以港兴城–货运交通和对外交通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新城的规模和发展特点新城的发展模式–职住分离还是职住平衡–住宅区的模式和标准人口、劳动力来源和交通需求–高端劳动力:来自其它地区,区间和城间通勤–低端劳动力:邻近和就地居住,镇-城通勤发展的阶段性–设施标准与投资效益兼顾的建设策略面临的问题(1)海港新城和临港新城的关系–海港新城是临港新城的主城区?–港城的功能定位和开发模式是否需要调整?主城区布局与规模的适应性–主城区的形态是否适合扩展?–交通系统结构能否适应需求?不同功能分区交通需求的差异–对外交通方向–客运和货运特征面临的问题(2)在上述问题还没有彻底想清楚之前,评判网络结构、布局、标准的合理性,是非常困难的依托轨道交通发展–新城-中心城通勤出行呈现“二高一低”的特点:公共交通比例在70%左右,私人小汽车比例高于平均值,而非机动化出行比例低–在小汽车大规模发展以前建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机制,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大容量公共交通体系相适应的城镇体系–通过提高公共交通服务速度和把工作出行距离限制在45分钟内可借鉴的经验:欧洲新镇不强调岗位与居住平衡–“半工宿平衡”原则让位于区域“交通流平衡”原则–人口规模在20万人以内,与中心城间距20-30公里–在新城与外部之间提供快速公共交通服务比在新城内部实现“工宿平衡”更为重要比旧城优越的居住环境–以公共交通枢纽为中心的土地开发密度递减原则–面向公共交通的开发模式(TOD),鼓励P&R–“TrafficCalm”住宅区设计可借鉴的经验:欧洲新镇依托公共交通拓展城市–城市不是向四周蔓延,而是沿发展轴增长–在快速公共交通(BRT)干线通道二侧布置较高密度的集中性活动中心或生活中心有利于土地开发与公共交通协调的道路结构–“三元”道路系统–公交专用道是交通走廊的核心可借鉴的经验:库里提巴库里蒂巴公共交通走廊和邻近社区居住密度对比(1992年)居住人口居住单元居住分区人口(万人)每公顷每英亩每公顷每英亩高层混合居住区13.07294119.09337.6中高密度居住区(ZR4)27.1316466.44016.2中等密度居住区(ZR3)24.087630.8228.5低密度居住区(ZR2)41.656325.5176.9土地使用分区制度;住房发展计划:低收入家庭的住宅安置在交通走廊上;有大量客流集散的设施安置在交通走廊上,限制面向小汽车的土地开发“三元”道路系统库里提巴快速公交系统BRT与中心城距离在50公里,形成新的经济发展中心,避免中心城过渡膨胀自成体系的基础设施系统–近期以岗位为主–远期职、住基本平衡新城与中心城由轻轨、高速公路提供便捷的交通联系多条高速公路构成港口、新城对外通道可借鉴的经验:天津塘沽天津塘沽:岗位结构特点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从业人员140150157934171604180466191058195012外商投资企业99853113473121093127156134496137702按投资企业性质内资企业402974446150511533105656257310第二产业102131115610123814130164137624140908按产业分组第三产业380194232447790503025343454104管理人员189202133023075240632559726129按劳动岗位分组工程技术人员224172526226638287153100731764管理和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的30%这是吸引“外来”劳动力的低限天津主城-塘沽:现状主城-港城多线路布局;客货分流、内外分流天津主城-塘沽:规划根据交通需求的层次分析,确定系统供应的优先原则二、新城交通需求与交通条件分析30万人新城–松江新城:进出客车总量为57215辆/日;进出客流为223716人/日,至中心城1.1万pcu/日,客流量约在4-5万人/日–嘉兴:80万人城市–苏州对外:客车5.5万/日、货车4万pcu/日–无锡城市规模-对外联系交通需求层次结构图范围客运重要程度货运重要程度新城对外新城-中心城★★★港口集装箱对外集疏运★★★新城-其它新城★★物流园区对外★★新城-外省市★产业区对外★★功能分区间区间通勤★★★★产业区-物流园区货运联系★★综合服务★★港口-物流园区货运联系★★分区内客运集散★货运集散★新城与中心城间距50公里(外环),交通系统设计不鼓励新城与中心城个体交通方式的通勤交通。目标是居住与就业基本平衡功能比较单一的分区决定了区间交通布局和容量应充分考虑通勤交通的需求客运和货运通道尽量分离、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尽量分离,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公共交通优先的设施设计原则,区间交通基本不考虑自行车和步行方式新城交通服务需求新城对外客货运通道以道路集疏运为主要模式,以对外运输为重点考虑因素。远期考虑铁路运输和多式联运考虑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与对外货运通道的衔接,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的货运联系通道考虑港区集装箱运输的特殊要求通过主要货运通道与分区路网转换点的布置,控制货运车辆的流向,尽量避免货运车流穿越各个分区新城货运需求对外货运交通小洋山港集装箱对外主流向上海集装箱货源比例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其他地区比例45%28%16%11%-港口集装箱对外流向主要向西、北-箱量增加后对外疏运比例将提高集装箱疏运流向和线路临港新城客运系统设计以路面交通为主,重点考虑公共交通专用通道设置,主要方向上规划公共交通专用行驶空间对外交通以主要考虑与中心城的联系、与国际机场的联系、与外部公路网的联系,轨道交通作为与中心城联系的主要方式内部交通重点考虑功能分区间联系。主干道提供足够的机动车容量;优先考虑公共交通方式;充分考虑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功能分区内部交通考虑自行车使用空间新城客运需求对外客运交通新城-中心城客运联系主通道-近期:A2高速公路、轴线大道-远期:两港快速路、轴线大道新城-周边城镇客运联系通道:–大书公路新城至外环线距离比较表主通道A2高速公路轴线大道两港快速路距离(km)414242新城至外环线距离比较临港新城内部交通海港新城城市特性变化–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增加50%原规划人口30万,现规划人口45万–海港新城必须考虑产业、物流园区就业职工居住需求–必须考虑海港新城与产业区通勤交通临港新城的发展定位对海港新城原有路网结构和对外联系(主要是与产业区、物流园区间通勤联系)的道路规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城扩张及交通需求居住区-产业区通勤交通规模分析小汽车出行比例估计通勤车流量(万pcu/h)需要车道数取低限10%1.5716取高限20%2.8529临港新城的区位、用地和出行特点,要求比中心城考虑更多的小汽车出行注:1.车道为主干道,每车道估计通行能力为1000pch/h2.通勤车流量为单向高峰小时值临港新城路网结构的问题1.原环射结构的路网能否适应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后的交通需求2.原规划射线道路的规模能否满足居住区与产业区间通勤交通需求3.原规划环路的等级和规模能否满足集散交通的需求环路射线C2C3C4B1B2B3~B7流量(万pcu/日)1.422.22.531.2道路原海港新城主要道路预测流量表交通与土地开发模式结合的考虑原则:道路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式相结合,沿公交通道进行高密度开发,并向两侧递减。有利于公共交通覆盖更多的人口和岗位模式1:轴向中央一条主干道、两侧两条次干道,公交专用道在主干道上的模式模式2:轴向中央一条公交专用路、两侧两条主干道的模式模式3:轴向中央一条主干道、两侧两条次干道,两条公交专用路的模式模式1:轴向一条主干道两侧两条次干道公交专用道在主干道上模式2:轴向一条公交专用道两侧两条主干道模式2土地开发模式3:轴向一条主干道两侧两条次干道两条公交专用道模式3土地开发对三种模式的评价模式1:便于与道路建设结合,但客流集散需要参越主干道,且步行距离长模式2:可以克服模式1客流与机动车流冲突的问题模式3:较高的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保证运行速度、降低步行距离。但可能影响居住区的开发形态和私密性重点是道路网络布局公共交通系统设计三、新城交通系统设计原则交通系统设计原则与新城功能、布局形态相协调–客、货运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货运对外、客运通勤是交通服务的重点系统功能清晰–应具有相对独立的客、货运主通道–相对独立的内部交通、出入交通和过境交通系统–相对独立的各功能区内部路网与区域开发密度、形态相结合,通过设置专用通道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交通系统设计原则给予未来交通系统的运行和管理以较大的弹性–限定开发用地模块范围,保证路网密度–通过干道区位选择,严格控制干道二侧用地开发–干道节点的用地控制保证主要交通走廊的服务可靠性–多线路设计、多点集散–满足最终规模的容量要求路网设计要求满足连通性的要求满足结构可靠性的要求满足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容量的要求满足路网分期建设的要求满足交通管理的要求路网规划理念—之一支撑间离式的功能分区布局形态,3个主要功能组团有独立的对外通道。对外通道与内部道路分离,尽量不干扰组团间通道功能分区间采用多通道布局方式,以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分期实施可能性,使客运通道能适应潮汐交通特征–规划方向可变的道路或车道路网规划理念—之二避免宽马路、大间距的网络格局,采用高密度、多线路布局,有利于交通管理道路功能设计和布置优先考虑公共交通运行要求,为快速公交系统的选型留有余地主干道机动车专用,支路和次干道考虑非机动车使用根据道路使用功能,确定道路设计标准路网规划理念—之三根据不同的用地性质与开发密度确定各功能组团的内部路网结构–功能区边缘(或接近边缘)设置切向集散道路,形成区间通道-集散道路-功能区干线衔接方式–综合居住区轴向道路以干线为主,横向道路以支路为主–工业区与物流园区路网密度要求低于综合居住区,以方格网为主,便于开发使用–道路走向与水系、绿带结合公共交通规划理念—之一作为21世纪建设的新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避免8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可能出现的交通问题,是临港新城交通战略的必然选择新城空间布局和相对中心城较低的开发密度,有利于小汽车使用。必须建立一个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方式的竞争力空间、时间集中的通勤交通,只有公共交通系统才能解决公共交通规划理念—之二R3线作为新城公共交通的组成,主要承担新城—主城长距离出行,也承担部分港城—产业区的出行轨道R3线车站设置必须与换乘枢纽结合,以用地许可和与地面公交网的配合为选址要素内部公共交通系统以地面公交为主导方式。根据开发强度、环境影响等因素选择有轨电车或快速大运量公共汽车(BRT)方式公共交通规划理念—之三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公共交通系统–R3和快速地面公共交通为骨架–公共汽车线路为覆盖服务的主要形式–驳运线路和出租为补充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