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平—成燃气管线开裂事故技术调查分析报告“9.5”平—成燃气管线开裂事故技术鉴定组成立之后,广泛收集了有关事故管线的文档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现场调研,经过反复调查、核实、分析,初步形成了如下技术调查报告。一.基本情况(一)工程概况XX市天然气供气管线工程全长约为15公里,管线设计压力4.0MPa,管道全部采用埋地敷设,管材型号为L415,规格为φ711×7.1、φ711×10、φ711×12.5,管道防腐采用三层复合结构聚乙烯防腐层,阴极保护采用外加电流保护法,管线全程设转角桩23处,从G01—G21(见示意图)。工程开工日期为2008年8月1日,2009年7月8日管线试压验收结束,7月9日投产运行。(二)工程参与方情况该工程建设单位为XX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单位为XX市燃气工程设计研究院,施工单位为XX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装公司第十四工程处,监理单位为XX市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焊缝内部质量检验单位为XX市压力容器检验所,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为XX市气化工程质量监督站。二.事故经过22010年9月5日,我公司接到高压管线漏气的报警,公司相关领导、抢修大队立即前往现场处理。经过五天连续奋战,完成了抢险封堵工作,管线恢复运行。管线漏气是由于焊口裂纹造成的,该焊口所在管线位于转角桩G06B—G07间,焊口号为DA—G06B-48。目前,XX市城市燃气管网有四个门站,分别是XX站、XX站、XX站、XX站。其中XX站负荷最大,输气量占XX市用气量70%左右,平—成高压输气管线一旦停止输气,将直接影响XX市的用气安全。在我公司缜密调度下,抢险人员采取局部关阀放散、泄压,在原焊口处补焊的工艺,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抢险堵漏工作,经现场无损检测合格后,管线恢复运行。也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断裂焊口无法取下进行相应的理化分析。三.事故调查经过现场拍照(见附件)和无损检测确定该裂纹分布于焊道5~7点(时钟标识)位置,裂纹总长度约为200mm,裂纹从焊缝根部开始,延伸向焊缝中。X射线底片上表现为沿焊缝长度方向分布,影像为典型的黑较粗线,黑线相互缠绕有分支,线的端部尖细,端头前方有丝状阴影延伸。在施工单位编制的《管线焊接施工技术措施》中:“管线根焊采用手工下向焊,焊材采用E6010纤维素焊条,填充、盖面焊及返修均采用半自动焊,焊材采用E71T8—Ni1J药芯焊丝”。母材为辽宁大型钢管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L415螺纹焊3管,规格为φ711×10,在施工方的《交工技术文件》中有该管材的《产品质量证明书》、《产品合格证》。事故发生后,我公司将该管材送样到XX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院进行化学分析,结论是“化学成分符合GB/T9711.2-1999规定的范围”(见附件)。在施工方的《交工技术文件》中均有焊条、焊丝的《产品质量证明书》。该工程设计文件规定,焊缝射线检验应符合《石油天然气钢制管道无损检测》SY/T4709-2005中的Ⅱ级标准。2008年8月20日设计变更通知单改为“符合《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4730.2-2005中的Ⅱ级标准”。该裂纹焊口号为DA-G06B-048,焊接时间为2008年10月7日,第一次射线检测时间为10月10日,当时的《射线底片评定记录表》(编号:2008-GW-06B)记录为:该焊口第一次共拍片10张,Ⅰ级片7张,Ⅱ级片1张,Ⅳ级片(不合格)2张。对此管道焊口返修时间为10月11日,10月14日进行第二次返修后检验,返修后拍片2张,评定等级为Ⅱ级(见附件)。在《交工技术文件》中的《管沟回填施工验收记录》和《管线试压验收记录》中,G06B-G07段管线于2008年12月22日进行管沟回填,于2009年7月8日进行了强度及严密性试压,合格后于2009年7月9日带气运行。四.事故原因分析纵观国内外输气干线管道事故类型,大体分为三种:针孔泄4露、穿孔、破裂,主要原因为:外部影响、腐蚀、材料缺陷、焊接缺陷、安装施工缺陷等。焊接裂纹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工艺缺陷,裂纹不仅发生于焊接过程中,有的还有一定的潜伏期。按裂纹形成的条件,可分为热裂纹、冷裂纹、再热裂纹和层状撕裂四类。冷裂纹又分为淬火裂纹、氢致延迟裂纹和变形裂纹。由于原始裂纹焊口无法取出做相应的理化分析,我们只能凭目前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初步判断导致“9.5”平—成燃气管线开裂事故的焊口DA-G06B-048裂纹为延迟裂纹。产生延迟裂纹的主要原因是:L415级钢材淬硬倾向大,焊接接头的含氢量高和焊接应力大。影响因素主要是焊接质量和施工质量控制不当。附件:1、DA-G06B-048焊口裂纹图片;2、平—成燃气管线走向示意图;3、管材化学分析报告;4、射线底片评定记录表。技术鉴定组二0一0年十一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