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肝片吸血虫的防治与治疗肝片吸血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寄生于肝脏胆管内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管炎,同时伴发全身中毒现象及营养障碍的寄生虫病。一、病原牛羊肝片吸虫外观呈扁平状,体长20~35毫米、宽5-13毫米。自胆管内取出的鲜活虫体呈棕红色,固定后为灰白色。虫卵呈椭圆形,黄褐色,长120-150微米、宽70-80微米,前端较窄,有一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肝片吸血虫在其发育史中需要两个宿主,成虫在终末宿主体内发育,幼虫在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发育。成虫在绵羊的胆管内每天平均排出8000-15000个虫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当温度为15-30摄氏度时,在有适合的氧气及光线条件下,酸碱度为5-7.7PH值的水中,经10-25天,孵化为毛蚴。毛蚴在水中能生活24小时,找到合适的中间宿主,即钻入其体内变成胞蚴。通过无性繁殖,胞蚴产生雷蚴,雷蚴发育成子雷蚴或尾蚴。尾蚴在感染后5-7天离开狮螺在5分钟至2小时内在水中或植物上变成囊蚴。家畜吞食含有囊蚴的水草后在十二子肠内脱囊而出,经过三种途径进入胆管,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经肝脏至胆管;钻入肠壁静脉,经门静脉到达肝脏,穿过血管进入肝组织移行,经数周到达胆管;从十二子肠的胆管口处进入肝脏胆管。在牛羊体内,经过3-4月发育成熟。一般寿命为3-5年,也有报道长达11年之久的。二、流行特点肝片吸血虫病的流行和发生与作为中间宿主的椎实螺的大量滋生及其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大有重要关系,它对低温抵抗力很强,甚至在冰冻的条件下可以越冬,到春季解冻后又开始活动产卵。虫卵对干燥抵抗力量差,在干燥粪便中停止发育,完全干燥时多迅速死亡。但稍有水分,就能维持生活。在潮湿环境中能长时间地保持生活力,在中度干燥的粪球中可生存8个月之久。在低温-2---3度时3天就会死亡。在高温40-50摄氏度时,几分钟死亡。对化学药品和一般消毒剂抵抗力较强。囊蚴抵抗力强,能抵抗-4至-6摄氏度的低温,在湿草上经8个月尚有感染力。在直射阳光下,完全干燥以后2-4周内死亡,在干燥得很好的干草中44天内死亡。感染季节在多雨温暖的季节里常造成吸虫病的普遍流行。严重感染主要发生与秋季,在潮湿年份里则发生于夏秋两季。感染地区外界环境和季节对本病的流行有很大影响,长期在潮湿牧地和沼泽地带放牧,往往感染严重。常流行于河流、山川、小溪和低洼、潮湿的沼泽地带。特别在多雨年份和多雨季节,由于淡水螺类剧增,本病流行严重。我国南方以9-11月份、北方以8-9月份,感染最为严重。三、致病作用移行的作用有效的虫体在肝脏移行时,破坏肝脏组织并造成许多孔道感染而造成急性创伤性肝炎机械作用虫体体表的小刺经常刺激胆管,引起慢性胆管炎,当虫体数量多时,可造成胆管阻塞,胆汁停滞而发生黄疸。由于肝脏机能发生障碍,引起消化不良,营养紊乱等后果。毒素作用引起胆小管炎性肝硬变;造成全身性中毒现象,使家畜发生贫血消瘦水肿等。带入细菌在肝脏中带入细菌可促进感染的发生,并产生毒素导致黑疫的发生,造成患病羊的急性死亡。降低抵抗力临诊症状,1)急性型(童虫寄生阶段):多因短期感染大量囊蚴所致。病羊初期发热,不食,精神萎缩,衰弱易疲劳,离群,肝区压痛明显,排黏液性血便,全身颤抖。红细胞及血红素显著降低,严重者多在几天内死亡。2)慢性型(成虫寄生阶段):主要表现消瘦,贫血,黏膜苍白黄染,食欲不振,异嗜,被毛粗乱无光,步行缓慢。在眼脸、颌下、胸腹下出现水肿,便秘与腹泻常交替发生,最后因极度衰竭死亡。四、病理变化主要呈现在肝脏,其变化程度与感染虫体的数量及病程长短有关。1)急性型:急性病例可见急性肝炎和大出血后的贫血现象。肝脏肿大,包膜有纤维沉积,有2-5毫米长的暗红色虫道,虫道内有凝固的血液和少量幼虫。腹腔中有血红色的液体,有腹膜炎病变。2)慢性型:慢性病例主要呈现慢性增生性肝炎。在肝组织被破坏的部位出险淡白色索状瘢痕,肝实质萎缩、褪色、变硬,边缘钝圆,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胆管肥厚、扩张呈绳索样突出于肝表面;胆管内有磷酸钙和磷酸镁等盐类的沉积,使内膜粗糙,刀切时有“沙沙”声,胆管内有虫体和污浊稠厚的液体。病尸出现消瘦、贫血和水肿现象;胸膜腔及新包内蓄积有透明的液体。五、诊断1)现场诊断:应根据临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作出诊断。2)实验室诊断:采用水洗沉淀法。取直肠粪便5-10克,加10-20倍清水混匀,用纱布或通过0.42-0.25毫米筛子(40-60目)过滤;滤液经静置或离心沉淀,倒去上层混浊液并加入清水混匀沉淀,反复进行2-3次,直至上层液体清凉为止,最后倒去上层液体,吸取沉淀物,用显微镜观察有无虫卵。对急性病例,因虫体未发育成熟,粪便检查无虫卵时,必须结合病例剖检,在肝脏和胆管中查找是否有大量幼虫存在。用免疫诊断法进行确诊,如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流电泳和间接血凝等,亦可对波尔山羊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六、防治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1)预防:(1)定期驱虫:在本病流行区每年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进行1~2次驱虫,一般可选择秋末冬初进行。如进行两次驱虫,另一次可安排在翌年的春季。(2)及时处理粪便:粪便应及时清理,堆积发酵。(3)保证饮水与饲草卫生:尽可能避开在有椎实螺孳生的地方放牧,以防感染囊蚴。饮用水最好使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4)消灭中间宿主:可结合水土改造破坏椎实螺的生活条件。沼泽地区可用硫酸铜溶液(1:50000)或以2.5微升/升的血防67灭螺。此外,还可辅以生物灭螺,如养鸭子或其它水禽。七、治疗1)丙硫苯咪唑,每公斤体重12-25毫克,一次口服。2)硝氯酚(拜耳9015)每公斤体重4-5毫克,一次口服,对驱成虫有高效。3)碘醚柳胺,每公斤体重7.5毫克,一次口服,对成虫和6-12周未成熟的肝片吸虫均有效。4)硫双二氯芬(别丁)每公斤体重80-100毫克,灌服,对驱成虫有效。第一日投服驱虫药物,第三日服用碳酸氢钠片进行洗胃,第五日服用大黄苏打片或龙胆苏打片进行健胃,从第一日投服驱虫药开始算起,第八天开始重复用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