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振昌先进事迹学习材料汇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燕振昌先进事迹学习材料汇编河南远大会计师事务所党支部二〇一六年六月燕振昌简介:燕振昌,历任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2014年12月12日,因操劳过度导致心梗突发,病逝在工作岗位上。[1]燕振昌去世时,全村人哭红了眼,自发为他送行……经许昌市委批准,他的身上盖着鲜艳的党旗,被安葬在村里的祭祖园。园门古朴,上面镌刻的正是他亲自编写的对联:“伏牛灵照忠孝子,暖泉滋润德善心”;横批“德泽犹存”。[2]燕振昌的先进事迹在《许昌日报》、《河南日报》刊登后,引起了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农民日报》于2015年6月3日率先进行连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8月17日、18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及所属新闻网站对燕振昌同志的先进事迹进行密集宣传报道。同时,河南省上下也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燕振昌先进事迹的热潮。[3-4]2015年9月17日,中共河南省委作出关于开展向燕振昌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省上下开展向燕振昌同志学习活动。2016年1月25日,中宣部授予燕振昌“时代楷模”荣誉称号。1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宣传部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在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向全社会发布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河南省燕振昌的先进事迹,并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中宣部的授予决定中这样写道:“燕振昌同志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把为村民服务当成座右铭,44年如一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苦干实干,脱贫致富,把昔日的贫困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是党的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时代楷模”发布活动现场播放了燕振昌的先进事迹短片,展示了中国楹联学会和中华诗词学会创作的反映其崇高精神的楹联和诗词。燕振昌的妻子张改真走上前台,领取了“时代楷模”纪念章和荣誉证书。手捧沉甸甸的荣誉,张改真动情地说:“燕振昌被评上‘时代楷模’,我心里特别激动。老伴已经走了,回去我要继续教育孩子们,发扬好传统,踏实工作,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燕振昌视频: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视频:未了的牵挂——追记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党委书记燕振昌生命终止的前一天,他带着调研组去参观他奔波6年才引回来的幸福湖水。生命终止的前一晚,他打电话给3个班子成员,细心地交代他们第二天要去市里、镇里办的几件事。生命终止的那一刻,他伏在案上,握着笔准备写下当天要办的事。台灯依然亮着,桌上的日记本依然摊开着……2014年12月12日凌晨,燕振昌走了,一如负累归去的燕子,留下了未了的牵挂。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燕振昌当了44年村党委(支部)书记的地方。书柜里,是燕振昌整齐摆放的其他93本工作日记,从1972年直到他生前最后一刻。那里面,有1976年全村第一次盖排房时的缺钱少料,有1986年开办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时的“股东炼成记”,还有2008年幸福湖水“蒸发”后写了6年的汇报信……满纸满页都是燕振昌曾说过的话:“要让村民过上有房住、走好路、能读书、有玩处的安生日子。”“我特别想知道,他日记里没写完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我们帮他完成。”村委会副主任张万顺哽咽地用手擦了擦眼眶,把脸转了过去。水磨河,燕振昌一生的牵挂。燕初飞,一抖尘枷欲冲霄他领着社员保肚皮、办村企,带头创办长葛市第一家农村股份制企业,鼓励村民“从商从工”,创出了长葛市第一个亿元村暖泉环绕的水磨河村,有两样“特产”——水和集市。历史上的暖泉河畔,水草肥美、人气渐旺,因河上建水打磨一处,水磨河村由此得名。至元明时期,水磨河村已成为长葛、禹县交界处最热闹的大村,每逢会期更是人山人海。也许是这些,培育了多年来水磨河人的经商意识和活络的脑瓜子。可这个因水而灵的村落,曾经穷得揭不开锅。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公社、挣工分、大锅饭,农村社员穷得吃不饱饭,找个识字的人当“计工员”都困难。1962年,20岁的燕振昌高中毕业了,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贫瘠的村子正需要他这样有文化又肯干的后生。1967年,他被社员推选为第八生产队队长,凭着一股踏实劲儿,3年后又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可妻子张改真撅起了嘴:“上面提拔你当脱产干部,你为啥不考虑?我也是高中生啊,家里供我读书这么些年,又让我留在农村?”燕振昌一脸自信地劝妻子:“农村也能干出个名堂,你放心吧。”话说出去了,担子也压下来了。从这时起,燕振昌开始了记工作日记的习惯。每天凌晨4时,他就起床了,写头一天的工作日记,思考当天的工作安排。这一时期,燕振昌想得最多的,是领着社员保口粮、保肚皮、“战天斗地”;日记里记得最多的是农家事儿,麦田管理、提高单产、调地、修建石头猪圈、化粪积肥、修田间硬渠、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等等。但是,队里人均耕地不超过7分,光靠种粮食,队里还是要啥没啥,想修路、建房都没有活钱,再活络的脑瓜子一时也犯了难。“得办集体企业,给大队多产点东西、多积点钱。”燕振昌和班子成员碰到一起就合计这事儿。1973年后,燕振昌领着社员办起了农机配件厂、面粉厂、冰糕厂、机瓦厂,这几个厂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水磨河大队的重要经济来源。1977年后,队里为配合新村建设,新建了白灰窑和砖瓦窑,成立了建筑队和石工队。到1981年,大队已拥有预制板厂、机械厂、车队、木工厂、供销社等十几家集体企业,每年给队里交利润30多万元。同样是1981年,水磨河大队开始实行以农户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意味着,经济搞活的火苗在这个豫中乡村点燃了。人们开始想着法儿地赚钱,要挣脱穷日子。此时的燕振昌,依然保持着爱学习、爱看报、爱写东西的习惯。在他的工作日记上,经常摘抄着上级会议上的领导讲话,有的一抄就是小半本。坡胡镇政府工作人员贺建军回忆,2014年市委书记王树山到水磨河村调研时,向燕振昌问起了基层四项基础制度,“燕书记背得溜熟,连我都背不囫囵呢”。所以,别看水磨河村是最基层的“小细胞”,但燕振昌对上级文件精神、政策动向却是知晓得早、掌握得清。得益于此,水磨河村有了多个“第一”,全省第一批股份制企业就是其中之一。1986年,燕振昌得知,上面开始有了“股份制企业”的提法,这使他嗅到了经济改革的信号。他赶紧再打听,但只是听说在沿海地区有创建成功的先例,省内则没有听说过。“先行一步,也许咱村就有了条好出路。”思忖之后,燕振昌决定一试。一天晚上吃罢饭,燕振昌来到他的老搭班、老伙计张汉卿家,商量要不要建一家股份制的造纸厂。一听燕振昌要鼓动自己入一股,张汉卿的第一反应是“我不干”。他说了自己的想法:“我没钱,一股3万块钱,我得借多少户才能凑齐啊!而且农村搞工业的少,纸厂怕是没有那么多生意啊。再说了,股份制还没兴起来,办砸了咋办?”一口气,就是3个顾虑。的确,那时要让农民兑钱、办股份制企业,许多地方都没有这个能力和实力。没有突出资源和经济实力的水磨河,更是如此。燕振昌顿了顿,开始劝张汉卿:“这个股份制企业,咱得办。”他分析着:“经济改革已经开始了,集体土地包产到户,集体企业也分解了。现在的精神是,分得越彻底,证明观念转变得越彻底。可这样一来,如果不搞企业、没有经济收入,村集体就被架空了,4000多口人的大村子,想办啥事儿也没钱了,村干部说话也不灵了。”这些,张汉卿明白,他和燕振昌一样希望村里人过上不愁吃喝的日子。所以,虽然得到处凑钱、得担风险,但张汉卿还是和以往每次一样,坚定地支持了燕振昌。随后,燕振昌又找了村里3个有点儿“毛毛钱”的人:张廷然、张军甫和张留木,挨个儿和他们沟通、说定。就这样,水磨河村的造纸厂建起来了,这是长葛市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也是全省第一批股份制企业之一。村里以土地、房屋等入股,占六成股份;个人一股3万元,共5股,占四成股份。“后来,大家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股份占比就逐渐由‘六四’改成了‘四六’,让个人拿得多一点儿。”张汉卿回忆。机器一开,问题就来了——“出来的纸咋不成型?”“要收麦秸秆了,咋说动银行追加贷款?”燕振昌稳住大家伙儿,然后一遍遍和请来的技术员试验配料比例,一趟趟跑银行磨嘴皮子。造纸厂正常运转起来了,销出去一吨纸能挣一二百元。造纸厂每月一算账,虽然有时候也赔点儿,但大多数时候都能挣几千块钱。就这样,造纸厂给全村开了个好头儿,水磨河的“小金库”鼓起来了。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精神传遍神州,全国农村村办企业纷纷摘掉了“红帽子”,股份制企业、个体经济开始开花。“咱不能再吃大锅饭了。‘只有种地才能糊口’?那是老一套了。”燕振昌开始鼓动村民,“要富裕,咱就得跟上形势,就得入股办厂、‘从商从工’。咱村子有热闹了几百年的大集镇,我看咱村办企业肯定行。”光劝村民不够,燕振昌跟十几个“两委”班子成员说:“政治过硬是硬本领,带头赚钱是真本事。既能服务、又能致富的村干部,才是真正腰杆儿硬的好干部。”他给“两委”班子成员和村里100多名党员下了“死任务”——都得有个厂。有人不理解,觉得有必要下这狠劲儿吗?他说:“这不仅仅是为了让你挣钱,还为了一个厂能解决村里十几号人的吃饭问题,能提高全村经济水平啊。”渐渐地,大家的心思活络了,跃跃欲试的人干起来了。只几年,村里就吸收股金800多万元,办起了铸钢厂、淀粉厂、瓷厂等股份制企业,冒出了机械、加工、商店、运输、饭店、砖瓦窑、白灰窑等私营企业50多家。水磨河村还成为长葛市第一个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的村子。燕振昌也频频被其他地方邀请去介绍经验、办村支书培训班。这些企业,就是水磨河的“第一桶金”。特别是燕振昌等人建成的铸钢厂里,几个股东的实力越来越强,后来纷纷退出来又组建了自己的铸钢厂,大厂又再分小厂。现在,水磨河村仅个体铸钢厂就有四五十家,源头都是最初的那家股份制铸钢厂。“当初一说要摘‘红帽子’,大家都是顾虑重重,如今回想起来,没了‘红帽子’,大家反而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现任村党委书记、村委会原主任郭建营说。从贫瘠的村落,到如今闻名全市的明星村,燕振昌带领全村实现了“致富三级跳”。直到现在,村里谁要是因为办厂遇到难事儿找到他,燕振昌依然想尽办法解决。就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还以个人名义,为郭建营、赵书建等村里7个人的厂子担保了1400万元的贷款。郭建营说:“我们7个厂子要贷款,如果找厂子作担保,我们必须得找7个有实力的、不能重复的厂子,一时不好找啊。不过银行的人说了,要是燕书记作担保,那他一个人就能担保你们7个厂子。”燕振昌一听,爽快地同意了,还按照银行要求拉上妻子张改真一起给银行签字、按红手印儿。子女知道后,都忍不住说燕振昌:“1400万元啊,你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大胆子啊。”今天,你沿着水磨河环村路、彭花路走,两边全是一个挨一个的厂院。全村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0多家,吸纳周边剩余劳动力近万人。“吃住水磨河,好像在长葛。出门能挣钱,一月两三千。”好日子过上了,人们顺嘴就编出了这样的民谣。燕振翅,衔来春泥做金窝从土坯草房,到小瓦青砖,再到两层小楼。燕振昌领着村民划宅基、盖排房,告别破旧拥挤的老房子,建成了横成排、竖成行的新农村吃得饱,住得好,这是村民最朴素的愿望。几十年前水磨河村的土坯草房,任谁说都得感慨半天。那时的房,“里生外熟”,即外面是砖、里面是土坯,麦草或瓦苫顶。因为宅基地窄,五户一院、三辈同室、儿大不婚、晚上住牲口屋的情况比比皆是。1976年的一天,燕振昌走在街上要去看看集体企业,村民赵国义见到他就聊了起来:“这两天雨下得大,你看俺家那房子又漏得不行,天天拿锅碗瓢盆接着。一家人挤在两间房住不说,一下雨连这两间破草房也住不安稳了。你说俺家咋办?”燕振昌不由得张望着小路四周,那一处处没经规划的房子,东一处、西一所,大门朝哪个方向的都有。条条小土路,就在各家各户之间曲里拐弯地“自然”形成了,路窄、坑洼、七拐八扭不说,有的还是断头路。盖新房,多美好的期望。燕振昌不是没想过,可是,钱从哪儿来?闲聊罢,燕振昌心事重重地走了,但盖排房的目标在他心里扎下了根。第二天早上开会,燕振昌提了这事,让班子成员商量办法。“这是实事儿啊”,“难度肯定大”,“得要石灰、木头、砖头”……大家伙儿商量半天,最后统一意见要克服困难盖排房。燕振昌还鼓励大家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