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认读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理清课文的条理,初步感受爱因斯坦的伟大。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想成为成功人士吗?出示:说说是什么意思?2、谁能向大家介绍爱因斯坦?(学生介绍)教师介绍:爱因斯坦,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证实,人们还利用这个理论建立了核电站,为人类造福。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3、板书课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齐读、读完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读通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可以看看生字表,读准字音,将句子读通顺。2、指名朗读课文,你将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们听听,老师和其他同学作评委。3、逐段指导:第二段:(1)你觉得读的怎么样?(2)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3)理解:蓄、蓬乱、裹、趿拉、冷不丁A、重点指导:“蓬乱、裹、趿拉”的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归纳?(衣衫不整)B、指导“冷不丁”的读音,比较“衣衫不整”的读音。第三段:主要指导“纳闷”是什么意思?(不理解的意思)第四段:(1)你觉得读得怎么样?(2)指导:“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读好语气词:噢、嘛。(一个是平淡的语气,一个是得意的语气)(3)说说“踱步”与“散步”的区别。(散步比较随意,踱步是走方步,仿佛在思考什么?)第六段:(1)你觉得读得怎么样?(2)“一塌糊涂”是什么意思?房间里还有什么一塌糊涂?爱因斯坦还有什么一塌糊涂的?4、读完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1)三次交往。(2)小姑娘教爱因斯坦如何穿衣、布置房间。(3)爱因斯坦生活随意,研究科学入迷,关心小朋友。三、默读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课文讲的是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相遇,在书上找出有这些时间的语言。2、出示: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3、读了这些语言,你有什么发现?(1)是按照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写文章就要按照一定的循序来写)(2)第一次小女孩撞上了爱因斯坦,第二次是小女孩遇上了,第三次爱因斯坦等小女孩,第四次讲小女孩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成了好朋友)。(板书:撞、遇、等、每天坐坐)(3)看了最后一句话,联系前面几句话,你有什么想法?(小女孩与爱因斯坦之间由不熟悉,到越来越熟悉,最后成为好朋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情感。过渡:同学们很会读书,通过读书,理解词句,通过读书,了解文章的层次,下面,我们要通过读书感受文章的情感。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读老人和小女孩“相撞”的一个片段,读出感情来。(之后再谈体会)2、交流感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有了很多的体会,下节课,我们来研究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后再收集一些爱因斯坦的资料。板书:18、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撞→遇→等→每天坐坐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初步感受爱因斯坦伟大的人格魅力,并体会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教学准备:制作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爱因斯坦像:同学们认识这位老人吗?能说说对他的了解吗?(学生简单交流)出示教师补充的材料:●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上世纪末,西方国家评选20世纪的“千年思想家”,汇集全球一个月投票结果,马克思居第一,爱因斯坦居第二。●上世纪末,加拿大《环球邮报》邀请全球评选千年百位名人,结果爱因斯坦名列第一指名读。2、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响亮了一个多世纪的名字(板书:爱因斯坦)今天我们不去了解这位科学巨人伟大的科学成就,只是去了解生活中的爱因斯坦,去读他和一个小女孩的故事(板书:和小女孩)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至少知道了什么?(板书:写人)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记事)二、出示预习要求,询问预习情况。1、读准生字字音,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意思。2、读通课文(至少读5遍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搜集爱因斯坦的相关资料,争取能在课堂上交流!(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的,不是吗?)三、读词语蓄着裹在踱步纳闷一撮趿拉两手一摊温柔蓬乱穿戴肩膀一耸鬼脸(1)指名横着读,相机理解“踱步、趿拉、纳闷”等词语。(2)提示竖着读,看看能有什么发现提示发现:第一列描写爱因斯坦的面貌,第二列描写爱因斯坦的穿戴,第三列描写爱因斯坦的动作,第四列描写人物神态(在“写人”下相机板书:外貌、动作、神态,渗透写法)(3)再读,要求将自己的理解送进词语中读。四、读句子1、词语只有放到句子里读,才会更加鲜活、灵动起来,翻开书,把这些词语放到相关句子里读一读。2、出示第一句: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指名读;出示爱因斯坦像,引读。指导发现:短短二三十个字就刻画出爱因斯坦的外貌特征,就如绘画里头的素描一般,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逼真的形象,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写作本领啊!再次齐读。3、出示第二句: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指名读。指导:真是一位不修边幅的老人啊,让小女孩以为——生:是从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人物。能读出小女孩惊讶的语气吗?再次读,读出惊讶的语气,教师相机范读:“嘿,简直……”4、出示第三句: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齐读。“纳闷“什么意思?能读出纳闷的语气吗?指名读。提示发现反问句,再次指导读出反问的语气。5、出示第四句: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指名读。讨论:为什么是“仍是”?提示:读书要将课文前后联系起来读。出示: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讲解:“一边……一边……,一面……一面……”是指两个动作一起进行。引导讨论:从这两个关联词中,你读出了什么?(爱因斯坦的潜心研究、痴迷于研究等)6、出示第五句: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出示多音字“冲”的读音及解释:冲:chōng①用液体浇;②向上钻;③快速向前闯等chòng①对着,向;②猛烈;③凭、根据。学生选择正确的读音,并说说理由。自由读,提示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你感受到一位怎样的爱因斯坦。学生谈感受,读句子。7、出示第六句: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指导读出惊喜的语气。四、读课文1、过渡:词语放到句子中读,那句子该放到——生齐:课文中读。2、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3、读后师生评价。五、再读课文,引导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层次。1、默读,划出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读一读,看看能有什么发现。2、出示三句话及课文第7自然段:(1)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2)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3)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4)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A、文章的写作顺序暗含在其中(板书:顺序),可以以此理清文章的层次;B、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每次相遇的方式不同,从“撞”到“遇”再到“等”,最后是“每天都去”(相机板书:相撞、相遇、相邀、相处)C、短短的时间,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从陌生到熟悉。3、对照板书,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六、回读六句话,进一步走进爱因斯坦1、要求将前面六句话联系起来再次读,思考:你有什么新的发现?2、学生交流对爱因斯坦的认识。(引导感受爱因斯坦潜心于科学研究,因而不拘生活小节,平易近人等人格魅力)3、总结:此时爱因斯坦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了。七、延伸至下节课的探究任务1、出示:小女孩的父亲说:“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自己说:“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小女孩说:“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面对不同的人对爱因斯坦的评价,你有自己的疑问吗?(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评价呢?)2、指出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下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思考:这节课从读词语到读句子再到读课文,引领孩子一步步深入文本,一步步走近爱因斯坦这个人物,只至最后再次回读六个关键句,此时,爱因斯坦的人物形象在孩子们心目中已经立体、丰满了起来。同时,这也是读书方法的指导,并且渗透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另外,关于这篇课文,我们的立足点是“爱因斯坦是否伟大”,这个“伟大”不是说爱因斯坦科学成就上的伟大,谁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科学巨人,不需要老师再去讲这一点,我们要让孩子们感受的是爱因斯坦人格上的“伟大”,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呢?那就是引导孩子们去阅读课文,触摸文字,从作者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中去感悟,去体会。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