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人物15.——杨靖宇一、历史背景(抗日战争)二、杨靖宇生平简介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1919年的“五四”青年运动席卷全国,年仅十四岁的杨靖宇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一九二三年秋,考入河南省开封织染学校,一九二六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奉党团组织的指示,回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一九二七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四月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豫南农民起义,组织了五万农民武装围攻确山县城,经过四天的激战,占领了县城,打垮了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活捉了县长王少渠,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人民政权--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同年6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的七月十五日国民党武汉政府叛变革命,杨靖宇、张家铎、张耀昶、李鸣岐等同志率部转移到县东刘店一带继续坚持斗争,开辟新的根据地。一九二七年秋末冬初杨靖宇调往河南省委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入狱,均被党营救获释,随转上海,不久又由上海调往东北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日伪军将东北抗联特别是其主力第一路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反复进行所谓“讨伐”。在1939年秋冬季东南满反日伪军“讨伐”作战中,杨靖宇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他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以无比坚强的毅力,英勇顽强地战斗,直至弹尽粮绝,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杨靖宇牺牲后,残忍的日本侵略军无法理解这位英雄的坚强行为,他何以能够在冰天雪地里长时间被围困、且完全断绝粮食的情况下,顽强坚持战斗。日军将他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侵略军也无不为之震惊。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杨靖宇这位抗日民族英雄,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吉林省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杨靖宇,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含辛茹苦照料长大。1923年,18岁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秘密参加革命活动,之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确山从事农民运动。1925年,杨靖宇积极投入“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时,全国各地农民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受中共组织派遣,杨靖宇从开封回确山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初,确山县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1万多人,杨靖宇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当年4月,杨靖宇参加并领导确山数万农民举行暴动,驱逐军阀武装,攻占确山县城。同年5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后,杨靖宇参与发动刘店秋收起义,先后创建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最早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和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并组建河南省第一支革命武装——确山县农民革命军(后编为豫南工农革命军)。从此,拉开了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他历任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确山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和临时治安委员会代理主席、豫南特委委员兼信阳县委书记。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1929年春,杨靖宇调赴东北,中共满洲省委派他担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化名张贯一,深入抚顺煤矿,联系工人群众,恢复重建被破坏的党组织,领导工人同侵占中国煤矿的日本矿主进行斗争。抗日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党派他担任东北反日总会的领导工作,后又派他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一任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不久又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11月,以省委代表身份被派往南满,整顿各县党组织、抗日游击队和义勇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和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东北建立党领导下的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指示,以南满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联合南满16个抗日武装部队召开大会,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当选总指挥。同年11月,召开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南满临时特委,并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1军成立后,杨靖宇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原则,领导部队挫败敌人的秋季“讨伐”,迅速扩大游击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35年8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以党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合军和游击队为基础,联合其他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任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1936年6月,抗日联军第一、二军合编为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抗联队伍壮大后,活动在通化周围及奉(天)(沈阳)吉(林)、安(东)(丹东)奉铁路一带的许多抗日队伍都相继加入抗联1路军的行列,在吉林东南部和辽东等广大地区,给日寇以有力的打击。日寇称杨靖宇的部队为“东边道社会治安之癌”,称抗联活动地区为“癌肿地带”。1936年,日寇调来日军奉天教导团,由关东军南满“讨伐”司令官三木少将指挥,汉奸“东边道剿匪司令”邵本良配合,妄图消灭我抗日联军。面对敌我力量悬殊,杨靖宇率领抗联部队采取巧妙迂回战术,避开敌人锋芒,诱敌深入,消耗敌军力量。杨靖宇令战士制造仓皇败退假象,部队18天行军千余里,在梨树子一带设下伏兵,敌人中计进入伏击圈。杨靖宇一声令下,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歼灭了这股敌人。后来,杨靖宇率队包围邵本良所部,一举歼灭了其主力部队。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配合全国抗战,杨靖宇一面以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出《为响应中日大战告发东北同胞书》和《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部布告》,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中国的野心,号召东北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驱除日寇。同时,组织部队在南满的广大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全力牵制日军兵力,配合关内抗战。1937年7月中旬,杨靖宇率1军直属部队在西去联络第3师途中,袭击铁路线上的日军列车,造成抗日声势,在离黄土岗不远处与日军松原部队遭遇,激战6个多小时,给敌人以重创。黄土岗战斗后,他率队来到清源县沙河子同3师会面。9月初,军部在宽甸马鹿沟袭击了监修道路的伪警察队。之后,杨靖宇指挥军直属部队等300多人,同时分别攻取了兴京县第五区马架子和小堡两个集团部落。10月下旬,第1师等部队奉命同杨靖宇率领的1军军部会合,于10月末打响了痛歼日军水出守备队的战斗。同时,1路军其他各部根据杨靖宇的指示,在兴京、清原、宽甸、辑安、通化等地积极开展游击战,有力地打击牵制了敌人。1938年初,杨靖宇带领军直属队从桓仁北上到辑安县老岭山区开展游击战,发动了对通(化)辑(安)线铁路老岭隧道工程现场的攻袭战。3月,奇袭老岭隧道,使敌人的交通线陷入瘫痪。4月,指挥1军教导团巧袭太平沟警察所。6月,接连两次袭击通辑铁路土口子隧道工程现场第11、12号老岭河桥梁子等地,烧毁了伪警察所,炸毁了隧道、桥梁工程,消灭了工地上的日军,解救了中国劳工。壮烈牺牲日军接连遭到打击后,急忙调遣伪军索旅对付抗联第1路军,由1个骑兵团和两个步兵团组成混成旅,武器精良。杨靖宇得到情报后,率队在蚊子沟口一带设伏。经过激战,消灭索旅三四百人。8月初,索旅陷入我埋伏圈,被彻底消灭。1938年11月5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发出给“东北抗日联军杨司令转东北抗日联军的长官们、士兵们、政治工作人员们”的致敬电,高度评价了活动在沦陷于敌手的东北地区的抗日联军,称其英勇斗争为“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的模范”。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鼓舞下,抗联第1路军从1938年冬到1939年春,转战长白山区,与2路军联合作战,连续多次冲破敌人的“围剿”,并不断袭击敌人据点,破坏敌军设施等,给日伪军以很大的打击和威慑。1939年秋冬季,组织东南满反日伪军“讨伐”作战,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身边叛徒在艰苦残酷的斗争环境下,东北抗联出了很多叛徒,致杨靖宇于死地的叛徒有四个。第一个叛徒是程斌,原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杨靖宇最信任的得力助手。他于1938年7月率所部115人叛国投敌,日军任命程斌当队长,组成“程斌挺进队”,将杨靖宇部队逼入绝境。程斌投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摧毁了70多个抗联的补给生命线——密营。一夜之间,杨靖宇部队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这个叛徒在解放后的“镇反”时期被枪毙。第二个叛徒是杨靖宇的警卫排长张秀峰。这个从15岁起被杨靖宇抚养成人的叛徒1940年2月1日携带抗联经费9960块大洋叛变投敌,导致杨靖宇的行踪暴露。张秀峰唯一讲良心的地方,是他在拉警卫排余部叛变时没有去突袭身边只剩下几个战士的杨靖宇。第三个致杨靖宇于死地的是伪排长赵廷喜,因为他的告密使敌人最后找到了筋疲力尽的杨将军。1946年,人民政府在杨靖宇坟前将赵廷喜枪毙。第四个叛徒是跟随程斌叛变的张奚若、程大队有名的机枪射击手。张奚若和他的把兄弟、副射手白万仁、弹药手王佐华在“追剿”杨靖宇部队的过程中受伤,被收容在濛江县城里养伤。这个被人称之为“铁三角”的战斗小组1940年2月23日中午聚在一起正在打牌时,驻濛江的伪通化省本部接到杨靖宇在三道崴子的报告,因部队都在山里“讨伐”,一时无兵可派,就把那些在县城里养伤的伤兵集合起来,张奚若和白万仁、王佐华被编为第一批快速挺进队。当敌人向杨靖宇喊降不奏效时,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向张奚若下达了“干掉他”的命令。张奚若随即扣动扳机,杨靖宇倒在一棵大树前的雪地上牺牲。次日,程大队接到将杨靖宇的头颅送抵“新京”(长春市)的命令。程斌点名让张奚若干。于是,王佐华和张奚若将杨靖宇的遗体抬到铡刀上,由白万仁将杨将军的头颅铡了下来。程斌大队中的几个抗联叛徒,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除程斌在“镇反”中被枪毙外,其他人则逃脱了应有的审判。张奚若只在“文革”中蹲了两年监狱,吉林日报社一位记者1984年还采访过他。他阴沉着脸,拒不承认自己参加过抗联,也没打死过“老杨”。许多抗联老战士对此终生耿耿于怀。身后安放葬蒙江县1940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四,杨靖宇孤身一人,在蒙江县城保安村的三道崴子与日伪军交战20分钟后,身中数弹英勇牺牲。敌人将杨靖宇的遗体运到县城,经叛徒张秀峰确认杨靖宇无误后,残忍地将杨靖宇的头颅用铡刀铡下。对于杨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