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原词牌为唐教坊曲,调名取自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柳永风流才子——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与妓女关系密切“奉旨填词”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重点字词解释伫倚危楼风细细:黯黯生天际:拟把疏狂图一醉: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久立高楼因离别而伤心的样子打算放纵勉强寻欢作乐又形容人越来越瘦值得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丝丝拂面,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愁闷生于遥远无边的天际之间。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渐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发挥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这首词点出抒情主人公“他”或者“我”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孤单凄凉、孤独寂寞、相思满怀、痴情无奈从“独倚危楼、已黄昏却久久不忍去、拟把疏狂、借酒浇愁,对酒当歌”等可以看出来①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等细节描写等,概括形象特征。②通过分析周围环境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③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情感态度进行分析。鉴赏诗歌形象的3把钥匙周围环境如何?词中哪些句子写环境?危楼、细风春草、烟光残照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相思离愁孤独无奈借景抒情意象图景情感伫倚危楼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里1、品味意象草色残照愁离情别恨凭栏登高思乡怀人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隐士》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饮马长城窟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草色残照愁离情别恨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本词的画龙点睛之笔,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荡气回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志诚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源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柳句与原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同:都表达了相思之苦,写相思使人消瘦。异:原句写恩爱夫妻间相思,柳句写情人间相思;原句只写想瘦了人,柳句则说想瘦了也不后悔。鹤冲天(1022年)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李清照李清照简介: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了,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天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景物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先流泪。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大意了解背景: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词。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风住尘香花已尽,交待季节特征——日晚倦梳头。说明已是暮春时节。暗指:自己年老朱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此句是什么描写?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表达什么情感?心灰意懒浓重的哀愁由景到人由此,这两句是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采用含蓄手法进行间接抒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其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这两句紧承上句叙述了什么内容?叙述了哀伤的原因、程度。“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因此,这两句是词人直抒胸臆,再次借助神态和外在行为表达出自己浓重的哀愁。“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曲折尽情的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闻说”、“也拟”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想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武陵春》小结: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名城扬州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江湖雅士走进词人——姜夔•上阕:写眼前实景,写出劫后长期以来的萧条景象。•下阕: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主旨: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伤乱忧国的情怀,尤其对金兵野蛮破坏的谴责和控诉,代表了南宋民众的普遍感情。配乐朗诵,整体感知小序:交代写作背景和缘由,点明写作的主旨。小序内容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如何理解小序中的“黍离之悲”?对“黍离之悲”的理解: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黍离之悲”2019/12/2230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首句点明扬州的地位:是淮左地区的重要都会;次句又点明竹西在扬州的地位:是扬州的著名古迹;第三句表明作者是初次到扬州。这几句的意思是说,过去的扬州是一个繁华的名城都会,而扬州城中的竹西亭,又是一个天下少有的好去处,这么令人神往的地方,使初到扬州的作者,不得不在这里少作停留。作者一开始就指出扬州、竹西的繁华和幽美,为下文写她的破落荒凉作衬托,使之形成鲜明的对照。上阕写词人路经扬州时的所见所闻。基本解读2019/12/223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在当年车水马龙,酣歌醉舞的十里长街时,看到的竟是一片野生的荠麦,一点也没有当年的繁华盛况。“春风十里”是借用了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意,与上文的“竹西佳处”相呼应,铺叙当年扬州的繁华,又反衬眼下的荒凉。基本解读2019/12/223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言厌兵。这几句是说,自从金兵南侵,洗劫扬州(这里指第二次),继而撤走以后,荒废的池苑,高大的乔木,至今还厌恶谈论那场侵略战争。废池乔木对于当年敌寇的烧杀掳掠,尚且如此憎厌,人们的憎厌和沉痛,就可想而知了。这里作者把废池乔木拟人化,表明侵略者的暴行,天怒人怨,草木共恨。基本解读2019/12/2233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几句说,边走边看,黄昏不知不觉慢慢地来临,只听见凄清的号角声,随着凛冽的寒风吹来,回荡在荒凉的空城上空。作者把“黄昏”、“清角吹寒”、“空城”等几个具有特征的景象组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气氛,也衬托出作者此刻的心境。基本解读2019/12/2234下阕写词人在扬州的心情和感慨。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唐代诗人杜牧,曾在扬州任职两年,对扬州的歌舞繁华十分赞赏,留下了许多赞美扬州、歌颂扬州的诗篇。可是,如果今日他重到扬州的话,一定会为眼前破败荒凉的景象大吃一惊:劫后的扬州,哪有一点昔日“春风十里”、“歌舞升平”的繁华影子!基本解读2019/12/2235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的《赠别》、《遣怀》诗是题咏扬州的名作,曾经轰动一时,为封建士大夫们所称颂,扬州也因诗更加声名远扬。作者借用这一典故,感慨扬州面目全非,繁华不再:即使能写出“豆蔻”、“青楼”那样工巧精美、情深意浓诗作的杜牧,面对这满目疮痍的景象,怕也难以表达他那风流旖旎的情怀了。此处还有更深一层意思:纵有杜牧那样的才情和风流,置身今时今日的扬州,我还能说什么呢!心中的疼痛无法表达,“《黍离》之悲”更加深化。基本解读2019/12/2236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里与上阕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相呼应,对今日的扬州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当年杜牧描写过的二十四桥还在,但只见桥下流水冷清,微波之中摇荡着孤零零的月影,寂然无“玉人吹箫”之声。这几句写故景虽在,但面目全非,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默无声中,倾诉着对往昔的怀念,对今夕的伤感。基本解读2019/12/223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结句仍然以委婉的手法抒情,感慨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想那桥边的红芍药花年年开放,可曾知道为谁开放为谁生!言下之意是,芍药花虽好,如今却已无人欣赏,或无心欣赏了。这里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唐代诗人岑参有诗云:“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此处表达的是同样的感慨。基本解读《扬州慢〉的上下皆有写景的词句,但写法并不相同。“废池乔木”青青芰麦,空城寒角,一片萧条,与唐朝的“名都”“佳处”,十里春风的繁华都会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出扬州劫后荒芜的破败。这是“景中见情”的写法,古今“景异情也异”。下片则用缘情写景的手法“二十四桥”仍是当时之桥,桥下流水依然桥边红药也是“春来还发旧时花”,月亮还是哪个月亮,但因为词人此时心情与当年杜牧不同,而笔下的景物也就大不相同,与上片相比,下片写景更见沉痛。“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一千古名句把词人的离黍之悲“推到了高潮。”波心冷月“也是姜词中典型的意想。上下片写景有何不同?问题探究2019/12/2239①本词着重采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写作技巧2019/12/2240②本词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黍离之悲